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霞
摘 要: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以及中國加入WTO,國際貿易的重要性更為凸顯。如何在“國際貿易實務”的教學過程中很好地運用案例教學法并保證其有效性,是我們應重點關注的,本文通過對一堂“國際貿易實務”課的教學案例評析來探討。
關鍵詞:案例教學法;國際貿易實務;教學案例;評析
中圖分類號:G424.1 文獻標識碼:B 收稿日期:2015-12-23
一、主題描述
“國際貿易實務”是一門專門研究國際間商品交換的具體過程的學科,是一門具有涉外活動特點和實踐性很強的綜合性應用科學。它涉及“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國際貿易法律與慣例”“國際金融”“國際運輸與保險”等學科的某些基本原理、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運用,是工商管理專業的方向選修課。
本課程的研究對象是國際間商品交換的具體過程,從一個國家的角度看進出口業務活動的各個環節。通過本課程的學習,要使學生掌握出口貿易業務的各主要環節及流程,了解在外貿實踐環節中涉及的證書、文件、單據等各種貿易單證的制作流程和注意事項,掌握與國際貿易相關的法律、國際規則與慣例,并能在實踐中恰當運用,為學生未來從事外貿實務操作方向的工作提供理論基礎,做好實際操作前的知識儲備,并具備初級的國際貿易實務操作能力。
“國際貿易實務”課程的教學相對于理論課程更加強調學生的國際貿易實務操作能力,伴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和計算機集成技術輔助生產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和企業管理中的大量成功應用的事實,專業的國際貿易仿真模擬實驗室教學和課堂教學相結合,無疑將會大幅度提高“國際貿易實務”的教學效果。網絡貿易模擬就是以網絡為支撐,在實驗室中通過應用專業的國際貿易軟件來仿真貿易中的各個環節和單證制作,讓學生通過在實驗室參與模擬的國際貿易經營,并利用自己學習的理論知識不斷解決各種貿易問題,隨之再提出新問題,并通過學習解決新問題……不斷重復上述過程,最終,通過游戲與理論教學結合的方式,促使學生理解和掌握書本知識,提高分析、解決實際業務問題的能力,熟悉業務操作全過程,掌握從事國際貿易的主要操作技能,培養和鍛煉學生的經營能力,幫助學生提升就業競爭力。
二、案例描述
本節課使用的教材是云南省“十 二五”規劃教材,由張云鋼,倪彩霞主編,為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于2011年5月出版的《國際貿易實務》,教學內容是第六章“國際貨運保險”第2節的“海上貨物損失”。教學對象為云南師范大學文理學院2012級物流管理專業東南亞物流管理班的學生。
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
①掌握“海上損失與費用”的概念。
②理解海上損失的分類依據及其致損原因。
③能夠準確地對海上損失的類型進行判定并準確定位損失承擔者。
④熟悉海上損是失理賠的條件、時間和依據。
對于第1、2、4個教學目標,通過對教材理論知識的講授就可以完成,因為教材中提供了清晰、詳細的海上損失概念及相應的海上損失分類標準、區分依據和理賠的相關知識,并在章節之后配有相關內容的同步練習題;而對于第3點教學目標,就必須借助相關案例來完成,同時所提供案例在此處還能幫助教師了解學生對其他三個教學目標的掌握情況,從而在復習時能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
但令人遺憾的是,我們國內的大學,因為學校自身原因以及所屬地區的經濟條件等諸多因素的限制,沒有能力投資實驗室的建設,如購買各種貿易軟件,并隨著國際慣例的變化而不斷更新完善自己的實驗室建設和軟件配備。面對這樣的實際情況,案例教學法也就成為培養學生國際貿易實務各環節的實踐操作能力、提高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最佳教學方法。這樣的教學方法能夠使得枯燥、被動的填鴨式教學模式不再需要承擔“教”與“學”的全部,而從一種由教師“推”著學生學習的教學方式逐漸向學生主動為解決案例問題而求教、學習的“拉式”學習模式轉變。
本節課的教學過程如下。
教師首先通過課前練習的方式幫助學生回顧和鞏固上節課的教學內容,同時介紹兩次課程之間的承接關系及其本次課程的教學內容。
接著,采用發起式的方式提問兩位學生:“如果國際貿易貨運船只在海上遭遇了索馬里海盜,那么結果可能會怎樣?”第一位學生的回答:“由于面對有備而來且十分兇殘的海盜,貨船毫無準備,有可能船、貨全部被搶,甚至連船員和船長也被海盜劫走。第二位學生的回答:對于國際貿易的承運來說,貨運船早已通過各種渠道掌握了索馬里海盜搶劫行徑,路經此海域時一定會采取具有針對性的防范措施。所以,即使海盜來了,也不會導致船、貨、人的全部失去,最多就是在激戰過程中可能會有些人員、船體的損失而已。”
針對兩位學生的回答,可以引發大家思考:如果前一次課所學習的海上風險和海上以外的風險真的發生,那么損失也就在所難免了。但由于風險大小不同,其造成的損失和產生的費用也有高下之分。
教師講解教材中海上損失的兩種類型——全損和分損,并介紹全損與分損的界定標準,以及分損又依據導致損失產生的原因和損失承擔者的不同而分為共同海損和單獨海損,并重點講述共同海損的必備因素。最后講述當遭遇損失后,該如何通過合理的方式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備齊所有材料,找到索賠對象并向其索賠,來彌補自己的經濟損失。
然后,教師播放如下案例:某貨輪從天津新港駛往新加坡,在航行途中船舶貨艙起火,大火蔓延到機艙。船長為了船、貨安全,下令往艙內灌水,火很快被撲滅,但是主機受損。于是船長決定雇傭拖輪將船拖回新港修理,修好后重新駛往新加坡。這次事故造成的損失有:①1000箱貨物被火燒毀;②600箱貨物被水澆濕;③主機和部分甲板被燒壞;④拖輪費用;⑤額外增加的燃料費用和船上人員的工資費用。
請學生回答:從損失的性質上看,上述損失中哪些屬于共同海損,哪些屬于單獨海損?為什么?
