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志娟
摘 要:漢服作為漢族歷史最悠久的民族服裝,被漢服運動者選擇作為漢族的國服。漢服運動最先開始于網絡,而現在漢服運動者已經走出網絡來到了社會現實當中。漢服運動是一種從最初的文化認同發展為文化自覺的過程,文化自覺的內生的動力機制導致漢服運動的影響越來越大。
關鍵詞:漢服運動;文化認同;文化自覺
一、引言
漢服運動興起于2003年,此后漢服運動在社會中廣泛興起。漢服作為漢族歷史最悠久的民族服裝,被漢服運動者選擇作為漢族的國服。漢服運動最先開始于網絡,而現在漢服運動者已經走出網絡來到了社會現實當中。漢服運動已經由最開始的被人們忽視發展到現在的影響越來越廣。
二、文獻綜述
針對漢服運動的興起與發展,一些學者開始致力于研究漢服運動。通過對這些文獻的閱讀,發現這些學者主要圍繞以下幾方面:漢服的功能與漢服運動的發展;漢服運動的不足。
(一)漢服的功能與漢服運動的發展
漢服的沒落對中國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歷史損失,漢服本身有很多的文化價值。中國的造物文化源遠流長,幾千年的歲月積淀成就了絢麗多彩的漢服藝術。從天人合一、器以載道、文質彬彬和象征意義等入手,分析漢服中凝聚的造物文化。漢服本身已經成為華夏民族的象征,作為華夏民族的“皮膚”,漢服深刻地烙印在中華文明的各個方面,在表明民族身份的同時,更彰顯了這個古老民族優雅、文明的氣質①。
漢服不是一套服裝,而是一套各種款式完備的服裝體系。漢服的款式多樣而且色彩豐富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服飾,不同的場合有不同的服飾,不同的人又可以根據個人喜好選擇不同服飾②。 從歷史進程來看,漢服主要是指公元前二十世紀到公元十七世紀中葉近四千年間,在漢族的主要居住區,以“華夏—漢”文化為背景的主導思想,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民族風貌、性格,明顯區別于其他民族的傳統服裝和服裝體系③。
漢服作為電影視覺符號,它傳達的是民族文化的形象識別,它不僅生產出一定的意義,還有相應的社會解讀和文化認同④。 不論是在現實生活中還是在影視劇作中,漢服都顯示出它的獨特魅力。漢服應當作為國服,國服在一定程度上,是一個國家的符號象征,是需要有民族特色,并能充分代表本國特征的服飾。左轉中記錄“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故稱華。”我們華夏民族的名字就從這華美的衣服而來。中華民族的悠悠幾千年的歷史中,人們早已將其生活習慣、審美情趣以及種種文化心態、宗教觀念都積淀于服飾之中,漢服之風韻正體現在這方方面面⑤。
(二)漢服運動的不足
漢服運動的最根本的問題是作為多民族國家的中國,是否需要“國服”或唯一的“民族服飾”?漢服運動的國服指向必須面對如何涵蓋為數將近一億的少數民族人口的問題。漢服運動是民族主義還是狹隘的民族主義?漢服的民族主義,不應該從種族區分的角度,而更應該從歷史傳統的角度來理解。歷史上沒有哪個民族是血緣上純粹的民族,漢族更多意義上是一個共同體⑥。 漢服運動的興起,涉及漢族與其他民族的關系,漢族與國族的關系,只不過它與那些他者的利益沖突還不那么明顯與激烈罷了⑦。
漢服運動是互聯網時代的種族性民族主義。從表層看,它以“恢復漢服”為現實訴,致力于復興傳統文化;從深層看,它以漢族文化為本位,宣揚漢文化的純正性和優越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宣揚漢民族種族的純正性和優越性。從文化民族主義的發展歷史來看,漢服運動不是“民族意識的回歸”,而是“民族意識的退化”,不是所謂“文化的自覺”,而是“歷史的倒退”。漢服運動的產生和發展有其現實基礎和歷史根源,在其發展過程中,互聯網傳播的扁平化、社區化和狂歡化特征無疑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⑧。
以往的文章主要以上兩個角度來寫,本文將分析漢服運動的發展過程,漢服運動具體的說就是一個從文化認同到文化自覺的動態發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廣大的漢服愛好者是一個能動的主體,自覺從一個文化認同者轉變為一個文化自覺者,致力于漢服運動的發展。
三、發展過程及理論分析
