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針刺配合按摩、火罐治療頸源性失眠臨床觀察
林祥軍
(吉林省松原市中西醫結合醫院,138000)
頸源性失眠是指由于交感神經或者椎動脈受到刺激,使得腦部血流不暢或者大腦興奮性增高,造成睡眠時間不足或睡眠不深[1]。頸椎的退變,加外傷或勞損,使頸椎關節錯位,椎間不穩或頸肌痙攣或炎癥,使交感神經或者椎動脈受到刺激而造成創傷性反應引起失眠。研究發現,頸椎病中頸源性失眠發生率約為40%~56%[2]。長時間失眠會導致病人精神不振、反應遲緩、乏力、內心不安、頭痛、記憶力不集中、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甚至會導致病人患上焦慮癥、精神分裂癥和抑郁癥等疾病。2011年1月—2013年12月,筆者采用針刺配合火罐治療頸源性失眠30例,取得明顯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一般資料
選擇2011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頸源性失眠患者60例,隨機分成兩組。治療組30例,年齡23~48歲,平均(36±6.1)歲;病程2~10年,平均(3.9±1.4)年。對照組30例,年齡21~49歲,平均(36.8±5.7)歲;病程1~12年,平均(5.6±1.2)年。兩組一般資料經統計學處理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給予針刺配合按摩、火罐治療,對照組給予針刺治療。
診斷標準: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CCMD-3)中非器質性失眠癥的診斷標準[3],并參照《脊椎病因治療學》[4]的診斷準:①有失眠的典型癥狀,以睡眠障礙為主要癥狀,其他癥狀均繼發于失眠。②上述睡眠障礙每周至少發生3次,持續3個月以上。③失眠引起顯著的苦惱,焦慮、抑郁、煩躁或精神活動效率下降,妨礙社會功能。④不是任何一種軀體疾病或精神障礙癥狀的一部分。⑤觸診檢查:術者雙拇指分別置于患者頸椎橫突、關節突后方,從上而下滑動觸診。當有錯位時,橫突左右不對稱或關節突一側隆起對側凹陷,在橫突或關節突有硬結及壓痛。C2~3錯位時棘突偏向一側,該側椎旁脹滿壓痛。X線表現:①張口位:齒狀突居中,C2棘突偏一側;寰齒間隙不對稱,齒狀突偏歪或傾斜。②側位片:C1呈仰位、傾位、側旋式、傾旋或仰旋式錯位,C2、C3錯位時椎體呈雙突、雙邊影或椎體后緣連線中斷、成角或反張。
納入標準:①符合頸源性失眠診斷標準。②病程1~12年。③年齡18~50歲,性別不限。④需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脊髓型頸椎病患者。②患嚴重其他系統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腫瘤等。③有頸部外傷史、頸部骨折或手術史、神經功能缺損(如肌無力或脊髓神經反射檢查異常),先天脊椎異常,骨或關節疾病。④孕婦或哺乳期婦女。⑤受試者不愿意參加臨床試驗。⑥有嚴重傳染病者。⑦有血液病或出血傾向者。⑧不是任何一種軀體疾病或精神障礙癥狀的一部分。
脫落標準:①納入之后發現不符合納入標準的病例。②病情較治療前明顯惡化,或者醫生認為此患必須退出者。③受試者依從性差。④發生嚴重不良事件、發生并發癥或特殊生理變化不適宜繼續接受試驗、自行退出者等。
治療方法
