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思麟 荊治坤 劉永光(佛山科學技術學院體育學院 廣東佛山 528000)
?
基于智能手機的移動學習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①
曾思麟 荊治坤 劉永光
(佛山科學技術學院體育學院 廣東佛山 528000)
摘 要:移動學習已經成為大學生非常喜歡的獲取教育信息學習方式,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擁有智能手機的大學生可隨時隨地獲取共享資源并進行信息交流。基于智能手機的微課非常適合輔助體育課自主練習,為體育課程的微課學習搭建平臺,技術人員開發了基于wap網站連接瀏覽的專門用于移動學習的高校體育課程學習系統,實現了完整的基于智能手機移動學習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的“一體化”應用,對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增強學生的體驗感,優化體育技能教學,豐富體育教學模式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智能手機 移動學習 成效分析 終身體育
隨著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質量和教學改革工程”的深入開展,精品課程、網絡化的學習環境、數字化學習資源以及基于網絡的移動學習己經成了高校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移動學習是在移動計算設備支持下,學習內容隨時隨地有效地呈現并且提供教師與學習者之間的雙向交流的學習方式。目前基于智能手機因普及3 G發展4 G,移動學習主要有三種模式,基于互動短信的學習模式、基于wap網站的學習模式、基于區域無線網絡的移動學習。
智能手機功能的日益完善普及,學生心學習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基于智能手機的大學生移動學習已經成為高等教育教學中的重要手段。擁有智能手機的大學生可在任何時間和任何地點來獲取共享資源并進行信息交流。據問卷調查統計,約80%的學生表示基于智能手機的微課非常適合輔助體育課自主練習,有助于增強學生的體驗感,極大激發了學習體育技能的興趣,培養了終生體育意識。
表1 學生學習興趣與學習態度調查統計

表1 學生學習興趣與學習態度調查統計
學習興趣 認真程度 教學滿意度實驗組 4.12±0.89 4.18±0.95 4.15±0.9對照組 3.58±0.93 3.64±1.0 3.61±1.0 P值 0.018 0.031 0.026
表2 技能考核成績統計表

表2 技能考核成績統計表
實驗組 對照組 P值教學考核 4.21±0.99 3.61±0.98 0.016

圖1 學習系統結構
據此,依據系統化思想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技術開發了基于wap網站連接瀏覽的專門用于移動學習的高校體育課程學習系統平臺(簡稱大學體育公開課http://fdty.wkc.cn),為體育課程的微課學習搭建平臺,開創性的實現了完整的基于智能手機移動學習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的“一體化”應用。

圖2 課程模塊
1.1 系統結構
“大學體育公開課”學習系統結構示意如圖1。平臺基于Node. js進行開發:用于方便地搭建響應速度快,Node.js是一個基于Chrome JavaScript運行時建立的平臺,易于擴展的網絡應用。Node.js 使用事件驅動,非阻塞I/O模型而得以輕量和高效,非常適合在分布式設備上運行的數據密集型的實時應用。
操作系統:Linux是由一套Unix、多CPU的操作系統,是一個免費使用和自由傳播基于POSIX和Unix的多用戶、多任務、支持多線程和多CPU的操作系統。它能運行主要的Unix工具軟件、應用程序和網絡協議。它支持32位和64位硬件。Linux繼承了Unix以網絡為核心的設計思想,是一個性能穩定的多用戶網絡操作系統。
數據庫:MySQL是一個關系型數據庫管理系統,MySQL是最目前流行的關系型數據庫管理系統,在WEB應用方面MySQL是最好的RDBMS應用軟件之一。MySQL是一種關聯數據庫管理系統,為增加速度并提高靈活性,將所有數據放在一個大倉庫內, MySQL所使用的SQL語言是用于訪問數據庫的最常用標準化語言,見圖1。
1.2 功能模塊
