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兵 雷三容
摘 要 在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下,我們黨的執政受到來自各方面的文化安全的威脅,維護我們黨執政的文化安全,成為黨的重大歷史使命。而黨執政的文化安全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文化的創新,文化創新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應有之義。文章立足于對文化的含義和文化創新的基本內容的理解,分析社會主義文化創新的現實背景,探索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創新的基本路徑。
關鍵詞 社會主義文化 先進文化 創新 文化安全
中圖分類號:G0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6.03.074
1 正確理解文化的含義和文化創新的基本內容
(1)文化的含義。現代社會科學意義上的“文化”的定義大概有200多種,但人們普遍認同把文化理解為廣義的文化和狹義的文化。廣義的文化指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中所創造的一切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涉及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和領域,一般認為涵蓋了物質文化、精神文化、政治文化、行為文化等類型,包括一切打上人類活動烙印的事物。狹義的文化特指精神文化或觀念文化,它是社會的有機構成之一,指物質生活之外的精神生活、精神現象、精神產品。概括而言之,人類有目的有意識地創造出來的一切物質產品、精神產品、組織制度、風俗習慣、生活方式,以及或蘊含于這些產品之中,或積淀于人們內心深處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審美意識、道德情操、宗教感情、民族心理等等,都屬于文化的范疇。人類創造著文化,文化也塑造著人類。
(2)文化創新的基本內容。人類在相互交流中傳播文化,在傳承的基礎上發展文化,都蘊含著文化創新的意義。改革開放新時期以來,對于文化建設和文化創新,我們黨的認識不斷地深化。鄧小平提出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理論;江澤民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理論;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闡述了文化創新的內容:“在時代的高起點上推動文化內容形式、體制機制、傳播手段創新”;黨的十八大報告號召 “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習近平還發表了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系列講話。綜合幾代領導人有關文化建設、文化創新的思想,文化創新應包括文化理念革新、文化價值觀轉變、文化內容創新、文化方式更新、文化體制改革等多方面內容。其中,文化理念革新是先導,文化價值觀變革是根本,文化內容變革是核心,文化形式創新是關鍵,文化體制改革是動力。
2 社會主義文化創新的現實背景
(1)全球化給我國文化建設帶來的挑戰及文化安全問題。全球化已經成為當今世界不可逆轉的潮流。在全球化大背景下,特別是中國加入WTO以后,我國所面臨的外部環境出現了重大改變。對于我國的文化建設而言,已經打破了過去傳統的封閉的國內環境,轉向了開放活躍的全球化環境,給我國文化建設的內容、方式、載體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隨著我國廣泛深入地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西方資本主義思想文化也隨著經濟交流進入我國,國內一些人深切感受到中西方之間的經濟文化發展的差距,為西方的民主、自由、人權等所謂“普世價值”迷惑,這些都對人們特別是青少年的價值取向、思想道德、政治立場、民族意識等思想意識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有些人的理想信仰正在動搖、民族意識開始淡化、價值取向發生變化,從而對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帶來了嚴峻挑戰,甚至危及到我國的文化安全。
(2)市場經濟的發展使我國文化建設面臨更加復雜的情況。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正在多維度、全方位地影響著我們的社會生活。文化作為社會的有機組成部分,不可避免地面臨著市場經濟所提出的一系列新問題、新要求。市場經濟對文化建設有著積極作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的競爭意識、風險意識、規則意識、法律意識、創新意識增強,思想觀念得以解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得到激發,它們給社會主義文化注入了豐富的時代內涵。同時,市場經濟對文化建設又有消極影響:市場經濟的“趨利性”容易導致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傾向,動搖著人們特別是青少年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理想信念;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產生的收入差距、就業壓力等問題,容易造成人們的心理失衡,增加了傳統的思想文化宣傳教育工作的難度;社會中還出現了嚴重的權錢交易的腐敗問題、短斤少兩、假冒偽劣等欺詐現象、肆意毀約的失信行為等。
(3)社會轉型給我國文化建設帶來的新問題。我國社會正處于轉型期,已經進入改革開放的關鍵時期,我國社會結構發生了深刻而復雜的變化,各種新的社會問題和社會矛盾不斷產生,特別是“四個多樣化”即經濟成分和利益關系的多樣化、社會生活方式的多樣化、社會組織形式的多樣化、就業崗位和就業方式的多樣化出現,“四個多樣化”對于整合全社會成員的思想、凝聚不同利益群體和不同社會階層人員的統一意志帶來了新的挑戰,給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帶來了新的困難。隨著社會轉型的不斷深入、改革開放的深化和市場經濟的發展,“四個多樣化”將會進一步向縱深發展,這是一個不可避免的客觀趨勢,我國的思想文化領域將會產生更多的新情況新問題,這將對我國在文化領域整合社會思想、凝聚統一意志帶來新的挑戰。
