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聰
假新聞在傳統的新聞傳播方式中時有所見,近年來,在日益發達的網絡、數字技術傳播渠道中,假新聞也頻頻冒出,社會影響很壞。因此,必須對包括所有媒體在內出現的假新聞,認清其實質及特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范并努力清除,以保證新聞事業和大眾傳播健康發展。
一、假新聞的社會危害及其產生根源
假新聞是指與事實不符的新聞,包括現象不符和本質不符,也即基本事實不符和評價、議論不符。假新聞通過媒體傳播,使受眾獲得錯誤資訊,影響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知和在現實社會中的行為,對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等各方面帶來不良影響甚至嚴重危害。
這類案例提醒我們假新聞擴散的一種新動向,即隨著信息技術的日新月異,網絡成為傳播假新聞的一大渠道和受災區。現在是“自媒體”時代,誰都可以通過微博、微信等發布信息,有些信息一旦引起廣泛關注,便成了“新聞”。符合事實的信息還好說,一旦失實,便容易滋生“假新聞”。而很多人在發布或轉發相關信息時,恰恰不注意這一點,不知不覺中充當了假新聞的炮制者或幫手。
二、假新聞帶來的社會危害
1.假新聞對社會輿論導向的不良影響甚至嚴重干擾和破壞。假新聞對受眾的“蒙騙性”通常而言,讀者對媒體的公信力和社會責任感擁有極大的信心,假新聞一旦出籠到未被戳穿之前往往不會懷疑,這就造成受眾“群體受害”,形成受眾認知上的偏差。尤其是在網絡時代,假新聞因技術的優越更容易以訛傳訛,從而加深對受眾和現實社會的危害。
2.假新聞對新聞報道生命力的戕害性。真實,是新聞報道的生命力,而假新聞除了對受眾造成“不明真相”的損害外,更對新聞必須真實、客觀、準確的基本原則帶來極大沖擊,從而導致公眾對新聞傳播公信力的懷疑,而這種懷疑勢必造成新聞傳播的無效。以假新聞“紙包子”為例,當這則假新聞最初面世時,一貫關注食品安全的廣大讀者對報道中宣稱的包子造假一事極為憤怒,但隨著事件的深入調查,讀者得知這一新聞報道本身才是一個虛假事件后,一下子從最初感謝媒體監督食品安全、感謝媒體擁有社會責任感轉而對媒體公信力產生質疑。像這類社會影響很大的媒體制造假新聞事件,對媒體形象的打擊應當說是致命的。
假新聞產生的根源主要有三:一是追名逐利惡意造假。二是新聞真實性原則意識缺失造成的防范不足所致。三是媒體的管理出現“不適應”和漏洞所造成。比如,由于網絡媒體在技術層面顯現出信息來源的“無根性”以及“自由發布人”群起的特殊性等特點,媒體對此出現管理滯后、缺失等“不適應”癥狀,使假新聞出現的渠道和可能性大為增加,同時也給假新聞的防范增添了很大的難度。
三、網絡時代防止假新聞的意義和方式
維護新聞報道的生命力,維護媒體公信力,維護黨的新聞事業的主導地位和影響力。從新聞制作、傳播所涉及的媒體和受眾的諸多方面做起,識別假新聞,消除假新聞,與時俱進地創造良好的輿論空間和傳播環境。而作為廣大網友,也應加強自我約束,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不要隨便發布不真實的信息,更不要片面追求關注度不顧及后果。有很多媒體習慣從“網友曝”中“找新聞”,這也是導致假新聞產生的一個原因。媒體需要新聞,尤其是需要獨家新聞,但在獲取渠道上不能跑偏,否則難保不出問題。
1.強化主流媒體在大眾傳播中的主渠道作用。一旦出現假新聞,受眾一般會首先從黨報、黨刊、黨網上尋找正確答案。所以,主流媒體的真實性和可靠度越高。非主流媒體的假新聞毒害就越低,甚至完全失去市場。這是從新聞主渠道作用這一源頭來防止假新聞。
2.建立健全把關政策,提供制度保障。建立健全把關政策,提供制度保障,必須不斷調整充實,提高針對性,在網絡環境下對假新聞的把關就應當不斷創新,以應對新情況、新問題。
3.純潔新聞隊伍,強化專業人員的自律和媒體管理。純潔新聞隊伍,包括建立從業者準入制度,保證具有高素質的人員方能從事新聞工作。新聞出版總署1997年發布了《報刊刊載虛假、失實報道處理辦法》,2001年出臺了《關于對出版物使用互聯網信息加強管理的通知》,都對虛假新聞提出了防止和處罰的措施。這些是從法規層面對新聞的制作源頭和傳播過程來防止假新聞,使團體和個人都必須嚴格執行國家和行業有關法律法規,違法必究。
4.強化防假的社會群體意識,培植全民防假社會“土壤”。當前應當密切關注的一個新情況是,假新聞有所增加并較難監管的現象與數字技術的廣泛運用有直接關系。從新聞傳播者來看,部分媒體除了采編隊伍外,還培育了編外“報料者”隊伍。此外,還有民間拍攝者、QQ空間和微信等,他們都成為新聞信息的傳播者。有專家稱,互聯網開創了人人都可以成為信息傳播者的時代。這種現象和趨勢,要求我們必須認識到防止假新聞不是媒體一己之事,而是全社會人人有責。全民防止假新聞,對每個個體而言具有兩重任務:第一把自己管好,個人不制造和傳遞虛假或可疑的信息;第二發現虛假或可疑信息,及時舉報。鼓勵主動驗證和辟謠。
面對多元化的傳播現實人們應當思考:媒體發布的新聞可信度如何?微博微信寫手的可信度如何?若都能做如此思索和拷問,假新聞得以產生的基礎條件必將日益萎縮,造假和傳假的可能性和損害程度也將逐漸減少,從而營造健康的傳播環境。只要不斷強化新聞真實性原則意識,堅持對新聞制作、發布、傳播、反饋等環節實施科學而嚴格的管理、監督和全社會把關,假新聞就一定會越來越少。
(編輯/丹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