(一)漢服和漢服運動
漢服運動在社會中雖然影響越來越大,但是很多人對于漢服的最基本的概念存在一種誤解。很多人都誤以為漢服就是中國古代漢朝的服裝,因而對漢服運動者持批判的態度,認為這是一種復古的思想。漢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是從黃帝即位到公元17世紀中葉(明末清初),在漢族的主要居住區,以“華夏-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明顯區別于其他民族的傳統服裝和裝飾體系,是中國“衣冠上國”的體現⑨。漢服運動,則是一系列穿著漢服、宣傳漢族文化的運動。
(二)發展過程及理論分析
1.興起
(1)原因
在中國56個民族中,只有漢族是沒有自己的民族服裝。在中國56個民族的合影中以及中國的56個民族的介紹中,都可以發現這個問題,尤其在關于漢族的介紹中,代表漢族的姑娘穿的竟然是肚兜。漢族是唯一一個沒有自己的服裝的民族。針對這種現象,很多人都感覺到困惑,難道肚兜代表的是漢民族服飾,這對于擁有幾千年的歷史的華夏民族是一件令人感到羞恥的事情。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可以發現這種情況,很多人不認識漢服,更別說了解了。有些人穿漢服出去,被人誤認為是穿著韓服或和服。而日本和韓國,可以說是民族服裝最成功的民族。在這兩個國家,人們在重大節日或平時都可以穿和服或韓服,人們也不覺得奇怪,并且世界上的其他民族也都能認得這些服裝。韓服與和服都是基于漢服的基礎上發展改良的,但是,現在即使是中國人自己也不了解漢服,只認得和服和韓服。為什么會出現這樣不同的現象呢?為什么我們漢族沒有自己的標志性的東西呢?漢族也可以像其他56個民族或日本與韓國一樣,發展出一種代表漢族的民族服飾。
人們意識到,漢族在世界的交往中對自身文化身份產生了焦慮與迷失,需要一種符號作為文化認同的表面的最基本的載體,宣揚中華民族傳統優良文化。在漢服運動之前,有人提議將旗袍作為漢族的服裝,但是這種提議并沒有得到很多的認同。旗袍作為根據滿族服裝改進而來,沒有被廣大漢族人民接受,并且也不是人人都適合穿旗袍。在這種情況下,人們把目光轉向了漢服。漢服運動者開始自發的形成了民間漢服運動組織,組織各種漢服運動,宣揚漢族文化。
(2)文化認同
基于上述所述原因和現象的刺激,這些人找到了漢服。他們認為漢服是最能代表漢民族的符號。對于一個民族的區分,最外表的是看他們的服裝。中國的其他55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服裝,根據他們的服裝,我們可以界定他們屬于哪一個民族。
漢族缺少外在的認同標志,而現在漢服已經成為漢服運動組織歷經千辛找到的被認可的一種外在標志。漢服,作為我們漢族的民族服飾,在交往中其他人依據這種服飾,就能知道我們的民族。我們再也不會因為缺少漢族服裝而感到焦慮,不僅自己得到自己民族的認同,并且其他人也會認同我們。漢服運動已經起到了一些作用,最值得一提的是,在他們的努力下,原本身著肚兜的漢族姑娘已經穿上了漢服。
2.發展過程
(1)發展過程
漢服運動最先興起于網絡,但隨著十多年的發展,漢服運動已經從網絡中走向現實社會。漢服運動從2003年開始,已經逐漸形成了一些民間的漢服組織。因為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政府到目前沒有參與進來。在民間,越來越多人加入了這個群體,并且漢服運動者開始穿漢服走向街頭,舉行漢服的婚禮等。在今天,我們經常在大街上都能看到一些穿漢服的人,有些人甚至穿漢服去上班。
當然,漢服運動者并不一定從一開始就是漢服運動者,有很多人開始都是被漢服的精美所吸引。漢服款式多樣,不同的人可以根據自身的愛好而選擇適合自己的漢服,而且漢服并不只有長袖的,漢服也有適合夏天的短袖。正因為這樣,越來愈多的人選擇在日常生活中穿漢服。經過改良后的漢服更適合現代,漢服已經逐漸變得適合現代美社會的審美觀,輕便而漂亮,吸引更多的人。
(2)文化自覺
愛好漢服的人受漢服運動者的影響與自身的認識程度的加深,對漢服的認識從最開始的外表,開始轉向漢服代表的其背后的傳統文化。在認識到了漢服代表的傳統文化的魅力后,漢服愛好者就能開始變成了漢服運動者。這種轉變的過程就是“文化自覺”。
“文化自覺”是著名學者費孝通先生在晚年反復倡導的一個概念。它指生活在既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的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發展的趨向。文化自覺,是在具有文化自信的基礎上對自己的文化來源、得失的清醒反思⑩。
