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西 宋玉香 王揚 張曉東

摘 要 工程認識實習是卓越工程師班的一個重要的實踐內容。本文闡述卓越工程師對實踐的要求和目的;分析了目前工程認識實習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端正學習態度,激活實踐學習積極性,合理組織實習內容”的實習策略,提出了一套較完善的卓越工程師班工程認識實習措施。
關鍵詞 卓越工程師班 工程認識實習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6.03.017
1 卓越工程師培養要求及工程認識實習要求
2010年6月23日教育部啟動了針對工科類高校教育的“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該計劃提出“面向工業界、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培養造就一大批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各類型工程技術人才”,同時“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奠定堅實的人力資源優勢,增強我國的核心競爭力和綜合國力”的培養思路。①
卓越工程師培養突出強調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我校土木工程(交通土建)專業“卓越工程師班”采用“3+1”培養模式,其中3年以在校理論學習與基本能力培養為主,同時累計1年以上的企業實踐學習。在企業實踐學習階段,校企聯合構筑一個開放式培養體系,學生在專業教師和企業工程師聯合指導和培養下,深入到工程勘測、設計、施工和運營管理等整個工程的生命周期過程中去,共同完成實訓、實習內容。這里的1年不是傳統的連續性的1年,而是是累計1年的概念,累計1年的工程實踐能力培養是貫穿于整個4年學習過程中,讓企業熏陶與實踐4年連接起來,理論與實踐不斷強化、融合。
工程認識實習是工程實踐能力培養的重要的一個實習環節。工程認識實習是學生了解和認識土木工程的初始階段,是為了給未來從事土木工程的學生逐步建立初步的工程認識,樹立工程觀,形成專業思想和專業觀念的重要基礎過程。
2 目前工程認識實習存在的問題
工程認識實習是大學生參加的第一個實踐性環節,該實踐性環節的實習效果將嚴重影響后續專業課學習動力和學習效果。但卓越工程培養計劃剛剛起步,所以目前的工程認識實習還存在以下諸多實際問題:(1)實踐教學環境和資源配置緊張。連續多年的“高校擴招”促使在校學生規模極具,高校普遍出現了實踐教學經費緊張和實踐教學“時數”銳減等問題。為此學生實習和實踐教學不得不采取合并、裁減、模擬乃至“以講代練”等所謂的權宜之計,一些重要的實踐教學課程、實驗內容甚至直接轉移為課堂多媒體演示教學,或者干脆停開,實踐教學總體上被大大削弱。在這樣背景下,工程認識實習的資源、時間和經費都難以得到保障,工程認識實習逐漸趨于形式,這恰恰有背工程人才培養的初衷。(2)工程認識實習的態度不端正。在進行工程認識實習的時候,學生認為還沒有開始學習專業課,并不知道工程認識實習真正的意義和價值,在思想意識中對工程認識實習不是很重視,造成在實習過程中,往往是“走馬觀花”地草草了事,不能夠用心地體會和觀察工程中的現象和存在的問題,實習效果不是很理想。(3)實習考核方式存在弊端。工程認識實習效果的考核一貫以來是采取了“一次性”考核方式,主要以實習結束后交的實習報告為依據,根據實習報告上的文字來評定實習效果。②這種考核方式使得學生有一種投機的僥幸心理,在實習過程中出現不認真實習現象,最后實習報告采用“拼湊”和“仿照”方式來應付任務,這樣的考核方式不能真正反映出學生實習的心得和效果。(4)實習內容安排不合理。在認識實習的時候,學生基本上是不具備專業知識儲備的,而在工程認識實習中,很多的專業性很強的內容都是學生首次看到和聽到的,老師如果不能夠合理安排實習的內容和難度,忽略學生的接受能力,就會使學生對實習的專業內容很難完全吸收,存在知識消化、吸收“夾生”的現象。
3 卓越工程師的工程認識實習實施方案
針對卓越工程師的培養目的和目前工程實習中存在的問題,并結合我校進行的首屆卓越工程師班培養的經驗,制定了“激發動機,細化實習,增加人文精神”的指導方針,如圖1所示。通過明確實習目的,增加土木工程職業教育,增加學生學習需求,激發學習動機;從實習各個環節進行細化和完善,保證實習效果,提高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實習中不僅是專業知識的學習,還有豐富的人文精神,挖掘實習中的人文精神有助于激發學習動機,提高實習效果。這樣三方面形成閉環的激勵過程,激發學生實習動力,提升實習的自我效能感,實現實習改革目的。
依據實習指導方針,具體提出如下卓越工程師班的工程認識實習的實施方案:
(1)明確目標,端正實習態度。從多個方面宣傳工程認識實習的重要性。在卓越工程師班開班時,著重對卓越工程師班的培養目的和培養方案進行詳細講解,強調實踐的重要性,并鼓勵學生在實踐中學習、成長。從多角度介紹世界著名的建筑和身邊的有名的工程建設,介紹工程建設的成功經驗,從中感受到土木工程的魅力,增加對專業認識;介紹典型的工程事故和事故原因,增加對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重要性的認識。進行國內外工程師教育方式和方法的班會討論,對比不同國家的工程實踐在工程師培養中作用,③認識到工程實踐的重要性,激發學習、尤其是實習的興趣。
