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檀

財經評論員
工匠代表著一個時代的氣質,堅定、踏實、精益求精。但這些品質都在這個浮躁的社會中逐漸遺失。
在一次家具行業的會議上,在座的人討論得非常熱烈。業內人士承認有工匠精神存在,一個最明顯的案例就是,木匠出身的領導帶領的家具企業,質量普遍更好一些,而過去從事營銷等行業的會弱一些。
但是,在座的人都承認,現在的工匠精神正在被削弱,再過兩年,工匠精神可能就不復存在了。今年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鼓勵企業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這是“工匠精神”首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但有時候我們所鼓勵的往往會與現實南轅北轍。
工匠精神能夠維持,是建立在給工匠高價基礎上的。
瑞士手表是精密機械與工匠精神相結合的典范,當今瑞士制表界大師菲利普·杜佛就是個中極致。他要求自己,從機芯到每一個螺絲和凹槽都必須是由自己親手打磨的,每一個細節都要完美。他從15歲到60歲,一共“只”做了165塊表。
這就是上升到精神層面的極度追求,任何一種奢侈品、工藝品能夠傳承,都來源于細節上對精神層面的極度追求。但我們不能忽略一件重要的事情,這些手表都十分昂貴!
香港蘇富比2012年珍貴名表春季拍賣會上,杜佛的一塊粉紅金雙輪雙置大小自鳴三問腕表以482萬港元(含傭金)成交。大家認可杜佛的表藝,并且相信,百年之后杜佛表必將升值。中國沿海也曾有不少紅木藝人,他們用一生的心血,精心制造紅木家具,而現在卻所剩無幾,即使剩下的也要被粗糙制造擠出市場。
現如今,絕大多數消費者懷著賺便宜的心理,希望以淘寶價買到優質商品。很抱歉的是,在這種惡性競爭的環境下,是不可能出現工匠精神的,絕大多數未被認可的工匠往往貧困潦倒。抱有這樣想法的消費者只配出現在騙子橫行、假冒偽劣盛行的市場,反過來說,正是因為假冒偽劣的盛行,中國才不可能大規模出現工匠。
有一些消費者會覺得委屈,我愿意出高價買工匠產品,但誰知道出了高價買的仍是地攤貨,甚至無處說理。我還不如直接買一個廉價品,不去做這個冤大頭。
這就是惡性商業土壤。如果工匠注冊了自己的商標,費十年功力打造出自己的品牌,結果兩年之后卻爛大街了,工匠會有怎樣的想法?
我喜歡瓷器,經常在買瓷器時碰到這樣的情況。有一款創新產品經過精細打造,花朵葉片美妙絕倫,于是花5 000元在商店買一個回家,第二年再去那個城市,卻發現地攤上全是同樣的產品,500元就能買到,只有仔細看,才會發現細節的地方精致度有所不同。但你無法對每個花瓶都進行同樣的驗證,所以5 000元的花瓶沒多久就絕跡了。
現在所謂的蘇州刺繡可能是河南剛到蘇州的廣場舞大媽繡的,景德鎮的名家瓷器很可能是三傳的徒弟制造的。由于無法分辨出哪些是工匠產品,哪些不是,所以無法準確定價,甚至連工匠本人都在用一堆門徒仿制自己。家具行業、服裝行業一些所謂的設計師拿著照相機四處拍,裙邊上、桌腳上稍微改一改就成為自己的設計。關鍵是,居然沒有法律手段阻止這種無恥的行為。這樣的環境下,中國的工匠干嗎還要自己辛辛苦苦去設計啊?
此外,要想保護工匠精神,除了給受到市場認可的工匠以高薪,法律嚴厲打擊造假行為,還應有培育工匠的制度。
培育工匠一定來自于兩種,傳統的學徒制和高效的體面的職業技術培訓。瑞士有三分之二的學生選擇做學徒,學徒制的職業教育是瑞士鐘表業成功的一大法寶。在中國大部分人只接受九年制義務教育的背景下,大力發展專業職業教育,讓愛做西點的做西點,愛做旗袍的做旗袍,愛做鐘表的做鐘表,才能避免雙鴨山與武鋼式的轉崗之憂。
我們現有的制度,從教育到薪酬到造假到價格競爭,都在扼殺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