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識字教學是我們基礎教育的基礎,它是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寫作能力,促進學生的德智體多方面的發展的根基。盡管教師們絞盡腦汁,想方設法地運用各種各樣的方法進行課堂教學,然而,學生對所學的生字還是很容易遺忘。
很據艾賓浩斯的遺忘規律,遺忘速度從快到慢過渡。記憶其實也是有規律的。心理學指出記憶包括識記、保持、再認或回憶三個環節,因此,識字要雙管齊下,即“課內識字”和“課外識字”都要抓。如果我們擺脫傳統的重復抄寫的方法,充分利用好外界文化資源,識字教學就會輕松許多。
一、巧妙設計班級文化
班級是學生最重要的成長環境之一,班級文化不僅在學校管理和德育工作中有重要的作用,還可以讓學生在文化的不斷熏陶中不斷學習成長,它直接關系到學生的發展。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要使教室的每一面墻壁都具有教育的作用。所以我想:合理,巧妙的運用班級文化布置這一素材,也可以對識字教學的效果有所提高。
1、“大做文章”,誘發學生識字欲望。每當新學期開始,我們總會對班級文化建設“大做文章”,衛生角、學習園地、競賽角等欄目紛紛出現在學生面前,細心的教師會發現,他們對這些新鮮的事物充滿了興趣,很多學生指著某個字大喊:“我認識這個字!”他們在自發地進行學習。學生認識最快的,記得最牢的,應該就是教室墻上那些和他們天天見面的漢字。
2、“小小舞臺”,增添學生識字樂趣。低年級兒童愛表現。給他們一個展示的舞臺,他們的學習動力就會源源不絕。因此,我有目的地選擇一些學生平時容易寫錯的字,讓學生在寫字課上書寫,激勵他們比一比誰最棒,優秀的作品讓所有的小朋友欣賞。孩子們各個興趣十足,書寫地非常認真。然后我又挑選優秀作品進行張貼,孩子們在課后時間不時來“瞧一瞧”,不知不覺中,這些易錯的字成了熟記的字。
3、“學習園地”,鞏固學生識字。很多教師在學習園地欄目中編排一些名人名言、古詩詞等,而我則根據學生的需要進行不定期更換,如教學完《紙船和風箏》后,我在學習園地中編入了一首包含課文生字詞的兒歌:折紙船,放松果。扎風箏,掛草莓。樂壞了松鼠和小熊,抓住幸福不放手。很多課文教學完后,我們都可以根據課文內容編寫兒歌,把生字詞編入兒歌中,學生對瑯瑯上口的兒歌總是充滿了朗讀興趣,他們在一遍遍的吟誦中,鞏固了識字。
我還在語文園地中編排一些學生喜歡的字謎,如:一個老公公穿著衣服太熱了,流了三滴汗。(滾)一個王姑娘,穿著白衣裳,坐在石頭上。(碧)
總之,充分利用班級文化管理,為我們的課外識字教學服務,為語文教學服務。
二、巧妙利用校園環境
校園是學生天天學習的地方, 于是,我引導孩子們在校園內識字。校園中有各種宣傳欄,上面有許多名人名言、溫馨提示等。我就利用活動課時間帶領學生去參觀校園,認一認這棵小樹叫什么?那個牌子又寫著什么?慢慢地,學生加深了對校園的了解和認識,連復雜的字都認識了。我還在班上開展了小組比賽,以小組為單位,到校園的角角落落中找尋你認識的字,在規定的時間內找到多的小組為勝。學生對這一活動非常感興趣,在校園里睜大了雙眼尋覓著。
我們班還開展了“把學校帶回家”的活動,讓孩子們回到家里向父母介紹學校的情況。這樣,很多學生下課后都主動跑到宣傳欄、板報等校園文化設施旁認字,遇到不認識的字還會向老師請教呢!
三、讓學生在生活中識字
生活中處處有語文,尤其是認字學習。家庭、街道、商店都是學生的識字環境。識字教學時,重視生活這個大資源,將新學習的知識在生活中應用鞏固。
一年級拼音學習后,我給孩子們分發了一本識字本,給他們布置了一個作業:把生活中認識的字記錄在本子中。每周評選一次“識字小能手”。這樣孩子們在平時上下學時,特別留意路邊的廣告牌、路標等。不知不覺孩子們不但認識了很多字,還增強了生活的能力?每周末,我還給學生布置了機動作業:如果周末去超市,將購物小票帶回來。周一的時候,我將這些購物小票每四人分發一張,小組合作認認小票上的字,比一比誰認識的字最多。
我發現孩子么最近愛上了繪本,我就引導他們在班級里進行,繪本朗讀和講故事比賽,讓學生在樂趣中鞏固識字。
識字是一項重要的基本功,是小學低年級學習的重點。因此,作為低年級的老師,我們要因地制宜、靈活多變,以學生為主體,運用孩子們喜聞樂見的形式,貼近他們的實際生活,讓孩子們熱愛語言文字,享受到語言文字帶來的快樂。
朱玲君,教師,現居浙江天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