在實習開始的時候,再次進行實習意義的強化教育,從思想意識上真正端正學生實習的態度。
(2)力推行業背景和職業能力教育。專業認同感直接影響專業實習和實踐的參與程度。④提高專業認同感能夠提高專業學習的積極性。在工程認識實習中,組織學校和企業的知名專家進行行業專題教育,使學生了解自己的專業,增加專業認同感。在行業專題教育中,先是進行行業的背景介紹,行業現狀和從自身實踐角度闡述,工程師需要的知識和技能及培養途徑。同時邀請知名專家參與“大學生成才與成功”、“認識土木工程專業”和“專業和職業”等主題班會,通過互動交流,小組討論的形式,使學生逐步認識到工程師所需要的職業素養和培養途徑,增加對專業的認同感和學習的目的性,激發學習的動力。
(3)精心研討好實習內容。針對在工程認識實習時,還沒有進行專業課學習,學生沒有專業知識儲備,實習中知識吸收“夾生”現象。采取在實習初,先進行專業基礎知識的學習,儲備一些專業基礎知識。這些專業基礎知識的學習,采取小組討論、自主學習和專業教師進行指導的形式。另外在實習內容安排時,重在對工程認識,所以實習內容包括整個工程的生命周期過程,即包括工程勘測、設計、施工和運營管理等各個環節,讓工程在學生眼里由遠到近,由外到內,使學生深入工程中,深入工程生產中,深刻體驗工程,感受工程。
(4)編制實習指導手冊。在明確了合理的實習內容情況下,編制工程認識實習手冊。工程認識實習手冊內容包括實習目的和要求、實習的安全注意事項和實習內容的概要。通過工程認識實習手冊,學生可以初步了解實習的內容和要求,也對實習安排有一定的認識,增加對實習中主動學習意識和興趣。
(5)組織多種形式的實習活動。以前的認識實習多是通過參觀的形式進行。⑤在卓越工程師班的認識實習中,除了常規參觀內容,還要進行一定的實習操作,跟班進行實踐練習,使學生改變學生的“眼高手低”的問題,充分認識到實踐的重要性。同時,跟班實踐練習增加了實習的參與性,有助于調動學習的積極性。
(6)改革工程認識實習考核方式。針對采用“一次性”考核方式,不能充分放映出實習效果。在卓越工程師班的工程認識實習中,采用“形成性”評價。在實習過程中,隨時對實習內容進行考核,促使學生重視實習過程。要求學生在實習期間全程記錄實習過程,書寫實習日志。在實習期間,組織學生對近期實習內容進行小組討論。在實習結束時,采取進行“我的工程觀”實習成果匯報,匯報自己在實習中的所看所聽所感。最后,指導教師通過實習報告,綜合確定最終的實習成績,客觀地評價實習效果。
(7)指導實習報告的撰寫。工程認識實習是大學生第一次參加專業實踐活動,他們對于實習報告的撰寫方法尚不了解。實習報告的撰寫能夠很好地總結實習內容,增加對實習內容的理解,加深工程認識。同時可以初步掌握資料整理方法,提升思辨能力、歸納總結和書面表達能力。
(8)發揮優秀校友榜樣的力量。專業型榜樣可以提高大學生專業學習興趣,培養學習信心。⑥我校擁有大量優秀的校友,這些優秀校友中很多是長期工作在工程實踐的一線,是很好的專業型榜樣。因此充分利用這些在一線工作的優秀校友,讓其在工程現場講解工程現象、工程問題和專業知識。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組織小組討論、互動。讓優秀校友的事跡感染學生,讓優秀校友成為學生學習成長的榜樣。
4 結論
工程認識實習是卓越工程師班專業教學中重要的實踐教學環節,實習效果直接影響學生對專業的認識和學習動力,影響專業課程的學習。這次工程認識實習改革分析了目前工程認識實習中存在的問題,通過職業規劃教育,讓卓越工程師班的學生認識到實踐的重要性,端正實踐態度,形成在“做中學”思想;改革實習的考核方式,采用了“形成性”評價方式,合理組織實習內容,激起學生實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工程認識實習中了解工程,認識工程,樹立起工程觀,為專業課學習打下良好基礎。
注釋
① 教育部關于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若干意見(教高[2011]1號),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860/201102/115066.html.
② 白潤波,劉福勝,朱坤.大學生認識實習體制改革探究——以山東農業大學道路橋梁與渡河工程專業認識實習為例[J].高教論壇,2011(9):82-85.
③ 劉建強.德國應用科學大學模式對實施“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的啟示[J].中國高教研究,2010(6):50-51.
④ 許興苗,胡小愛,王建明.專業認同及情境變量對大學生學習行為影響的實證分析[J].教育發展研究,2013(9):74-80.
⑤ 張玲,劉曉俊.關于土木工程專業認識實習的探討[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2.11(16):179-180.
⑥ 黃時華,邱鴻鐘.大學生的榜樣偶像崇拜與專業學習的動機激發[J].社會心理科學,2006.21(5):562-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