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運啟
一心堂為搶市場,將利潤指標擱置一旁。大肆并購擴張的背后,是資本壓力、市場機遇以及競爭對手的交織。
收購再收購。自2015年4月以來,云南鴻翔一心堂藥業(下簡稱一心堂)在10個月內完成了11起收購。這家云南省最大的藥品零售連鎖企業,好像在業內發起了一場“收購馬拉松”。以資本快速積累規模的一心堂,利潤增長卻出現明顯放緩。寧愿降低利潤收入也要擴大規模,一心堂刮起的這場收購風,意欲何為?
并購狂奔
2015年,一心堂先后完成對海南廣安堂、山西百姓藥店、山西白家老藥鋪、晉中市泰來、桂林市桂杏霖春、四川省蜀康等藥店的收購,一心堂及其全資子公司共擁有直營連鎖門店3 400余家。通過之前的10筆收購,一心堂已經在全國8個城市獲得了407家門店資源。
隨著收購繼續,一心堂通過非公開發行股票、發行債券等方式,將擁有累計超過100億元的低成本資金。通過以上多種方式的融資,一心堂將有更多“彈藥”用于跑馬圈地。一心堂董事長阮鴻獻表示:“結合過去的發展過程,我們覺得資本才是最大的力量。通過這個資本,可以讓我們的企業更快速地成長起來。”
2012-2014年,一心堂新增門店數分別為367、517、234家,同比增長24.4%、27.6%、9.8%。根據2015年年報顯示,隨著收購增加,一心堂營業收入增加,但利潤增速放緩。該公司旗下14家主要參控股子公司中,有10家虧損,其中,9家公司的主要業務涉及零售藥店業務。
除海南聯合廣安堂藥品超市連鎖經營有限公司實現盈利308萬元外,剩下的8家分別處于不同程度的虧損,虧損額共計約2 300萬元。虧損最多的貴州鴻翔一心堂醫藥連鎖有限公司,上半年虧損達611.7萬元。2015年,上半年一心堂營業收入25億元,凈利潤1.73億元,銷售增長20.5%,但利潤增長只有10.1%。
一方面大舉吸金收購,一方面卻是多數子公司虧損,一心堂為何在凈利潤出現下滑的情形下,還要“急行軍”般地進行收購?
行業巨變已然來到關鍵時期。隨著行業成熟與政策的放開,醫藥零售行業正面臨一場巨變。一個是政策機會,即中國“醫藥分離”的醫療制度改革。政策導向下,藥品零售行業正迎來一波發展潮。另一個是市場機會,即低行業集中度和低連鎖化率,以及目前明顯的區域特征所帶來的廣闊市場。目前,我國零售藥店的連鎖化率僅為36.6%,而在美國這一數字為74.2%;我國擁有1 000家以上連鎖門店的藥店品牌寥寥無幾,可美國前三大零售藥店擁有的門店數量均在4 000家以上。誰能搶先做大,誰就能在未來擁有更多優勢。
產業鏈重構的節點已經來臨。阮鴻獻就此描述過一心堂的規劃:“一心堂將接軌國際,提升門店的綜合服務能力。在銷售藥品的基礎上,增加保健品、日化品等,打造完整的產業鏈。”一心堂的產業鏈中,已經增加了母嬰、美妝、眼鏡等熱門品類,打造出云商優品銷售生鮮、食品等,并開放全球購陳列海外代購商品。搶占更多的市場,才能更有力地支撐產業鏈的長度。
競爭對手的壓力也是重要原因。一心堂雖然是連鎖藥店第一股,但隨著益豐、老百姓大藥房相繼在A股上市,資本的優勢正逐漸衰減。加上之前在納斯達克上市的海王星辰持續不斷地在國內擴張,一心堂必須加速跑馬圈地才能占得先機。
資本的需要
