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癀片治療結節性紅斑35例臨床觀察
王坤姜云平
(河南省焦作市第二人民醫院,454000)
【關鍵詞】結節性紅斑;新癀片;內外兼治
結節性紅斑是皮膚科臨床上常見的結節性血管炎性皮膚病。西醫學所說的結節性紅斑在中醫學上稱之為“瓜藤纏”或“濕毒流注”。本病好發于雙側下肢伸側,以腫脹性的紅斑和大小不等的疼痛性結節為主要臨床表現[1]。本病常反復發作,給患者帶來極大的痛苦。筆者對35例確診為結節性紅斑的患者,采用新癀片內服外用治療,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一般資料
所有納入病例均來自2012年1月—2013年2月我院皮膚科門診,西醫診斷標準參照《皮膚及性病學》[2],中醫診斷標準參照《中醫外科學》[3]。共計65例。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和對照組分別為35例和30例。其中治療組中女性32例,男性3例;年齡18~40歲,平均(30.14±7.35)歲;初次發病者25例,2次及2次以上發病者10例;病程最短7 d,最長3年,平均(68.32±47.51)d。對照組中女性29例,男性1例;年齡20~45歲,平均(35.57±9.27)歲;初次發病者18例,2次及2次以上發病者12例;病程最短15 d,最長5年,平均(83.19±25.62)d。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均經統計學處理,具有可比性。
治療方法
治療組給予新癀片內服(廈門中藥廠有限公司生產,藥物批號:130218),每次4片,每日3次,飯后口服;并將3~4片新癀片研末后醋調外用于皮疹處,每天2次。
對照組給予內服美洛昔康片(揚子江藥業集團有限公司生產,藥物批號:11101711),每次7.5 mg,每日2次,飯后口服。如疼痛明顯者給予醋酸潑尼松片內服,每次10 mg,每日2次,連用3 d后停掉醋酸潑尼松片。療程為2周,療程結束后根據統計結果評定療效。
治療結果
療效評定標準。以紅斑結節完全消退,自覺癥狀消失為治愈;以紅斑結節消失30%以上,自覺癥狀明顯減輕為好轉;以紅斑結節及自覺癥狀未見明顯改善或有新出結節為無效[4]。總有效率為治愈率與好轉率之和。
兩組療效比較: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治療組與對照組患者療效比較[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復發情況及不良反應:療程結束后,對所有病例隨訪半年。兩組復發情況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過程中治療組有2例患者服藥1 d后出現頭暈、惡心癥狀,減量為每次2片,每天3次后癥狀消失;對照組中5例出現胃部不適癥狀,經對癥治療后癥狀消失。兩組不良反應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治療組與對照組患者復發情況及不良反應比較[例(%)]
討論
結節性紅斑是一種病因不明的紅斑結節性皮膚血管炎癥性疾病[3]。病變可累及真皮血管和脂膜。其發病原因目前認為可能和鏈球菌的感染、結核菌感染及病毒感染等因素有關。也有報道稱本病與免疫性疾病、白血病及惡性腫瘤等有關[5]。其臨床癥狀可表現為雙側下肢伸側對稱性的紅斑及大小不等的紅色或者暗紅色結節,可自覺疼痛或者觸痛。部分患者伴隨關節疼痛及發熱、乏力等全身癥狀。本病發病率女性多于男性,尤其多見于青壯年女性,有較為明顯的性別特征。本病的西醫學治療主要是針對病因治療和對癥治療,常選擇的藥物為非甾體類抗炎藥及糖皮質激素,合并細菌或者病毒感染者可給予抗生素及抗病毒藥物治療。運用西藥治療可迅速控制病情,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但停藥后容易復發。反復發作給患者帶來了極大的痛苦。中醫藥治療結節性紅斑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較為肯定的臨床療效,近年來臨床報道的案例較多。中醫藥不僅能夠較好地治愈結節性紅斑,對于預防結節性紅斑的反復發作也有較好的療效。本病在中醫學中稱為“瓜藤纏”“濕毒流注”,其發病和濕毒、熱毒及瘀血密切相關,病機主要是濕熱毒邪下注,瘀阻經絡而致,故臨床上本病多為實證,治則也應以清熱、祛濕、化瘀為主,尤其注意瘀滯在本病發病過程中的作用,化瘀應貫穿治療的始終。新癀片屬于中西藥結合的藥物,其成分中既有消炎止痛的西藥吲哚美辛,也有清熱解毒、散瘀消腫的中藥三七、牛黃、九節茶、珍珠粉等。中西藥結合既可以避免中藥起效較慢的弊端,也可以減輕西藥的不良反應,可謂中西藥合璧。通過應用新癀片既可迅速控制病情,改善患者的癥狀,又可以發揮中藥標本兼治的作用,以達到滿意的臨床療效。且本藥屬于成藥,避免了中藥湯劑煎煮不便及氣味重難以接受等方面的缺點,方便患者的堅持治療。新癀片中九節茶具有清熱利濕、消腫止痛的作用;牛黃和珍珠粉等具有清熱解毒、鎮心安神的作用;三七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作用。諸藥合用,可起到清熱解毒利濕、消腫止痛的良好效果。臨床觀察證明了新癀片在治療結節性紅斑方面安全方便有效,副作用較小。臨床隨訪也證明了新癀片在預防結節性紅斑復發方面有著較好的遠期療效,值得臨床應用。
參考文獻
[1]趙辨.臨床皮膚病學[M].3版.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860.
[2]王光超.皮膚病及性病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665-666.
[3]陸德銘.中醫外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57-158.
[4]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201-202.
[5]黃泰康,喻文球.中醫皮膚病性病學[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0:407.
(收稿日期2015-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