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乙肝肝硬化中醫證型相關研究
秦慧清武旭梅
(山西省晉城煤業集團總醫院,048006)
【關鍵詞】乙肝;肝硬化;中醫證型
肝硬化是各種慢性肝病發展的晚期階段,我國的肝硬化以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所致為多見,肝纖維化是從肝炎到肝硬化發展的必然之路。
乙肝肝硬化的治療包括抗病毒、保肝、抗肝纖維化、調節免疫等。
中醫藥治療肝硬化歷史悠久,根據臨床辨病辨證使用不同的方劑治療。隨著中醫藥學的現代化,相關指標與證型之間的關系尚不明確的,對臨床數據進行整理,并分析指標與證型之間的關系,有利于辨證的標準化及客觀化,以更好地指導臨床治療。
一般資料
西醫診斷標準: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診斷符合2000年9月第十次全國病毒性肝炎與肝病學術會議修訂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標準[1],肝硬化標準符合Child-Pugh分級。
排除標準:其他病毒感染導致的肝硬化、原發膽汁性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瘀血性肝硬化,近1個月內未使用除了抗病毒藥物以外的影響ALT、ALB、TBIL、PT(凝血酶原時間)的藥物。
中醫證型診斷標準:參照《肝硬化中西醫結合診治方案(草案)》[2]。證型分為肝氣郁結、水濕內阻、濕熱內蘊、瘀血內阻、肝腎陰虛、脾腎兩虛。
收集2012年3月—2014年4月我院住院患者192例,所有病例均符合以上診斷標準。其中男性149例,女性43例;年齡22~71歲,平均(49.53±10.93)歲。由2位中醫科副主任醫師對當日入院患者搜集臨床癥狀及舌脈,確定中醫證型。
方法與結果
觀察指標處理:患者在入院后次日清晨空腹抽取靜脈血,低溫離心,標本在2 h內完成ALT、ALB、TBIL、PT檢查。
肝硬化Child-Pugh分級與中醫證型分布情況見表1。

表1 肝硬化Child-Pugh分級與中醫證型分布情況表[例(%)]
從表1看出,肝硬化Child-Pugh A級證型分布依次為水濕內停>肝氣郁結>濕熱內蘊>肝腎陰虛>瘀血內阻、脾腎兩虛,水濕內停與肝氣郁結常見;Child-Pugh B級證型分布依次為瘀血>濕熱內蘊>水濕內停>肝腎陰虛>脾腎兩虛>肝氣郁結,瘀血內阻與濕熱內蘊常見;Child-Pugh C級證型分布依次為肝腎陰虛、脾腎兩虛>濕熱內蘊>瘀血內阻>水濕內停>肝氣郁結,肝腎陰虛與脾腎兩虛兩型多見。
各證型與血清ALT、ALB、TBIL、PT關系見表2。

表2 各證型與血清ALT、ALB、TBIL、PT關系
血清ALB在肝腎陰虛、脾腎兩虛型明顯降低,兩者之間無明顯差異,肝腎陰虛與其余四組每兩組比較,P<0.05,有顯著差異;脾腎兩虛與其余四組比較,P<0.05,有顯著差異。
PT升高以瘀血內阻、脾腎兩虛、肝腎陰虛為主,三者之間無顯著差異,肝腎陰虛與水濕內停、肝氣郁結、濕熱內蘊比較,P<0.05,有顯著差異;脾腎兩虛與水濕內停、肝氣郁結、濕熱內蘊、瘀血內阻比較,P<0.05,有顯著差異;瘀血內阻與水濕內停、肝氣郁結、濕熱內蘊比較,P<0.05,有顯著差異。
TBIL升高脾腎兩虛>肝腎陰虛>濕熱內蘊>瘀血內阻>水濕內停>肝氣郁結,水濕內停與肝氣郁結比較無差異;肝腎陰虛與脾腎兩虛比較無差異,脾腎兩虛與其余四組比較,P<0.05,有顯著差異;肝腎陰虛與其余四組比較,P<0.05,有顯著差異;濕熱內蘊與瘀血內阻兩組比較無差異,濕熱內蘊與水濕內停、肝氣郁結比較,P<0.05,有顯著差異;瘀血內阻與水濕內停、肝氣郁結比較,P<0.05,有顯著差異。
討論