漢服愛好者和最初的對漢服認同的人,剛開始都是停留在表面,并沒有對漢服及漢服的文化底蘊有深刻的認識。當他們轉變為漢服運動者后,開始積極地進行漢服運動。他們的發展過程就是一個由文化認同的過程轉變為文化自覺的過程。他們逐漸了解漢服的發展歷史及文化底蘊,并被這些折服,他們向那些還不了解漢服的人介紹漢服以及傳統文化,一個人成為漢服運動者,他將會盡他最大的力量把身邊的人拉入漢服群體。這是一個無限發展下去的過程,越來越多的人被漢服吸引,成為漢服運動者。這個過程就像滾雪球一樣,漢服運動者逐漸增多,并且仍然繼續增長下去。因而,由文化自覺導致的內生動力將使漢服運動生機勃勃的持續發展下去,而不會突然中斷。
四、結論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因而漢服運動的發展將會經歷一個充滿阻礙的歷程。但不可否認的是,漢服運動的發展,改變了漢族在與世界的交往中對自身文化與身份的迷失的現狀,獲得了自身的漢民族的文化認同。這不僅有利于弘揚中國傳統文化,而且也起到了社會穩定的作用。漢服作為一種歷史悠久的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服裝,必將讓漢族人民在現代社會里不至于對自身文化身份產生焦慮與迷失。(作者單位:浙江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 陳蓮,《漫談失落的民族瑰寶—漢服》,武漢科技學院學報,2007年8月第20卷第8期
[2] 朱河,楊先藝,《華夏衣冠,造物之美——淺析漢服中的造物文化》,美與時代(上),2011年09期
[3] 鮑懷敏、安繼勇,《漢服的特點和流行性分析》,濟南紡織服裝,2010年第1期
[4] 陳蓮,《漫談失落的民族瑰寶—漢服》,武漢科技學院學報,2007年8月第20卷第8期
[5] 高恒中,《論電影服裝設計中漢服的視覺文化》,電影評介,2008年11期
[6] 鄧雅,梁惠娥,《淺議漢服風韻與國服》,服飾文化與設計,2006年第3期
[7] 周星,《本質主義的漢服言說和建構主義的文化實踐—漢服運動的訴求、收獲及瓶頸》,民俗研究,2014年第3期總第115期
[8] 鄭吉軍,《服飾的話語及對漢服熱的思考》,青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02
[9] http://baike.so.com/doc/4990915-5214683.html
[10] 王軍,《網絡空間下的“漢服運動”:族裔認同及其限度》,國際社會科學雜(中文版),2010年第1期
[11] 張跣,《“漢服運動”:互聯網時代的種族性民族主義》,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9年第4期
[12] 費孝通,鄉土中國、生育制度、鄉土重建,商務印書館,2011
[13] 新唐裝-漢服與漢服運動—二十一世紀初葉中國有關民族服裝的新動態,周星,開放時代,2008.03
注解:
① 朱河,楊先藝,《華夏衣冠,造物之美——淺析漢服中的造物文化》,美與時代(上),2011年09期
② 鮑懷敏、安繼勇,《漢服的特點和流行性分析》,濟南紡織服裝,2010年第1期
③ 陳蓮,《漫談失落的民族瑰寶—漢服》,武漢科技學院學報,2007年8月第20卷第8期
④ 高恒中,《論電影服裝設計中漢服的視覺文化》,電影評介,2008年11期
⑤ 鄧雅,梁惠娥,《淺議漢服風韻與國服》,服飾文化與設計,2006年第3期
⑥ 鄭吉軍,《服飾的話語及對漢服熱的思考》,青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02
⑦ 王軍,《網絡空間下的“漢服運動”:族裔認同及其限度》,國際社會科學雜志(中文版),2010年第1期
⑧ 張跣,《“漢服運動”:互聯網時代的種族性民族主義》,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9年04期
⑨ http://baike.so.com/doc/4990915-5214683.html
⑩ 費孝通,鄉土中國、生育制度、鄉土重建,商務印書館,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