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誤”的行為》

作者:理查德·泰勒
中信出版社,2016年3月
我在讀:傳統經濟學假設的前提是,理性的經濟人是經濟活動的主體。研究伊始,泰勒就意識到人類與《星際迷航》中斯波克那樣不懂情感的理性人完全不同。不管是購買鬧鐘、轉售籃球門票,還是申請抵押貸款,我們都會存在某種偏見,所做出的決定與經濟學家假設的標準理性模型相去甚遠。
換句話說,我們的行為并不理性,甚至在傳統經濟學家看來是“錯誤”的。更重要的是,這種“錯誤”的行為會導致嚴重的后果。起初,經濟學家并不屑于研究人們的錯誤判斷及其對市場的影響。他們認為,這只是一種引人發笑的“雜耍”,無足輕重。不過,如今這些關于人類行為的研究卻幫助我們在工作和生活做出了更好的決定,也促使政府制定出更出色的政策。
泰勒通過人類心理學的近期成果以及他對動機和市場行為的真知灼見,引導讀者學習如何在日漸復雜的世界中做出更理智的決定。從家庭理財到學院分辦公室,從電視競猜類節目到美國國家橄欖球聯盟選秀,再到Uber這樣的公司,作者向我們展示了如何將行為經濟學應用到現實生活中。本書中點綴著泰勒與傳統經濟學思想激烈斗爭的有趣故事,以獨特的方式探索了人類深層次的弱點。當經濟學遇到心理學,碰撞出的火花將對個人、管理者和決策者產生深遠和啟發性的影響。
《認同感》

作者:吉姆·西諾雷利
九州出版社,2016年2月
我在讀:正如“羅輯思維”所言:“不管是日常社交還是職場,是做營銷還是做管理,只要你想影響其他人,那講故事的能力就是不能缺的核心能力,而很多朋友缺的就是這種能力。”一個有內容的人不在于肚子里有多少干貨,而在于能否把這干貨巧妙地表達給世界聽。
美國前總統約翰·昆西·亞當斯曾說過,“如果你的故事激發了更多人的想象,讓他們學到更多,并取得更多的進步,那么你就是當之無愧的王者。”人們往往愿意相信事實和數據,但無意間卻會被故事吸引,并沉浸其中。這是為什么呢?因為“我們無法通過智力去影響別人,情感卻能做到這一點”。經過情感故事包裝過的事實,會以洪流般的勢頭迅速打開人們的心門,進而極大地影響人們的心理走勢。
本書以故事思維在品牌傳播過程中的作用為切入點,重新發掘了故事的潛在力量——故事不僅是一種藝術創作方式,更是一種異于邏輯和數據的思維模式,這種模式可以塑造一種深層次的認同感,從而適用于日常社交、職場管理、市場營銷等領域。基于此,本書還提供了一系列技術手段:收集故事背景、原型分析、完成故事摘要、激發靈感、尋找意義等。讀完這本書,你會掌握更多的生活藝術,成為一個“有內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