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疏風止咳湯治療風熱犯肺型感染后咳嗽80例臨床觀察
韓林華
(江蘇省如皋市中醫醫院,226500)
某些呼吸道感染患者經過治療,在感染急性期癥狀消失以后,咳嗽仍然遷延不愈,多表現為刺激性干咳或咳少量白色黏痰,可持續3~8周,甚至更長時間,而肺部影像學等檢查無異常,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咳嗽,稱為感染后咳嗽。此類患者常被誤診為急性支氣管炎,而大量使用抗生素,或因診斷不明而反復檢查,不僅增加了患者的經濟負擔,而且延緩了病情,給患者帶來了痛苦。感染后咳嗽相當于中醫學“咳嗽”范疇,運用中醫藥辨治具有顯著效果。筆者在臨床中自擬疏風止咳湯治療風熱犯肺型感染后咳嗽,取得較滿意的療效,現總結如下。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肺病科2013年10月—2014年12月就診的患者,共80例。根據隨機分組,按年齡、性別、病情程度及病程相同或相近的原則,將患者分為治療組40例,對照組40例。治療組中男性16例,女性24例;年齡18~65歲,平均(35.55±7.76)歲;病程7~60 d,平均(25.98±6.75)d。對照組中男性17例,女性23例;年齡18~63歲,平均(34.95±8.02)歲;病程(8~62)d,平均(26.24±6.48)d。經統計學分析,兩組在性別、年齡、病情程度及病程等方面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西醫診斷標準:參照中華醫學會《咳嗽的診斷與治療指南》[1]制定。①發病初期有明確的呼吸道感染史,如流清鼻涕、打噴嚏、流淚、咽痛、發熱等感冒癥狀;②感染急性期癥狀消退以后,咳嗽仍然遷延不愈甚至加劇,表現為刺激性干咳或咳少量白色黏液痰,時間通常持續3~8周,或者更長的時間;③胸部X線檢查無明顯異常;④肺通氣功能正常,氣道反應正常;⑤誘導痰細胞學嗜酸性粒細胞比例正常;⑥排除其他引起咳嗽的病因。
中醫診斷和證型分類標準:參照《中醫內科學》[2]中“咳嗽”之“風熱犯肺證”的辨證標準。咳嗽頻劇,氣粗或咳聲嘶啞,喉燥咽痛或癢,咳痰不爽,痰黏稠或黃,咳時汗出,常伴鼻流黃涕,口渴,頭痛,身楚,或見惡風、身熱等表證,舌苔薄黃,脈浮數或浮滑。
納入標準:①符合西醫診斷標準及中醫診斷和證型分類標準;②年齡18~65歲。
排除標準:①合并有心血管疾病、肝腎功能不全、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及血液系統疾病者;②妊娠及哺乳期婦女;③過敏體質或對本研究應用藥物過敏者;④長期吸煙患者或服用ACEI等藥物引起的咳嗽患者;⑤從事駕駛、精密儀器及高空作業者。
治療方法
治療組:予自擬疏風止咳湯。藥物組成:桑葉15 g,黃芩10 g,荊芥10 g,杏仁10 g,桔梗6 g,蟬蛻6 g,薄荷(后下)6 g,白前、前胡各15 g,蜜紫菀15 g,蜜枇杷葉15 g,浙貝母10 g,生甘草5 g。每日1劑,水煎300 mL,分早晚2次溫服。
對照組:口服酮替芬片1 mg/次,2次/d;噴托維林片25 mg/次,3次/d。
兩組療程均為7 d,如痊愈則按實際服藥時間計算。
觀察指標:咳嗽癥狀評分[3]見表1。

表1 咳嗽癥狀評分表
治療結果
療效評價標準:根據癥狀積分、積分改善率判定治療效果。痊愈:臨床癥狀、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中醫證候積分減少≥95%;顯效: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中醫證候積分減少≥70%;有效:臨床癥狀、體征均有好轉,中醫證候積分減少≥30%;無效:臨床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甚或加重,中醫證候積分減少不足30%。注:中醫證候積分計算公式=[(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
結果:兩組臨床療效見表2。

表2 治療組和對照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1
兩組治療前后咳嗽評分結果比較見表3。

表3 治療組與對照組患者治療前后咳嗽評分比較±s,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1;與對照組比較,*P<0.01
討論
感染后咳嗽是呼吸內科常見病。有調查顯示,具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的患者,大約11%~25%會發生感染后咳嗽。在流行季節,感染后咳嗽發生率甚至可以高達25%~50%[4]。關于其病理生理機制尚未完全明確,目前認為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呼吸道病原體感染導致的氣道黏膜損傷、氣道炎癥、氣道高反應性及咳嗽敏感性增高等是感染后咳嗽的重要發病機制。西醫目前尚無特異性治療方法,主要以對癥治療為主,如使用抗組胺藥、糖皮質激素,甚至抗生素及中樞鎮咳藥等,但療效欠佳,甚至可能出現毒副反應。
感染后咳嗽屬中醫“咳嗽”范疇,證多屬風邪犯肺,治療多采用疏風止咳法。筆者通過多年的臨床實踐及療效觀察,在桑菊飲和止嗽散的基礎上,自擬疏風止咳湯,全方由桑葉、黃芩、荊芥、杏仁、桔梗、蟬蛻、薄荷、白前、前胡、蜜紫菀、蜜枇杷葉、浙貝母、生甘草等組成。方中桑葉疏風解表;黃芩清肺解毒;荊芥祛風解表;桔梗宣肺止咳,杏仁降氣止咳,一升一降,使肺氣機平衡;蟬蛻、薄荷清熱疏風;白前、前胡、紫菀、枇杷葉降氣止咳;浙貝母清熱止咳;生甘草清熱解毒,調和諸藥。全方共奏清熱疏風、降氣止咳之功效。本研究結果顯示,中醫治療組愈顯率達60%,總有效率達90%,均明顯優于西醫對照組,中醫藥在治療感染后咳嗽方面具有明顯優勢,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會哮喘學組.咳嗽的診斷與治療指南(2009版)(一)[J].全科醫學臨床與教育,2009,7(5):453-456.
[2]周仲瑛.中醫內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3:75.
[3]賴克方.咳嗽嚴重度界定與咳嗽激發試驗[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06,26(1):15.
[4]Braman SS.Postinfectious cough:ACCP evidence-based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J].Chest,2006,129(1):139-146.
(收稿日期2015-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