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翠玲
摘 要:隨著計算機網絡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以及在全社會范圍內的普及,大學生群體與網絡信息的聯系愈加密切,網絡作為一種極其重要的傳媒形式,對大學生的生活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特別是新時期“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給大學生創業、就業帶來巨大的挑戰,也促使我國教育事業人才培養工作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因此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采取一定的教育措施培養大學生的創業能力已經成為一個受到社會各界重點關注的問話題,加強對這一問題的研究能夠推動高校就業、創業教育的改革和創新。
關鍵詞:互聯網+時代;大學生;創業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6 文獻標識碼:B 收稿日期:2015-12-23
對社會來說,大學生進行自主創業和創新不僅能夠減輕社會就業壓力,促進經濟繁榮發展,還能夠為社會的持續健康發展培養優秀的后備人才,維護社會的和諧穩定。鑒于此,我國各地政府和相關教育部門也出臺了一系列措施積極鼓勵大學生創業,希望以創業帶動就業,緩解社會就業矛盾,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出應有的貢獻。
一、新時期我國大學生創新創業新形勢
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和“互聯 網+”時代的到來,我國大學生創新創業也表現出了新的發展趨勢,基本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首先,創業活動更為頻繁。我國經濟的發展以及中小企業的迅速崛起,使得創業經濟對社會經濟的影響逐漸增強,自主創業成功人士如馬云、丁磊等為當今社會的大學生樹立了榜樣,大學生創業積極性較高,自主創業已經成為一種勢不可擋的趨勢。[1]其次,創業空間不斷深化。經濟社會的迅猛發展以及國家政策的支持,為大學生創業活動營造了良好的市場環境,特別是互聯網環境對社會生產、消費等模式的影響,極大地拓展了大學生的創業空間。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互聯網與各類相關產業發生融合,創造出了新的商業價值,推動了大學生創業活動的進一步發展。最后,大學生創業意識激進。當前大學生對自主創業的理解一般還停留在理論層面上,缺乏一定的經商經驗,市場觀念相對淡薄,急于求成,并且一般很少涉及市場利潤空間,學生創業意識相對激進,創業效果有待提升。
二、“互聯網+”時代對大學生創業的影響
1.“互聯網+”為大學生創造了更多的就業創業機會
互聯網技術的強勢發展改變了人們的基本生產生活狀態,得到社會大眾的廣泛認可和接受,互聯網技術深入到社會生活中,改變了傳統的衣食住行游購娛的方式,也為大學生創造了大量的創業機會。“餓了么”和“滴滴打車”等軟件的開發和應用就是互聯網對社會就業創業活動產生影響的重要代表形式,其不僅是互聯網時代自主創業的成功模型,還創造了大量的技術就業崗位,對我國就業創業的發展產生了積極影響。[2]由此可見,“互聯網+”時代以其獨特的優勢,為技術能力較強、綜合素質高的人員提供了大量的創業機會,有助于我國自主創業事業的發展。
2.“互聯網+”為大學生構建了相應的就業創業平臺
“互聯網+”是我國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常態,推動了經濟社會的變革, 互聯網經濟平臺也得到社會各界的普遍重視,甚至一些企業為了尋求更好的發展出路,開始探尋個性化的“互聯網+”發展模式。相關調查研究發現,到2014年年底,我國網民已經突破6億,智能手機用戶也高達5.5億,是全世界最大的智能終端市場,網絡零售額也不斷刷新紀錄。互聯網經濟產業保持著良好的發展態勢,已經逐漸成為世界一級的經濟交流平臺,為大學生構建了相應的就業創業平臺,促進了我國大學生創業事業的進一步發展。
3.“互聯網+”降低了大學生就業創業的門檻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大學生就業創業的門檻。以“微商”為例,中國經濟學會發布的相關報告明確指出:僅2013年下半年到2014年上半年,微信就帶動了超過1000萬人實現就業,并且騰訊開發平臺上注冊的創業團隊也高達500萬,全面覆蓋了我國三級以上城市。事實證明,“互聯網+”時代具有開放、包容的特征,極大地降低了大學生創業就業的門檻,對大學生自主創業產生了積極影響。
三、“互聯網+”與大學生創業的契合點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為眾多大學生提供了創業機會,使其獲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但是電子商務并不是一個簡單的概念,只有對互聯網和各個行業的發展情況進行認真分析,找準互聯網與不同行業的契合點,才能進行創業,獲得成功。本文以教育、餐飲和醫療幾個行業為例,對這些行業與“互聯網+”時代的契合點進行分析,希望能夠為大學生創業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借鑒。
1.“互聯網+”教育
近幾年,我國在線教育規模不斷拓展,到2014年已經超過1.3千億元,占整體教育市場的11%,還存在極大的提升空間。針對“互聯網+”時代的特征和教育的發展需求,教師可以針對不同階段、不同學科的教學難點和重點,制作教學微視頻。一個視頻解決一個教學難點,將有效教學信息更為直觀地呈現給學生,增強教學針對性,使學生能夠根據自身需求有選擇地學習相關內容,真正實現教育、互聯網與學生的有機結合,提升教學效果。同時,大學生可以探索和發展線上教學輔導平臺,利用互聯網加強教師與學生的聯系;整合線下教學資源,沖破傳統教育的時空限制,推動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3]
2.“互聯網+”餐飲
