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腦卒中早期良肢位擺放的療效觀察
王晨通訊作者:陳杰
(濟南軍區青島第二療養院,山東 青島 266071)
腦卒中主要是指起病迅速由腦血管病變引起的局限性腦功能障礙持續時間超過24 h或引起死亡的臨床綜合征[1],偏癱后期患者會出現痙攣、攣縮等現象,嚴重影響患者的肢體功能康復。本文主要研究良肢位的擺放對患者功能恢復的影響,報道如下。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8月—2013年8月在我院康復中心住院的腦卒中患者62例,年齡40~70歲。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共有患者32例,其中男17例,女15例;對照組患者30例,其中男14例,女16例。兩組患者均沒有抑郁癥、認知功能障礙,沒有疼痛和嚴重痙攣,均可配合康復治療。兩組患者的臨床癥狀、肢體功能評分等方面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顯著意義(P>0.05)。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接受神經內科常規治療和康復訓練,患者接受急性期搶救、清除自由基、促進腦細胞代謝,生命體征平穩、病情穩定后給予康復訓練。觀察組給予早期良肢位擺放治療。
良肢位及擺放:良肢位是為了保持肢體的良好功能采取的一種體位或姿勢,它能預防和減輕痙攣模式的出現和發展,根據患者的病情和需要可采取不同的良肢位:①仰臥位:患者面部朝向患側,頭部放在枕頭上時,患側臀下墊一個枕頭,臀前突,患肩下墊一個枕頭,肩胛骨前突,上肢肘關節伸展,置于枕頭上,腕關節背伸,手指伸展,下肢大腿及小腿各放一沙袋,防止髖關節伸展,踝關節保持背屈,防止足下垂、趾屈、內翻。②患側臥位:患者頭及頸椎上部屈曲,患側肩胛前伸,肘關節伸展,前臂旋后,腕關節背伸,手指伸展,患側下肢伸展,膝關節輕度屈曲,健側下肢髖關節、膝關節輕度屈曲,下面墊一個枕頭,背部擠放一個枕頭,軀干可依靠其上,取放松體位。③健側臥位:患側上肢盡量向前方伸出,肩關節屈曲,下面用枕頭支持,拇指外展,四指伸展位,健側上肢自由擺放,患側下肢膝關節屈曲,置于枕頭上,健側下肢髖關節伸展,膝關節輕度屈曲,背后擠放一個枕頭,使軀干呈放松狀態。
治療結果
療效評定:采用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法(Fugl-Meyer Assessment,FMA)評定患者治療前后下肢運動功能,采用改良Barthel指數(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2]評定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康復評定均由專人進行。
結果:治療前兩組患者下肢FMA及MBI評分無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4周后兩組患者的FMA、Barthel評分均提高(P<0.05),并且觀察組優于對照組,見表1、表2。

表1 觀察組與對照組偏癱肢體并發癥發生情況(例)

表2 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治療前后Barthel比較(分,
討論
良肢位是為防止或對抗痙攣姿勢的出現,保護病人的肩、手、髖、膝、踝等大關節活動不受限制以及早期誘發出分離運動,為將來肢體功能的恢復打下良好基礎而設計的一種治療體系[3]。這一動作的設計,使得各組肌群都處在放松的狀態下,不會發生肌肉的牽拉,對痙攣具有緩解作用,為以后開展協調運動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工作。中風后期肢體功能的恢復取決于神經功能的恢復,早期床上良肢位的擺放對大腦的可塑性也有很大好處[4],良肢位可促進相關神經細胞的軸突發芽,形成新的軸突,通過反復訓練使這些細胞的軸突建立起接近正常功能的新的神經網絡,實現中樞神經功能重新組合,同時抑制異常的低位中樞控制的運動,使其突軸鏈處于受抑制的狀態[5]。
通過以上多例患者的康復訓練,在后來的繼續治療中發現患者很少發生髖關節的外旋,維持了大腿內旋肌肉的緊張度。同時也發現上肢肩關節很少發生塌陷和后撤,對于保持肩部的左右對稱性起到很好的保護作用。
良肢位的擺放在實際操作中應該注意以下幾點:①避免在腳底放硬物,以防止引起陽性支撐反射巴賓斯基征等病理反射,刺激肌肉張力增加,加重足下垂。②盡量減少患者長時間患側臥位,防止壓傷肢體,防止血液循環不暢。③良肢位的擺放應該盡早進行,最好在生命體征平穩后48 h以內。
參考文獻
[1]陳立典,吳毅.臨床疾病康復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1.
[2]繆鴻石,朱鏞連.腦卒中的康復評定和治療[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6:9.
[3]謝德利.現代康復護理[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3:103-106.
[4]龔菊青.早期康復護理對腦卒中偏癱患者肢體功能的影響[J]. 中國當代醫藥,2011,18(22):114-115.
[5]梁麗霞,陳麗斐,石瑞團,等.良肢位對急性腦卒中偏癱早期并發癥的影響[J].現代醫院,2012,12(1):103-106,71.
(收稿日期2015-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