1.治療組:(1)針灸:①取穴:印堂、四神聰、安眠、神門、照海、申脈。②器具:針灸針(直徑0.25 mm,長40 mm)。③操作:印堂穴提捏局部皮膚,平刺0.3~0.5寸,釆用平補平瀉法;四神聰平刺0.5~0.8寸,采用平補平瀉法;安眠直刺0.8~1.2寸,采用平補平瀉法;神門直刺0.3~0.5寸,采用平補平瀉法;照海直刺0.5~0.8寸,采用補法;申脈直刺0.3~0.5寸,采用瀉法。④治療時間:每周一至周五連續治療5 d,休息2 d。2周為1個療程,共治療4個療程。(2)按摩、火罐:患者俯臥治療床上,暴露頸背部。術者在患者后背鋪按摩巾,從頸部上端開始按摩,細細感覺手下的感覺并注意患者的反應,從上到下依次按摩,發現條索狀或凹陷處的區域,稍微用力,并問患者是否有疼痛,如有疼痛,則用記號筆做標記,然后取蘸有95%酒精棉球的卵圓鉗子和1號火罐,用酒精燈或蠟燭燃著酒精棉球,將帶有火焰的卵圓鉗子一頭,往罐底一閃,迅速撤出,馬上將火罐叩在應拔的部位上,留罐5 min,然后雙手握住火罐,將火罐迅速取下。技術細節:患者左側的條索或凹陷則火罐向左沿身體縱軸線25°快速取下,右側的條索或凹陷則火罐向右沿身體縱軸線25°快速取下,頸椎正中的則沿與水平線垂直的方向快速取下,然后在患者頸背部施以輕柔的放松手法。每周一至周五連續治療5 d,休息2 d。2周為1個療程,共治療4個療程。
2.對照組:①取穴:印堂、四神聰、安眠、神門、照海、申脈。②器具:針灸針(直徑0.25 mm,長40 mm)。③操作:印堂提捏局部皮膚,平刺0.3~0.5寸,釆用平補平瀉法;四神聰平刺0.5~0.8寸,采用平補平瀉法;安眠直刺0.8~1.2寸,采用平補平瀉法;神門直刺0.3~0.5寸,采用平補平瀉法;照海直刺0.5~0.8寸,采用補法;申脈直刺0.3~0.5寸,采用瀉法。④治療時間:每周一至周五連續治療5 d,休息2 d。2周為1個療程,共治療4個療程。
治療結果
療效評定標準:根據《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5]中失眠的療效標準結合臨床制定。痊愈:睡眠正常,醒后精力充沛,頸、肢體功能恢復,能正常工作,勞動;顯效:睡眠時間較治療前增加3 h以上,但不足7 h,易于入睡,醒后可重新入睡,伴隨癥狀消失;好轉:睡眠延長,但較前增加不足3 h,伴有癥狀改善,頸、肢體功能好轉;無效:癥狀無改善。
結果見表1。

表1 治療組與對照組療效比較(例)
兩組總有效率、痊愈率有顯著性差異,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
討論
失眠的臨床表現包括入睡困難以及睡眠不深,中醫學稱為“不寐”。頸部疾患常可導致失眠。由于頸部勞損或者外傷,從而引起頸椎關節錯位或增生的骨贅直接壓迫或刺激椎動脈及頸交感神經時,導致椎動脈痙攣,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反射地引起覺醒-睡眠中樞系統功能障礙,使大腦中樞的興奮性增高或影響到自主神經次高級中樞下丘腦的功能,從而導致失眠。
針刺疏通經絡、激發陽氣、平衡陰陽,按摩、火罐可以糾正紊亂的頸椎小關節,解除頸肌痙攣,減輕頸痛,減輕對椎動脈及頸交感神經的刺激,緩解椎動脈痙攣,擴張基底動脈、增加腦血流量、改善腦組織的血氧供應和鎮靜安神作用,從而達到調節腦功能治療失眠的目的。針刺配合火罐正骨治療頸源性失眠不僅能取得顯著的療效,改善伴隨癥狀,而且無毒副作用,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l]周智毅,顧一煌,杜建明,等.頸源性失眠病理特點和中醫治療的研究[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08,10(7):51-52.
[2]趙明毅,陳長力.頸椎病與失眠關系的探討[J].頸腰痛雜志,2000,21(2):157.
[3]中華醫學會精神科分會.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115-119.
[4]魏征.脊椎病因治療學[M].香港:商務印書館,1992:16.
[5]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86-187.
(收稿日期2015-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