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芳 孫治學
學生缺乏學習的自主權,是當前中國基礎教育的悲哀。華東師范大學葉瀾教授作過這樣的描述:如果我們經常到中小學去走一走,不難看到這樣的現象,在教室里,學生不僅按課程表的規定和拿到的教科書上課,而且按教師的每一個指令行動、每一個問題作答;教師清楚每一節課要教什么、為何教、如何教,學生卻不知道學什么、為何學、如何學;教師是課堂生活的主宰者,學生是教師意志的服從者……總之,在學校里,課堂和班組都牢牢地掌握在教師手中,學生的成長被教師控制著,教師可以決定學生如何發展,甚至恨不能代替他們去生活,去成長。在我們的中小學教育中,學生成了學習的奴隸。學生的思考權、發言權、讀書權、想象權、作業權等等,都被學校無情地剝奪了。對于這種現狀,楊振寧教授曾做過批評,他認為我們的教學沒有給學生以適當的位置,教師眼里沒有學生。
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有志之士提倡三個“解放”,即解放我們的學校,讓它們盡快從應試教育的束縛中走出來;解放我們的教師,讓他們從以知識為中心的傳統教學體系中走出來;解放我們的學生,讓他們從被動接受知識的現狀中走出來,從而為學生自主學習創設良好的氛圍、條件和土壤。
在這三個“解放”中,解放學生是我們的根本目的。關于學生的解放,陶行知先生早就發出號召:“我們發現了兒童有創造力,認識了兒童有創造力,就須進一步把兒童的創造力解放出來。”那么怎樣才能解放兒童的創造力呢?陶先生提出六項具體措施:一、解放兒童的頭腦,使他能想,把他從迷信、成見、曲解中解放出來;二、解放兒童的雙手,使他能干,讓他有動手的機會;三、解放兒童的眼睛,使他能看,讓他自己去觀察世界;四、解放兒童的嘴巴,使他能談,允許他們自由發問;五、解放兒童的空間,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會里去取得更豐富的學問;六、解放兒童的時間,不把他的功課表填滿,不逼迫他趕考,不和家長聯合起來在功課上夾攻,要給他一些空閑時間,消化所學,并學一點他自己渴望學的學問,干一點自己高興干的事情。
在這六大解放中,陶先生特別強調時間的解放。他說:“看學校的標準,不是校舍如何,設備如何,乃是學生生活力豐富不豐富。”“我個人反對過分的考試制度的存在。一般學校把兒童的全部時間占據了,使兒童失去學習人生的機會,養成無意創造的傾向,到成人時,即有時間,也不知道怎樣下手去發揮他的創造力了。”“創造的兒童教育,首先要為兒童爭取時間之解放。
而要解放學生,首先應該實現教師自身的解放。把教師從“本本”(課本、作業本)中解放出來,是時代的需要。常言道,要給學生一杯水,就得自己準備一桶水。現在大部分教師只顧給學生倒水,而忽視了自己水桶里的水日見其少亟須補充的事實,抑或是已知桶里的水淺了,需要補充而無時間去汲水,把時間都耗費在批改一本本作業或一張張試卷的低效勞動中。那么,怎樣才能實現教師自身的解放呢?針對這個問題,也有人提出六項措施:一、解放眼睛看形勢。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化,教師更需具備創新精神、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新世紀的教師不能老是沉浸在“春蠶”、“紅燭”的贊美聲中,而要積極投身到創新教育的時代潮流中去。二、解放頭腦勤思考。素質教育期待著教師更大程度的思維創新,教師要在改革中勤動腦敢思考。三、解放雙手去開辟。教育創新之路要靠教師自己用雙手去開辟,教育新理念、新創意,要靠教師自己用雙手去實踐去落實。四、解放嘴巴多質疑。教師要充分享受言論自由,善于發現新問題,敢于發表新思想,在求是中求真,求真中求新。五、解放空間引活水。“問渠哪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教師要超越習慣和經驗的束縛,走出書本,走出教學,走入社會,走向自然,吸取先進的創新理論和創新經驗。六、解放時間尋樂趣。教師要從繁忙的業務圈子里跳出來,讀讀書刊,想想點子,練練技能,鑒賞藝術,活動筋骨。只有教師樂教,學生才能樂學。
解放學生,解放教師,關鍵還在于解放學校。學生和教師的解放都以學校的解放為基礎和前提,而這所有的解放又都是以教育觀念的解放為基礎和前提的。國家早已明確提出素質教育、創新教育的戰略。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作出的《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強調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應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賦予了素質教育以時代特征和新的內涵,標志著我國的教育改革和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素質教育、創新教育是我們擺脫應試教育束縛的根本途徑。我們應當把這種先進的教育思想轉化為教育行為,盡快地行動起來,解放我們的中小學教育,解放我們的中小學學生,解放我們的中小學教師,使之從應試教育的樊籠里走出來,以迎接新時代的挑戰。
王秀芳,孫治學,教師,現居山東鄒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