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宇++占衛國
摘 要:在高職教育高速發展的今天,如何解決學生的就業問題是關鍵問題。如果高職院校能夠培養出技術過硬、素質全面的創新型人才,就能夠緩解畢業生就業難的困境。本文從創新精神、創新環境、創新課程、創新師資等方面就如何培養創新型人才做了簡要的剖析。
關鍵詞:創新人才;就業;高職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B 收稿日期:2015-12-29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職業教育取得了重大進展,初步建立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與中高職相銜接,又與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相互溝通的職業教育體系。經過不斷努力,高職畢業生在社會上得到了一定的認可,就業率逐步上升。但就業質量不高是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根據麥可思研究院的調查報告,黃岡職業技術學院畢業生中平均39%以上初次就業專業不對口,這個數字在學生畢業后的3~5年會更大。除專業不對口外,薪資待遇低也是高職畢業生就業遇到的關鍵問題。
目前,很多高職院校的就業率和對口率都存在著很大的問題。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我國的高職教育雖然得到了長足發展,但硬傷在于很難與用人市場進行無縫對接,針對學生所開展的實習實訓教學中,存在著技術落后和設備嚴重老化等問題,常常導致實踐活動流于形式,跟不上用人市場的需要,學校的專業設置和布局也不能很好地適應就業市場的要求,導致很多企業找不到他們需要的人才。一方面,高職院校生源質量普遍不高,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基礎薄弱也限制了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為實現培養目標帶來了很大困難。另一方面, 教育經費的投入不足也嚴重限制了高職教育的發展,培養出的學生無法適應和達到勞動力市場的要求,學生就業沒有任何優勢,進一步影響到了高職院校的生存和發展。
“就業旺,招生暢”是高職院校的辦學基礎。就業旺的前提就是學生必須具備符合職業崗位需要的過硬的職業技能和多維度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1]近年來,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屢創歷史新高,據相關數字顯示,2015年全國高校畢業生總數達到749萬人,比2014年增加22萬人,大學生就業面臨新的挑戰,就業逐漸成為一個沉重的話題。努力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成功走上理想的工作崗位,是高職高專院校辦學的目標和使命。
社會經濟轉型導致大學生就業機制發生根本轉變:過去是由國家計委制訂相關計劃,大學的獨立性、學術的獨立性都受到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也束縛了教師思想觀念的創新。而現在,大學生就業的邏輯起點是市場需求。按照市場經濟的邏輯,有需求就會刺激供給,高職高專院校只有掌握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結構,才能提高學生的就業質量。
1.創新精神的培養
所謂創新人才,是指具有創新性思維,能夠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創造性地解決問題,開拓新局面的人才。
培養創業型、創新型的人才,首先要培養其創新精神,使學生突破傳統的就業觀念,有自信心,敢于承擔風險。培養學生創新精神,是黨的十八大對教育改革提出的明確要求。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高職院校應建立培養“創新、創造、創業”精神,提升就業競爭力的創業教育思路。創新離不開人的主觀努力。只有不甘平庸,敢于吃苦,具有廣泛的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創新性才可能得到發展。《周易》有言: “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也就是說把科學精神與人文素養緊密地結合起來,運用綜合眼光觀察問題,解決問題,才能實現創新。
組織學生參加科研活動和創作實踐是開發學生創新潛能,激發學生創新思維,提高學生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開展校園文化活動傳播創新價值觀念。通過大學生科技文化節、第二課堂等, 在全校營造濃厚的創新氛圍。以各類學術競賽為契機,鼓勵學生開展課外科技創新活動,參加各級創新創業大賽,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
2.創新環境的構建
培養創新人才是全社會責任,僅僅靠高職教育是無法完成的。一般來說, 大學生在剛畢業的時候,很難馬上有創新性表現,需要經過社會歷練和實踐, 經歷“實踐—學習—再實踐”的過程,才能做出創新性業績。所以與校園培養相比,社會實踐在造就創新人才的過程中更為重要。這也就要求除了大學教育之外,政府的政策、規定甚至包括文化氛圍、政治理念等,都應該為培養創新人才而服務。
現在很多企業覺得高校培養的人才不能拿來就用,到企業能夠用得上的人才很缺乏。這就要求高校和企業合作,包括校企合作、校產合作,這些合作要落到實處,真正解決問題。校企合作方面做了很多年,但是效果并不盡如人意。校企合作是必須要推動的,企業的專家要到學校里面講一些就業以后職業技能方面的問題,企業需要什么樣的人,應該讓學生在大學期間就應該有所了解。政府也應該出臺相關的政策,鼓勵企業接受學生實習,讓學生能夠接觸到行業前沿的技術和設備,給學生的創業創新提供平臺。
3.創新課程的設置
培養創新型人才,必須實現課程的創新。創新人才培養應該是面向所有學生,而不是針對少數人才。完善和構建創新型人才培養體系是高職院校進行創新人才培養的首要任務,開發出適合學生發展的創新課程體系是構建創新型人才培養體系的核心。
為了在專業教學中逐漸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在教學計劃內開設創新課程是十分必要的。專業創新課程在內容和教法上都應該體現創新性,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應了解專業前沿熱點問題和交叉學科問題,掌握學習研究方法,獲得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除了專業創新課程之外,還應該通過創新創業教育課程拓展學生知識面, 提高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以創新創業教育為基礎,加大投入,探索適合大學生特點的創業培訓模式。通過大學生創業園、創業孵化基地和校企合作,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提供政策、技術和資金支持,打造真正的大學生創新創業平臺。在課堂教學中,也應該以學生為主,改變以前“老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強化教師的“組織”角色和學生的主體地位,鼓勵學生開展研究型創新型學習。
4.創新師資的打造
目前,高職院校的師資隊伍還不能適應創新型人才培養的要求。由于原有的教育體制的影響,很多教師本身缺乏創新性,而目前對于教師的“量化考核”,重“量”不重“質”,學術浮躁是常見的問題。所以打造適合創新人才培養的師資隊伍,離不開政策的導向和教師本身的努力。
很多高職院校的教師都是大學畢業之后就直接任教,缺乏企業工作的經驗,對于行業發展的最新情況往往缺乏了解,這對創新人才的培養非常不利。產學研合作一直是高職教育的特色之一,讓其落到實處是提高師資力量的關鍵。
要能夠引導學生進行創新,教師不僅要在專業技術上具備創新能力,還要能夠對所教授的課程進行創新,將創新思維融入課程改革設計中,引導學生參與創新活動,將創新思維、創新方法傳遞給學生。[2]
總之,培養創新人才對于高職院校的發展、對于整個社會的發展都是關鍵因素。如果高職院校能夠培養出技術過硬、素質全面的創新型人才,不僅能夠緩解畢業生就業難的困境,對于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也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李 紅.基于區域經濟發展的高職院校創新人才培養模式[J].教育與職業,2014,(32):41-42.
[2]李 波,周朋紅.高職院校創新型人才培養體系的探索與實踐[J].教育與職業,2015,(21):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