被提問的兩位同學的答案基本相同,他們都認為:①③屬于單獨海損,因為這兩項損失是由于火災這一風險直接造成的;②④⑤屬于共同海損,因為這三項是船長為了船、貨的共同安全進行救火而向船艙灌水造成的特殊犧牲和支出的特殊費用。
從上述學生對案例的問題回答速度和準確度來看,對于本次課程的內容,學生已經基本掌握。最后教師對本次課程的教學內容進行總結,并布置當天的課后作業及提交時間和學生課后需要查閱的相關知識:國際貿易中常用的貨運保險是否有國別或者類別之分?在國際貿易中經常使用哪些貨運保險?
三、案例分析
1.案例的難易程度把握得當
針對教學時間的限制,結合學生實際水平,因此案例的邏輯關系篇幅不宜過長;選擇篇幅較短但內容卻比較完整的案例,學生在5~7分鐘內就能完成案例的閱讀、分析和給出答案,這三個環節不會因為案例太長而花費大量時間閱讀、仔細分析整理、給出答案而降低教學效果,也不會令那些沒有耐心的學生分心,還可以讓一些正在走神的學生因為有可能需要回答問題而快速調整自己的學習狀態,保證自我學習效果;教師也可以借此時間稍作休息,在教室中通過“U”形走動來了解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并為個別有問題的學生及時答疑。案例教學在此處起到了調節課堂氣氛和交換課堂主角的作用,也能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并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2.案例內容緊扣教學目標
在本課教學中,案例的教學這種教學方法并沒有頻繁應用,主要是考慮到教學內容的需要,針對教學目標中的難點問題設計了案例的內容,對案例分析后能否得出正確答案能夠體現學生是否掌握了海損的類型,對于部分海損中的單獨和共同海損是否能夠區分,是否掌握了以上兩種海損的分攤方法,從而為教師在課后作業的布置和對本節知識的總結以及下次課前回顧內容提供最有價值的信息參考。
3.課程初始的“遭遇索馬里海盜后果預測”設置承上啟下
教師適時引入最近受到國內外媒體和大眾關注的索馬里海盜事件,很快就能引起學生興趣,適當難度和合理的問題提問,既能回顧上節學習的風險類型和來源知識,又能順理成章導入到本節內容的學習——海上損失;通過提問也可以讓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了解本次授課內容;被提問的學生則能因正確回答問題而進一步增強自信,提高自我認知水平。
4.案例本身的發生時間同樣制約案例教學的有效性
在本次授課的案例編排上,教師注重了案例與各部分教學知識點的聯系,也能較好地設計案例的篇幅和難易程度及把握提問人數、體現了教學各個環節的內在聯系——從課前的假設提問到此處的案例教學,均考慮到了教學各個環節之間的內在聯系但是作為國際貿易實務的教學案例,應該在所涉及內容和后續點評環節中同時考慮國際貿易實務的動態性,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實際貿易需要,很多貿易的慣例、做法甚至貿易術語都在不斷完善和調整,所以在設計教學案例和點評過程中,教師應該盡可能體現該案例結果和內容對應的時間維度,并逐漸培養學生主動地隨著時間和市場的需求,多渠道、多方式地更新自己的知識內容以不斷進行自我提升的學習習慣。
參考文獻:
[1]張云鋼,倪彩霞.國際貿易實務[M].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11.
[2]陳德華.案例教學法在國際貿易實務教學中的應用[J].科教文匯, 20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