(4)網絡技術的應用對我國文化建設提出的新課題。人類已進入了互聯網時代,互聯網的普及應用,對思想文化領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網絡技術的廣泛應用是一柄“雙刃劍”:一方面它有積極作用。網絡具有快速、便捷的特點,使人們足不出戶即可獲取大量的信息、知識;網絡具有交互性,網絡成為一種新穎的社會交往、人際溝通的平臺和手段,越來越受到人們青睞;網絡具有平等性,任何人都可以在虛擬條件下創造出自我實現的廣闊空間;網絡具有開放性,它打破了時間、空間的局限,超越了地域、國度,人們可以自由對話交流。但是,網絡也有負面作用。網絡上充滿了無數虛假的、不良的信息,容易腐蝕網民尤其是青少年網民的心靈,影響社會的穩定;網絡已成為西方國家進行意識形態滲透及“和平演變”的新陣地,對我國的主流意識形態造成了嚴重沖擊;互聯網發展具有不平衡性,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掌控了網絡文化領域的優勢地位,我國的網絡文化宣傳面臨著嚴峻形勢。
3 探索不斷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創新的基本路徑
(1)引領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推動先進文化的理論創新。先進文化是文化的精華,是體現一個先進政黨的重要標志。我們黨自成立以來,就與先進文化緊密聯系在一起,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程中,始終引領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2000年,江澤民在廣東考察工作時,第一次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其中就有“黨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經過江澤民在慶祝建黨八十周年大會講話中所作的進一步理論闡述,歷經黨的十六大至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先進文化理論進行的豐富和完善,形成并發展了“先進文化”的理論,特別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出,是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大理論創新,確立了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核心和靈魂,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文化指南。
(2)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推進社會主義文化的內容創新。文化的力量,歸根到底來自凝結其中的核心價值體系的影響力和號召力;一個社會的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文化的內核與靈魂;不同文化的競爭,本質上是各自代表的核心價值體系的競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在扎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實踐之中,不斷繼承民族優秀歷史文化、借鑒并吸收人類文明成果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靈魂和核心。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包含“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24字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科學凝練,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最新發展,進一步推進了社會主義文化的內容創新。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社會主義文化創新實踐的全過程,我們應注重文化內容創新,創造出越來越多的具有思想內容與藝術魅力完美結合的文化精品。
(3)充分運用現代科技手段,探索社會主義文化的形式與載體的創新。文化的內容決定文化的形式,文化的形式反作用于文化的內容。任何一部文化作品都需要以通過一定的形式、手段或借助相應的載體表現出來。因此推進文化形式和載體的創新也是社會主義文化創新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今天,伴隨著互聯網等新媒體技術的廣泛應用,文化的存在載體、交流形式、傳播手段越來越多樣化,數字影視、網絡出版、網絡游戲等已經成為現代文化的新形式,QQ、微博、博客、微信等自媒體正在成為人們進行信息傳播、人際交流和自我表現的重要手段,這些都對傳統的文化形式造成嚴重沖擊。所以,文化工作者應當積極學習現代科學技術,充分利用新的文化形式和手段,特別是有效地運用網絡載體,進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宣傳教育,探索出既堅持正確文化方向,又有文化多樣性的文化形式和載體,以促進各種文化形式的共同發展,實現文化發展與創新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的目的。
(4)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文化產業的大發展。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是文化繁榮發展的內在要求,是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的根本途徑,是社會主義文化創新的助推器。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研究部署全面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問題,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都把文化體制改革作為文化建設的重點內容。文化體制改革推動了文化產業的蓬勃開展。黨和政府陸續出臺一系列文件,制定相關政策,引導文化產業的大發展。隨著國家一系列鼓勵發展文化產業的政策措施相繼出臺,大量資本和人才資源進入文化產業,一個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正在形成。文藝創作進一步繁榮,文藝精品層出不窮,極大豐富了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在政府主導、各方積極參與下,我國的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的步伐加快,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日趨健全,群眾文化活動更加豐富,人民群眾正在共享文化發展的成果。
參考文獻
[1] 李春華.新時期中國共產黨文化創新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12.
[2] 戴焰軍.思想政治工作實效性導論[M].北京:中共中央黨史出版社,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