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
由于社會發展以及新技術的不斷涌現,當下的媒體環境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自媒體的興起,使“主流媒體”聲音逐漸變弱,特別是監督與批評,網絡力量和個性化聲音如“洪水猛獸”般沖擊著人們對傳統媒體的關注。在全媒體時代,廣播媒體如何通過自身的提升與突破,強化傳統媒體的輿論監督報道能力,從而拓展品牌影響?在廣電合并大潮下,廣播監督類節目如何適者生存?圍繞核心節目,進行資源整合,打造輿論監督體系,或許是一條有效途徑。
一、打造核心品牌節目,圍繞品牌建立體系
受眾對媒體的認知與關注,很重要的一個來源即是品牌節目與品牌主持人,廣播媒體輿論監督節目尤其如此。比如:央視的《焦點訪談》、龍視的《新聞夜航》、《幫忙》等節目。廣播媒體相較于其他媒體,最大的受眾優勢即是親和力和吸附力,受眾的認知度與節目及節目主持人息息相關,所以廣播媒體在與強勢媒體競爭中夾縫生存的必由之路首要圍繞核心節目品牌和品牌主持人,進行輿論監督體系的深度打造。以黑龍江廣播為例,其核心監督品牌首推《行風熱線》節目,完全可以通過這一品牌,圍繞其設立早間版、午間版、晚間版,也可以設立調查版、評論版、反饋版,等等。依托品牌建立一個集行風監督、批評報道、新聞調查、深度評論等多種形式和內容的輿論監督體系。通過體系的建立,既最大限度地吸附受眾,形成常態影響力,又能有效提升輿論監督效果,提升輿論監督品質,體系的建立使節目與媒體的發展相輔相成,互相助力,相得益彰。
二、充分利用多媒立體傳播,全力拓展輿論監督觸角
媒體融合和業務整合,對廣播媒體來講既是沖擊,同時也是機會,在擠壓廣播媒體生存空間的同時,也為廣播節目的多觸點落地提供了機會。廣播媒體的輿論監督報道要與其他同一體系內其他播出平臺形成合力,在多平臺上進行多落點、多形態的立體化體系傳播,更有助于全媒體影響力的形成。一方面廣播輿論監督節目可以充分挖掘廣播自身頻率資源,圍繞核心品牌的衍生節目,實現差異化表達,用個性產品滿足多元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體系內的電視媒體、網絡媒體、紙媒等進行系統化合作,將廣播媒體的內容優勢與其他媒體的渠道優勢相結合,拓展監督效果。在全媒體的宏大戰略背景下,輿論監督類節目只有握指成拳、形成合力,最大限度延伸監督觸角,才能更加有效地聚合影響。
三、體系化解讀、個性化評論,全面提升報道的關注度
相比較電視媒體的畫面感,網絡媒體的及時性,廣播媒體最大的優勢即是參與性。以往的經驗告訴我們,收聽率高的節目往往是參與性強、有個性觀點的節目,像龍廣的《葉文有話要說》、《盧漢的清新上午茶》,哈廣的《永剛十八點》等等。所以,輿論監督節目若想有所突破,必須充分利用廣播參與性特點,讓受眾參與進來,通過受眾的觀點表達增強傳播效果。一方面可以邀請普通聽眾參與節目,利用聽眾的主體意識,使節目更具大眾化;另一方面引入專家、評論員,進行全方位、體系化、差異化解讀和分析,增強可聽性和受眾的吸附能力。同時,提高節目的觀點交鋒,實現受眾與專家的交鋒,部門與學者的交鋒,用嚴肅精準的事實+可控的意見交鋒,形成強有力的敘事主體,讓故事更好聽,讓受眾的頭腦動起來,跟著媒體的節奏思考問題,從而使受眾與媒體黏合性更強。
四、提升媒體境界,把握監督導向,讓輿論監督體系更具生命力
進入自媒體時代后,一些傳統媒體為吸引受眾往往成為自媒體的跟風者,意見表達缺乏個性和立場,媒體的公信力缺失。一家有遠見的媒體,它的輿論監督不應只是滿足于獵奇、泄憤、調侃和諷刺,而是應該站在建設性的角度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進而發起行動,形成一股推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正能量。這樣不僅能讓媒體贏得社會的尊重,讓公眾的素質因媒體境界的提升而提升,也能讓媒體贏得政府的信賴,讓輿論監督得以在政府支持和部門配合下尋得更大的機會。
五、響鼓用重錘,強化新聞報道質量
從幾年前的“為黨說話還是為人民說話”到之后的“微笑局長”,所有重大事件均是源自網絡、電視媒體、或中央一級媒體,地方廣播媒體的聲音微乎其微。讓受眾認知地方廣播媒體,信任地方廣播媒體,鎖定地方廣播媒體,必須打造一批讓大家耳熟能詳的輿論監督報道,讓地方媒體響起鼓來。同時,地方廣播媒體應該頂住經營的壓力,給予新聞一線以時間和人力、物力等方面的支持。一篇好的輿論監督報道需要長期、深入的調查采訪,而現有的工作機制往往不能給予深度調查以機制上的支持,很多報道都是速成品,成了快餐報道,無論從質量上還是監督效果上都不盡如人意,所以提升輿論監督引導水平,提升媒體的影響力需給予輿論監督類的節目以時間及人財物等各方面的全方位支持。
綜上,在全媒體和自媒體的沖擊下,廣播媒體破繭重生,增強輿論監督報道,應在政策傾斜下,全面提升媒體境界,以品牌節目和主持人為核心,以體系化、個性化報道為支撐,以立體化、多元化傳播渠道為手段,打造多維一體的輿論監督報道體系。通過建立體系、健康機制、強化報道,使廣播媒體更具生命力和影響力。(編輯/丹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