“我的課程” 模塊圖2是大學體育公開課學習平臺的核心,通過這個模塊,提供給學生豐富、新穎的知識,學生也可以在這個模塊建立“我的課程”師生交流學習。課程內容將知識結構合理分解,外在片段化、內在系統化,模塊化重構以及層次化遞升,情境化設計,熏陶學習者的情境感知能力,激發學生主動建構知識體系的能力。課程內容在這個模塊以微課方式推出,見圖2。
社會認知學習理論認為,學習不僅是學習者掌握學習內容的過程,本質上,學習更是一種信息交流的過程。
自主學習理論認為, 學習由學習者積極主動地、他人無法代替的,自主建構知識的過程, 是學習進步的根本。教師只是為學生建構知識過程創設最優條件或環境,決定學習效果、質量的關鍵在于學生自身,學生的學習是以發揮自我學習潛能為基礎的,有一種自我主動學習的自然傾向,學習的目的是走向自主實現自我。學生自身具有學習的能力,當學生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時,就會促進學習,學習者全身心的投入自發的學習,是最持久最深刻的學習。
體育自主學習是學生主動探究體育知識、掌握體育技能并形成體育價值觀的過程。基于智能手機的移動學習具有學習方便快捷、個性選擇、交互豐富、情境相關等特點,它滿足了人們隨時隨地隨心所欲進行學習的要求,無論身處何地 只要有學習的興趣和熱情都可進行,它是泛在學習的一部分,適合了信息化時代知識更新快、學習隨時隨地進行的需求,是一種更人性化的學習方式。
在學習運動技能的體育教學環節中,學生通過觀察(認知)——模仿、修正(鞏固)——自動化這個過程來形成運動技能,體育微課在演示教學內容的細節性、生動性、整體性上充分發揮了特有的優勢,清晰地把動作要點、難點展現在學生面前。
3.1 自由定制學習內容,制定計劃階段
通過“大學體育公開課”平臺體育課程的內容介紹,學生確定學習運動知識的內容和目標、定制學習課程,進行在線學習“我的課程”。
3.2 在線學習階段
學生定制好“我的課程”后,可進行網上在線學習,根據定制的課程按計劃進行學習,系統自動記錄學習次數和學習進程。優化組合的微課,教師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通過多媒體技術來實行,表現在包括了音頻、視頻、文字、動畫、動作難點的片段循環和生物力學原理解釋等。
體育教學中示范教學是兩個非常重要的環節,準確、規范的示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認知印象,智能手機的錄像、插播及循環播放來解讀技術動作的重點難點, 學生反復模仿不斷修正,高效、準確達到動覺表象的清晰化和動作概念自動化形成。分組練習、自我練習過程中可以約定時間,通過視頻實時在線為學生練習提供指導,這樣的教學過程, 加快了技能的掌握,提高學習效率。
3.3 評價階段
體育學習結果評價主要由手機自拍、互拍視頻上傳到“小組研討”平臺來實現過程評價和學習終結評價兩部分, 學生可以隨時對自己進行體育學習過程中的評價, 反思學習過程中的進度,學習方法是否合適等。教師在線對學生學習過程評價以及指導意見,解決學生學習、練習遇到的問題。根據教師的評價,學生還可以反思, 從而加強對技能、知識的理解。
利用體育課程學習系統平臺(大學體育公開課)體育課程的微課學習,對學生的課堂學習興趣和掌握運動技術效果通過教學實驗來驗證。
4.1 研究對象與方法
4.1.1 研究對象
該研究基于智能手機的移動學習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的應用,對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升體育技能教學效果,豐富體育教學模式進行了探討。
4.1.2 研究方法(1)問卷調查法。
以佛山科學技術學院體育學院14級1班、2班學生(共66人)作為實驗對象,利用Excel中rand函數隨機分成兩組(實驗組、對照組),每組33人。依據研究需要,設計問卷調查表對學習興趣、學習態度、教學滿意度進行調查。問卷的采用統一的等級式問題選擇回答方式,即將評價等級劃分為五個等級,好、較好、一般、較差、差,按各因素不同評價等級對應得分5、4、3、2、1的方式統一錄入。問卷的發放有專人負責,共發出調查問卷66份,回收66份,有效回收率100%。
(2)實驗法。
以羽毛球正手挑球、后退步擊高遠球組合動作為主要實驗教學內容,所有參與實驗的學生由同一名教師授課10課時。
實驗組:采用基于智能手機的自主學習模式。
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方法,講解——示范——模仿練習——教師巡回指導下的分組練習。
(3)數理統計。
該文采用spss17.0對數據進行處理,測試結果以平均數士標準差表示,顯著性水平為P<0.05,非常顯著性水平為P<0.01,極其顯著性水平為P<0.001。
4.2 研究成效分析