相關調查研究結果顯示:近幾年我國網上訂餐業務得到了飛速發展,在線訂餐用戶逐漸遞增,并且勢頭強勁。但是線上訂餐業務的發展仍然存在時間集中、配送費用高等問題。所以大學生創業可以以此為契機,構建完善的配送服務系統,提供費送服務,獲得相應的發展。由山西農業大學學生研發的飯盒網就是“互聯網+”與餐飲相結合的典型代表,值得借鑒。
3.“互聯網+”醫療
當前我國醫療衛生行業普遍存在就醫難、藥品貴、掛號時間長等問題。鑒于此,大學生創業者可以選擇經營APP軟件,解決患者掛號難的問題;進一步加大科研力度,開發可以攜帶的醫療設備,對患者健康狀況進行實時監控;針對藥品問題建立相應的線上電商平臺,進行“O2O”藥品銷售等,使其“互聯網+”時代得到更好的發展。
四、“互聯網+”時代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的策略
1.發揮政府引領的主導作用
2015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正式提出了“互聯網+”發展計劃,推動大眾創業和萬眾創新的發展,最大限度地激發全社會的創造活力。所以在“互聯網+”時代加強大學生創業能力的培養,應該重視政府在各項工作中的主導地位,為大學生創業能力的培養做出正確的指引。首先,政府應該對“互聯網+”創業教育法制法規加以完善,通過相關法規的約束,讓社會上的企業和相關管理部門為學生創業教育工作提供全方位支持;其次,為大學生“互聯網+”創業組建專門的教育管理機構,對大學生創業能力的培養負責,解決教育實踐中遇到的各項問題,為創業教育工作的開展提供一定的幫助;最后,以“互聯網+” 時代大學生創業能力的培養為工作任務,對高等教育進行適當的改革,滿足社會人才需求,實現我國教育人才培養的轉型,為大學生創業能力的培養奠定基礎。[4]
2.將企業作為培養大學生創業能力的第二課堂
在教學實踐中,學校可以加強與企業的合作,組織大學生到企業中見習和實習,進行實踐操作培訓等,以提升大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企業對人才綜合能力的需求不斷發生著相應的變化,高校人才培養模式也不得不隨著這種變化而做出適當的調整。所以,高校將企業作為培養大學生創業能力的第二課堂,能夠深化學生對自身職業和創業問題的認識,了解企業的日常運行管理模式,有針對性地提升自身能力,使自身自主創業能力得到相應的培養和強化,在未來社會就業創業活動中獲得更多的發展。
3.對學校創業教育模式進行改革和創新
(1)轉變學生就業觀念,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創業觀。我國大學生的傳統就業觀念過于重視工作的穩定性和舒適性,希望能夠在輕松自由的環境中獲得較高的薪資待遇。但是新時期,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發展,在時代的感召下,一些大學生就業觀念發生了相應的變化:既要做時代的開拓者,又希望生活穩定,兩種觀念的沖突對學生的就業觀和創業觀的樹立產生了較大影響。[5]所以高校大學生創業能力的培養應該通過相應的教育引導,讓學生正確分析和反省自我,進行科學的自我定位,進而結合自身綜合素質,樹立良好的就業觀或者進行自主創業,樹立積極的就業和創業觀念,獲得最佳發展,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貢獻力量。
(2)構建創新創業教育模式。高校大學創新創業教育工作是一項長期的系統性工程,不可一蹴而就。在教育實踐中,高校應該在轉變學生傳統就業觀念的基礎上,對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深化改革,有計劃、有目的地將傳統的就業教育向就業和創業相結合的教育模式轉變,并且積極探索和開發與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符合地方經濟發展需求的多元化教學課程。在“師導生創”教育模式的指導下,提升學生的創造能力,拓展學生的創新思維,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創造條件。在學生的專業學習中,應注重實踐的作用,可以為學生提供淘寶創業、微商創業以及其他線下的創業機會,通過這些實踐鍛煉,讓學生對創業的認識更全面,積累創業經驗。將創業教育要與最前沿的實戰平臺相結合。
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高校以及教育部門應該積極響應國家關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對大學生群體進行適當的教育引導,轉變學生就業觀念,提升大學生自主創業的能力,為大學生自主創業構建相應的平臺,促使學生積極探索創業道路,以創業帶動就業,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出相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劉長華,丁 冰.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的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策略研究[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5, (8):77-78.
[2]邊茂飛.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分析和探討[J].科學導報,2015,(19).
[3]賴 婧,周 燁.以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為核心的就業指導模式探索[J].中國校外教育旬刊,2014, (18):44-45.
[4]段 琦.網絡時代下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的創新路徑[J].企業文化(下旬刊),2015,(7).
[5]許傲然,張 柳,高 陽,等.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體系的研究[J].時代教育,2015,(1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