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藥內外并用治療腦梗死后肩-手綜合征臨床觀察
郭晉斌楊路庭高小梅焦謹通訊作者:馬昱紅
(山西省長治市中醫研究所附屬醫院,046000)
【關鍵詞】肩-手綜合征;腦梗死;五苓散;復元通絡液
肩-手綜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SHS)是腦卒中后偏癱患者常見的并發癥[1]。臨床主要表現為偏癱側肩痛、手腫脹、疼痛,嚴重影響患者肢體功能的恢復。筆者采用中藥內外并用方法對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的療效進行了觀察,現將結果總結如下。
一般資料
觀察病例來源于2013年1月—2014年3月在我院腦病科住院治療的患者,共78例。按隨機數字表分為兩組。治療組40例,對照組38例。兩組一般資料及偏癱上肢運動功能評分、手腫脹程度、疼痛程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具體見表1。

表1 治療組和對照組患者一般資料及治療前偏癱上肢
病例選擇標準: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0》中腦梗死的診斷標準[2],經頭顱CT或MRI確診。年齡為30~70歲,發病3個月以內,血小板計數及凝血功能正常,出現偏癱側肩痛、手腫脹、疼痛,符合SHS的Ⅰ期表現[3]。
排除標準:發病3個月以上者;合并有嚴重的心、肺、肝、腎疾病,或有嚴重出血傾向者,或血糖控制不良者;有較嚴重認知功能障礙者。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對癥支持及改善血循環治療,防治并發癥,按照現代康復促通技術原則指導患者主動運動癱瘓肢體,肌力低于3級者同時指導被動運動。
治療組給予加味五苓散水煎服[4]。藥物組成:益母草30 g,澤蘭15 g,茯苓15 g,豬苓15 g,澤瀉15 g,白術15 g,桂枝10 g。舌苔黃厚者,加梔子10 g,佩蘭10 g;舌苔白厚者,加厚樸10 g,木香10 g;舌苔薄白者,加黃芪30 g,黨參15 g;舌紅少苔者,加麥冬10 g,玄參10 g。每日服1劑,采用自動煎藥機煎煮。同時參照復元通絡液煎湯熏洗偏癱側上肢[5]。藥物組成:川烏10 g,草烏10 g,白芍10 g,木瓜10 g,桃仁10 g,紅花10 g,雞血藤30 g,桑枝30 g,桂枝10 g,伸筋草15 g。采用電熱開水桶加熱煮取2500 mL,熏洗時間30 min,每日1次。
治療結果
采用簡化的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定量表(FMA)[6]評價偏癱上肢的運動功能,于治療前和治療14 d后由專人各評定1次。采用排水法[7]測量患者手指尖至第一腕橫紋的體積(mL),以治療前患手與健手的體積差值描述手腫脹程度,以治療前后患手體積差值評價手腫脹改善情況。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8]評價患者疼痛程度。
結果:治療后兩組患者運動功能均有一定程度改善,但兩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后患手體積差值(mL)有明顯差異(P<0.05),手腫脹明顯改善。治療前后疼痛減輕程度有明顯差異(P<0.05)。見表2。

表2 治療組和對照組患者治療前后各項評價情況比較±s)
討論
腦梗死后偏癱側肢體發生的肩-手綜合征,約80%發生于卒中后3個月內,一般認為其發病機制與腦梗死后患者早期運動模式異常導致肩、腕關節損傷、上肢體液回流受阻及中樞神經損傷后血管運動功能障礙等有關[9]。筆者觀察到肩-手綜合征時疼痛的程度與手腫脹的程度有正相關性。對其治療的目標是盡快減輕水腫,緩解疼痛和僵硬。
筆者認為,腦梗死后元神失用,瘀阻經脈,氣不布津,水濕停聚于肢體,是形成肢體腫脹的主要病機。因此,內服中藥治療應以化氣行水、活血通絡為主要治法[4]。五苓散方中豬苓、茯苓、澤瀉淡滲利水,白術補脾助輸使水津四布,桂枝通陽以助氣化,共成化氣行水的名方。益母草、澤蘭均有活血化瘀、行水消腫等作用,配之以加強活血利水作用。鄒憶懷等認為,手脹病位在遠端,以氣虛為本,瘀血、痰濁阻滯為標[10]。配合外用熏洗中藥,可直接作用于局部,直達病所,祛瘀活血、化痰通經,改善局部癥狀。復元通絡液是王永炎教授外洗方之一,具有疏通經絡、活血散瘀、行氣止痛、緩解拘攣、滑利關節、通利筋脈作用[5]。川烏、草烏大辛大熱,于局部發揮辛溫走竄之力而無化火動風之虞,配伍白芍、木瓜柔筋緩急,桃仁、紅花活血散瘀,雞血藤、桑枝、桂枝、伸筋草疏通經絡。熏洗療法的溫熱作用也可通過興奮Golgi腱器、抑制γ纖維活性、減輕疼痛等作用有效抑制痙攣。
綜上,五苓散化氣行水,配伍益母草、澤蘭活血通絡、利水消腫,內調氣化,使氣行水行;復元通絡液直接作用于局部,活血散瘀,行氣止痛,使筋脈柔和。中藥內外并用,切合病機,故對于腦梗死后肩-手綜合征的手腫脹、疼痛可獲效。對于偏癱上肢運動功能的改善,未顯示短期的明顯療效,可能與觀察時間短有關。本研究的缺陷是單中心研究,樣本量不大,但初步研究結論提示值得進一步開展臨床研究。
參考文獻
[1]Schwartzman RJ,Melellan TL.Reflex sympathetie dystrophy[J]. Arch Neurol,1987,44:555-561.
[2]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急性腦卒中診治指南撰寫組.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0[J].中華神經科雜志,2010,43(2):1-8.
[3]廖燕錟,林濱.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中西醫治療進展[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8,14(1):41-42.
[4]郭晉斌,楊路庭,崔兵,等.加味五苓散治療腦卒中后肢體腫脹療效觀察[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10,17(10):73-74.
[5]張文生,鄒憶懷,謝穎楨,等.中醫綜合康復療法治療中風偏癱痙攣狀態60例臨床觀察[J].中醫雜志,2000,41(12):723-725.
[6]周維金,孫啟良.癱瘓康復評定手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46-50.
[7]于兌生,惲曉平.運動療法與作業療法[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233.
[8]王擁軍.神經病學臨床評定量表[M].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05:117-118.
[9]賈子善,呂佩源,閆彥寧.腦卒中康復[M].石家莊: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239-242.
[10]鄒憶懷,王永炎.復方通絡液外洗治療中風后“手脹”的探討[J].中國全科醫學雜志,1998,1(1):33-34.
(收稿日期2015-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