一心堂的擴張,除了以上原因,還有其作為上市公司來自資本方面的壓力。一心堂市值必須每年往上走,不可能通過講述一個吸引眼球的故事來支撐股價,持續增長的業績才更有說服力。而一心堂利用增發、定投等渠道募集大量資本,進而用收購的方式,來滾雪球漲業績,則成了最容易的操作方式。
但一心堂的快速擴張與海王星辰的自營式擴張有著本質的不同。
1.尋求市場基礎需要:一心堂收購的基本都是當地已經有市場基礎的連鎖企業。這些企業已經在市場上打拼多年,具有一定的且穩定的消費者基礎。它們需要這些上市公司收購后帶給它們的管理技術和營銷技術,從而在市場上獲得更好的發展。
2.搶占和鞏固市場份額的需要:從一心堂近期收購的區域連鎖來看,總體的收購大致可以按兩種方式進行區分,一是自己在此區域市場份額不夠,靠收購當地一些較有影響力的連鎖來達到搶占市場份額的目的;二是自己在此區域已經占有一定的市場份額,為防止和阻擊競爭對手的進入,通過收購較小的連鎖形成星狀市場布局來鞏固自己的市場優勢,從而與競爭對手拉開差距。
3.構建供應鏈議價權的需要:上市融資后,快速拓展銷售渠道,搶占市場份額,能使自己在供應鏈的議價權加大,可以更好地獲得上游供應商的資源傾斜,便于降低采購成本,獲取更多的營業外收入。
4.市場經濟發展階段的必然結果:現階段醫藥零售業的市場競爭已經從自由競爭進入到完全競爭,進而到現在即將進入相對壟斷競爭狀態,而一心堂的擴張只是順勢之舉。
對于一心堂收購兩家經營上遇到困境的美國企業,除了因為有議價方面的優勢,更看重的還是這兩家企業在美國擁有的現成的渠道優勢。跨境收購將為一心堂提供符合要求的跨境采購、銷售業務平臺,通過開展跨境業務,將有利于一心堂對于跨境購銷商品的成本控制,增加跨境商品競爭力。
主上還是主下
盡管一心堂目前看來資金充足,并多次提到要線上線下同時發力,但目前看來,一心堂主要將資金用在了線下擴張。阮鴻獻表示:在未來5~10年,線下消費仍是主流,藥品作為特殊商品,線下銷售更能有效滿足消費者需求。網上消費的群體主要是中青年,而藥品最大的消費群體是老年人,目前他們對互聯網售藥的認知度和接受度尚不足以支撐起整個市場的發展。

總體上來看,一心堂在電子商務上的投入仍然較為謹慎,這也跟這個新領域整體獲利能力有限相關,而其在電子商務上的看法是順勢而為。公司戰略的側重,促使一心堂繼續大舉擴張實體店。但無論從哪個方面考量,連鎖藥店的線上時代都已經來臨。
數據顯示,未來5年,藥品線上銷售將達到整體銷售的30%以上,這是連鎖藥店發展的趨勢。但很多藥店零售企業依賴于天貓、京東等第三方平臺進行網上銷售,這對于連鎖藥店來說意義不大,如果想要做全國的連鎖藥店,一定要有自己的網絡平臺。未來線上市場才是兵家必爭之地,在“全行業觸網”的趨勢下,高成本代價的實體店擴張行為或許并不明智。
一心堂上市以來通過一系列的零售藥店收購整合,將直營連鎖拓展方略和“互聯網+”商業模式升級改造,或將構筑起由數千家實體藥店+網上商城組成的O2O業務體系。龐大的體量將能夠支撐其對上游供應鏈的整合。從這點來看,一心堂用一時的利潤降低換取擴張的時間與空間,在戰略上是可以行得通的。但是,持續的收購如果不能完成對跨境電商、線下門店+互聯網等戰略的布局,過大的盤子只會在未來成為包袱。企業通過急速擴張而稱雄一時,隨后又迅速衰落的例子,在商業的歷史上已經發生過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