?
推拿配合溫針灸治療老年性膝關節病380例
任紅梅
(山東省壽光市中醫醫院,262700)
老年性膝關節病一般呈緩慢進行性發展,雖無全身癥狀但常常疼痛反復發作,纏綿難愈,即影響日常工作,對生活質量也有影響。
采用針對性推拿手法,除可以促進病變周圍組織及骨關節的血液循環、增加產氧量、抑制骨質繼變外,還能達到順筋理骨、擴大關節間隙、降低關節腔內壓的目的。配合溫針灸治療,通過針刺調理作用,不但促進局部的血液循環、改善缺血缺氧狀況,而且也增強推拿的效果。近年來,筆者采取推拿配合溫針灸治療380例老年性膝關節病患者,取得滿意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一般資料
本組380例患者中男97例,女283例;年齡最小40歲,最大78歲,平均59歲;病程最短8個月,最長15年;一側發病者239例,雙側同時發病141例;晨起與勞累后加重380例,跛行228例,關節僵硬和活動受限152例,關節腫脹98例,浮髕試驗陽性者80例,活動時摩擦感250例。X線片提示:關節間隙變窄250例,髕骨上下緣增生274例,髁間增生129例,膝關節軟骨下骨質硬化136例,兩側膝關節增生129例。病程最短者14 d,最長者56 d,平均35 d。
治療方法

2.溫針灸治療:①取穴:犢鼻、內膝眼、陽陵泉、膝陽關、鶴頂;相關肌群取穴:梁丘、陰市、血海、伏兔、三陰交、梁丘、陽性反應點。②操作:平補平瀉,加紅外線(TDP)局部照射治療。方法:患者屈膝90°,肢體放松。取1.5~2寸毫針,左手為壓手,右手持針,局部取穴操作,平補平瀉,相關病變肌群穴位或陽性反應點部位采用合谷刺,即在陽性反應點或穴位上直刺入肌肉,緩慢提插,出現針感后,即將針提到皮下,然后沿肌束向兩個方向斜刺,不施手法,以出現針感為度,最后向一個方向斜刺,留針15 min。上述治療每天1次,連續2周。
治療結果
療效標準。痊愈:經治療后,癥狀、體征基本消失,關節腫脹消除,活動自如。好轉:臨床癥狀、體征有所改善,偶因勞累或受涼復發,但較前減輕。無效:經治療后癥狀無明顯改善。
結果:本組380例患者經1~2個療程治療,痊愈277例,占72.9%;好轉103例,占27.1%;總有效率100%。
典型病例
患者,52歲。雙膝關節疼痛半年,近日來因勞累致其疼痛加劇,行走困難,無外傷史。查體:雙膝關節腫疼,壓痛明顯,局部不紅、不發熱,關節屈伸不能。X線攝片提示:雙膝關節骨質增生;關節間隙變窄。患者形體肥胖,舌質略淡,苔白膩,脈弦。中醫診斷:著痹(寒濕瘀阻)。治則:健脾祛濕、活血化瘀止痛。西醫診斷:老年性膝關節痛。采用上述治療方法治療2周后痊愈。
討論
老年性膝關節病屬中醫“痹證”范疇,中醫學對此早有認識,如《素問》說:“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類證治裁》明確指出:“諸痹……良由營衛先虛,腠理不密,風寒濕邪乘虛內襲,正氣為邪所阻,不能宣行,因而留滯,氣血凝滯,久而成痹。”《濟生方》云:“皆因體虛,腠理空虛,受風濕寒氣而成痹也。”中老年人,正如《素問·上古天真論》曰:“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槁……七八天癸竭,精少,腎臟衰,形體皆極;八八則齒發去。”由此可見本病根本在老年體虛,脾虛生內濕,又脾主肌肉,脾虛肌腠空虛,外濕侵襲肌表,內外濕邪合于肌肉、關節,久致氣血瘀滯,濕瘀交阻,致筋肉關節腫脹、疼痛、屈伸不利。其病本在肝、脾、腎。其表在筋肉關節,故治療當以調理肝、脾、腎之機能,以治其本;活血祛瘀、除濕止痛以治其標。根據其治則,在選穴上運用的是太陰脾經之血海,因脾經為多血之經,脾臟為氣血生化之源,又為運化水濕之臟,而其經之血海可治療膝腫。而針刺血海也體現了經脈所過、主治所及的取穴原則。另取肝、脾、腎足三陰經之交會穴三陰交,以健脾益肝,補腎祛濕,起到一穴調三經,一穴理三臟,與血海同用共奏健脾祛濕止痛之功。梁丘穴為足陽明胃經之“郄穴”,“郄”有空隙之意,即為足陽明胃經經氣深聚之處,又為多氣多血之府,與脾互為表里,故針刺該穴,可激發胃經經氣,達到健脾祛濕、化瘀止痛的作用。在治療上掌握三要素,即辨證要準,選穴要精,手法要輕,即可起到預期的療效。
治療骨性膝關節炎的同時,對患者要做好解釋工作,減輕患者的思想負擔。原發性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是生理上退化作用的結果,一般不會致殘,要避免外傷或勞損,特別是有些老年人體育鍛煉時應適度得法,減少外傷和勞損,勞逸結合,特別是疾病急性期,更要注意休息。
參考文獻
[1]朱建防,方輝,文明雄.老年骨科手法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66:225-226.
(收稿日期2015-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