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嵐
摘 要:我國的互聯網以及與之相關的整個信息產業雖處于蓬勃發展的階段,但是對網絡隱私的保護卻存在著極大的問題。對網絡隱私權的侵權成為突出的社會問題并且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關注。我國網民的利益還不能通過現行法律法規和司法程序得到很好的保護,這就更加要求我國的隱私權法律制度需要進行進一步的完善,也對我國的隱私權立法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從網絡隱私權的性質入手,闡述我國法律對網絡隱私權的保護在立法上存在的缺陷,并著重對我國公民網絡隱私權的法律保護進行思考。
關鍵詞:網絡隱私權;性質;缺陷;保護對策
一、網絡隱私權概述即網絡隱私權的性質
關于網絡隱私權的性質的認定,專家學者們的觀點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幾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認為網絡隱私權是一種財產權。他們認為網絡隱私權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使用價值和收益價值,如果認為網絡隱私權不是一種財產權,就相當于否認了網絡隱私權的使用和收益價值,這將不利于對網絡隱私權的保護。第二種情況是認為網絡隱私權具有雙重性質的,既是一種無形的財產權,同時也是一種人格權。因為傳統的隱私權是獨立的人格權,但是在網絡背景下的個人網絡數據等具有一定得經濟價值,具備了物質屬性。 第三種情況是立足于傳統隱私權的理論,認為網絡隱私權并不是一項新的人格權,只是適當的對內容進行擴充,其本質還是一項人格權。
綜上所述,第一種觀點,認為網絡隱私權只具有財產特征,過于強調網絡隱私權的財產性特征,卻完全否定了網絡隱私權的人格權的特征,割裂了與傳統隱私權之間的聯系;第三種觀點,卻拘泥于傳統的隱私權理論,忽略了網絡隱私權是網絡環境下傳統隱私權在內涵上的拓展。而第二種觀點既看到了網絡隱私權是傳統隱私權在內涵上的拓展,又看到了網絡隱私權對傳統隱私權的繼承,相對其他兩種觀點來說,觀點更加全面,辯證的看待了二者之間的聯系與區別,更全面的詮釋了網絡隱私權的性質。所以,筆者認為,網絡隱私權具有雙重性質,是一種無形的財產權,同時也是一種人格權。
二、我國目前對網絡隱私權的保護在立法上的缺陷
(一)立法不完善
我國有關網絡隱私權的法律保護,現在仍沒有專門的法律來進行專門規定,只是散落在部分法律法規之中。對網絡隱私權明確保護,只有2010年實施的《侵權責任法》中對網絡隱私權進行了相關的規定。但是網絡隱私侵權并沒有得到相關的重視,沒有獨立章節進行規定,只是籠統概括。另外,別的法律法規中對隱私權的保護都比較的脆弱,也過于簡單籠統,沒有形成系統化的保護機制,很難加以具體的操作,并不能全面、充分的保護網絡使用者的網絡隱私權,保護的效力也就不是那么令人滿意。
(二)具有滯后性
當下,我國的網絡迅速發展,我國的立法保護與現實的需求不相適應。在當下,高科技技術飛速發展,危及公民隱私權和網絡隱私權的產品日趨高端化和現代化,雖然那些關于網絡隱私權保護的規定,為網絡隱私權的保護奠定了一定得基礎,但是立法的滯后性導致不能全面的保護隱私權和侵權發生時及時的救濟。
(三)層次效力較低
我國對網絡隱私權的保護大多屬于行政法規和規章,而法律層面的立法相對較少,立法層次較低,法律效力低。
三、我國網絡隱私權的保護對策
世界各國對于網絡隱私權的保護已經趨向于完善化,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網絡技術的發展迅速,加強網絡隱私權的保護、實現保護網絡隱私權的立法與現實實踐的接軌,也必將勢在必行。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層面著手:
(一)立法制度方面,以民訴為例
《民事訴訟法》中以往對網絡隱私權的司法管轄原則一般有兩種,侵權行為發生地管轄原則和原告就被告原則。但眾所周知,網絡侵權行為,主體和手段具有隱蔽性和復雜性,導致侵權行為地難以認定,所以要確定網絡隱私權侵權的法院管轄很難認定。所以應當采取原告所在地原則和侵權結果發生地原則。這兩個原則更有利于訴訟的順利進行,提高了訴訟效率。再者,由于網絡隱私權侵權的后果的不可逆轉性和嚴重性,筆者認為,應當傾向于保護被侵權人的合法權益。因為考慮到網絡隱私權侵權的證據收集難,建議應當采取舉證責任倒置的原則,讓侵權人來舉證證明自己是否有過錯。
(二)制定專門法律法規和健全網絡管理制度
隨著立法的完善,制定專門保護網絡隱私權的法律法規。在專門的法律法規中,應當確定網絡隱私權的定義,對侵犯網絡隱私權的行為方式進行明細的界定和劃分,明確各方的權利和義務,對侵權責任和侵權救濟進行確認。此外,建立健全的網絡管理制度,建立專門的管理機構,在妥善的管理下,會使網絡空間避免了缺陷,更加文明的發展。
(三)技術方面
除了完善法律層面,同時也應當完善技術層面。技術層面的保護可以對網絡隱私權的保護起到重要的作用。一是要加快互聯網安全技術的升級,以此來保護網絡信息資源和個人信息資料的安全。二是加強對網絡的監管,加強入網的控制、身份鑒別等,同時加強對客戶端訪問資料的管理。
(四)道德素質方面
應當樹立網絡使用者的隱私權意識,通過宣傳等手段,使網絡使用者懂得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懂得用法律的手段來自我保護。同時也應當加強網絡提供者和網絡管理者的思想道德素質,切實從各個方面加強公民的網絡隱私權意識。
四、結語
隨著網絡的發展,針對網絡隱私權的犯罪行為在可預知的未來將會不斷增多,犯罪手法也將呈現多樣化的趨勢。而法律保護以及懲戒措施的滯后性,也給網絡隱私侵權犯罪創造了“合適”的土壤。我們應該對公民隱私權保護以及隱私權犯罪引起高度的重視,關注國家針對網絡隱私權的法律條文的制定與實施,共同為網絡環境凈化以及公民權利的維護而不懈奮斗。
參考文獻:
[1]張新寶.隱私權的法律保護[M].北京群眾出版社,1997.
[2]殷麗娟.專家談履行網上合同及保護網上隱私權檢[N].檢察日報,1999-05-26.
[3]張新寶.互聯網發展對隱私權保護的挑戰與對策[N].中國民商法律網,2003-10-24.
[4]李德成.網絡隱私權保護制度初論[M].中國方正出版社,2001.
[5]王軍.網絡傳播法律問題研究[M].群眾出版社,2006.
[6]胡迪斐.淺談網絡隱私權的法律保護[J].信息化博覽,2012,10:49.
[7]丁弈方.淺析網絡環境下公民隱私權的民法保護[J].教育觀察,2012,0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