肝硬化病理以肝臟彌漫性肝纖維化、再生結節和假小葉形成為特點,是各種慢性肝病發展的晚期階段。臨床表現有乏力、納差、惡心、嘔吐、腹脹、黃疸、出血等。目前中醫尚無肝硬化統一診斷及辨證標準,而根據肝硬化的臨床表現分別將其歸屬于中醫“脅痛”“黃疸”“鼓脹”“積聚”“血癥”“昏迷”等范疇。由于中醫辨證存在較強的主觀性,故可能影響肝硬化中醫現代化的進程。通過建立生化相關指標與證型之間的關系,可以為肝硬化的中醫辨證提供依據,利于肝硬化證型的客觀化與標準化,進行客觀的中藥治療。
肝臟是白蛋白及凝血因子合成的場所,肝細胞破壞會影響肝酶的釋放,膽紅素的攝取、結合、排泄功能障礙,故肝臟儲備功能下降時表現有肝酶升高、白蛋白下降、凝血功能異常、膽紅素升高,因此選擇此四項作為研究對象設計。
何冠華等[3]認為,肝硬化中醫證型與Child-Pugh分級有關,肝氣郁結以A級為主,肝腎陰虛、脾腎兩虛、瘀血內阻以C級為主。朱芳石等[4]的研究指出,肝硬化發展由肝郁脾虛經濕熱蘊結,至氣滯血瘀、水濕內停并向肝腎陰虛及脾腎兩虛發展的變化趨勢,并指出肝郁脾虛證多處于代償期,肝腎陰虛及脾腎兩虛多處于失代償期。隨著中醫證型的變化和病理發展,肝臟儲備功能呈進一步加重趨勢,代償期的肝郁脾虛、濕熱內蘊與失代償期的肝腎陰虛、脾腎兩虛有顯著差異[5]。本研究結果表明,隨著肝硬化Child-Pugh分級程度加深,其中醫證型有一定規律,A級主要為肝氣郁結及水濕內停,C級主要為肝腎陰虛、脾腎兩虛兩種;病理產物的產生是中醫辨證分型的相對較客觀的指標,肝硬化患者的病理產物主要為水濕、濕熱及瘀血,本研究中以B級為主,病理產物的消長,可能是影響疾病預后的重要因素。
有研究表明,肝氣郁結型的蛋白合成功能較水濕內阻型強,水濕內停型TBIL明顯高于肝氣郁滯[6]。張琴等研究Child-Pugh分級作為肝硬化黃疸辨證分型的微觀指標[7]。本研究表明,肝硬化患者血清TBIL、PT、ALB與肝硬化中醫證型存在一定關系。血清ALB在肝腎陰虛、脾腎兩虛型患者明顯降低;血清PT在瘀血內阻、脾腎兩虛、肝腎陰虛組明顯升高;血清TBIL在肝腎陰虛、脾腎兩虛、濕熱內蘊與瘀血內阻組均有升高,肝腎陰虛與脾腎兩虛組相比無顯著差異,濕熱內蘊與瘀血內阻之間無顯著差異。反映肝臟儲備功能的指標ALB、PT、TBIL三者的變化提示在肝腎陰虛、脾腎兩虛均有明顯異常,提示肝腎陰虛及脾腎兩虛為肝硬化的終末期。
參考文獻
[1]中華醫學會傳染病與寄生蟲病學分會、肝臟學分會.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華肝臟病雜志,2000,8(6):324-329.
[2]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消化系統疾病專業委員會.肝硬化中西醫結合診治方案(草案)[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4,24(10):869-871.
[3]何冠華,朱蘭平.肝硬化辨證分型與Child-Pugh分級及并發癥關系初探[J].遼寧中醫雜志,2002,29(1):12.
[4]朱方石,李登鑾,朱梅,等.肝硬化不同證型對T細胞亞群的影響[J].中國醫藥學報,1994,5(9):25.
[5]朱方石,卜平,朱海杭,等.肝硬化中醫證型與Child-Pugh分類相關性的研究[J].中西醫結合雜志,1997,7(4):198-200.
[6]張玲,潘虹,蔣樺,等.乙肝肝硬化失代償期各證型肝功能的特點[J].遼寧中醫雜志,2012,39(10):1963-1964.
[7]張琴,劉平.肝硬化黃疸中醫證型研究[J].中西醫結合肝病雜志,2001,11(3):139-141.
(收稿日期2015-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