4.2.1 學生學習興趣效果與分析
通過表1可以看出,結果顯示,實驗組與對照組在學習興趣上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對影響學習興趣的各因子分析結果顯示,學生在參與程度因子上有非常顯著差異,認真程度上兩組也具有明顯的差異性(P<0.05);在教學滿意度方面,實驗組與對照組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
分析表明:實驗組具有較高的學習興趣,學習時認真程度較高,積極主動參與教學,教師的教學設計從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滿足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給學生創造了積極參與學習的環境和條件,大膽嘗試,學生課內外參與熱情較高。實驗組100%學生認為基于智能手機的移動學習好,85%的學生希望在體育理論學習中推廣。而對照班教學中,學生被動地接受、,教師一言堂,學習積極性較差,參與度不高。
4.2.2 學生體育技能成績分析
通過表2可以看出,結果顯示,兩組學生的動作質量的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實驗組羽毛球正手挑球、后退步擊高遠球動作組合技術成績評定高分學生多于對照班,實驗組平均成績均高于對照。實驗組90%認為能顯著提高學習技能效率。
分析表明:(1)“大學體育公開課”平臺不受時間場地的限制,是學生隨時隨地“口袋中的老師”,學生利用碎片化時間看視頻、模仿徒手練習,加深了動作要點、難點、細節的理解,對學生較快掌握動作起到了促進作用。(2)體育技能學習中標準、規范動作的示范,學生的重復練習是兩個非常重要的環節, “大學體育公開課”平臺的羽毛球微課,可以及時有效地為學生練習提供示范指導, 有助于動覺表象的清晰化和動作概念的形成,這樣的學習過程,看得見,摸得著,便于模仿, 加快了技能掌握效率。(3)“大學體育公開課”平臺,具有很好的交互性,讓學生隨時隨地進行自我錄像、播放、自評訓練,同學相互間攝取動作進行自評和互評,小組間互相錄制作品,展示、評價、總結,反思學習過程中的進度安排, 練習方法是否合適等。
經過實踐驗證,基于智能手機的移動學習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合作性、主動性和積極性,優化了體育教學過程,對豐富體育教學方法與理論,培養大學生終身體育意識具有重要意義。
(1)基于智能手機的移動學習作為體育教學模式的補充、拓展,對學生的學習興趣方面產生了積極影響,能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主體性,符合體育教學規律。
(2)開發設計適合不同需求學習者的高質量的體育項目的慕課是實現移動學習的前提。
(3)受上網費用影響,學習效果,手機顯示屏規格太小,不能令人舒適地開展學習。
參考文獻
[1]葉成林,徐福蔭.移動學習及其理論基礎[J].開放教育研究, 2004(3):23-26.
[2]曹艷,雷體南.基于智能手機的移動學習過程設計與實踐[J].中國教育信息化:基礎教育,2013(24):79-82.
[3]劉琳,劉瑛.基于智能手機的移動學習在高校教育中的應用研究[J].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2):88-91.
[4]王杰.基于智能手機的移動學習課件設計與實現[J].計算機與數字工程,2009(6):88-91.
[5]曹蕾,鄒霞,李理.智能手機在移動學習中的應用思考[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9(26):51.
作者簡介:①曾思麟(1965,1—),男,漢,廣東興寧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與訓練。荊治坤(1984—),男,漢,山東威海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與訓練。劉永光(1964,10—),男,漢,廣東興寧人,本科,講師,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與訓練。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16.02.005
中圖分類號:G25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6)01(b)-00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