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煜(長江大學體育學院 湖北荊州 434023)
?
高校散打課教學效果的影響因素及對策研討①
李新煜
(長江大學體育學院 湖北荊州 434023)
摘 要:該文闡述了散打課程的教學內容,根據三所院校散打課程的教學中心,制訂了以考評學生散打技能為主,理論知識為輔的測評方案,并把課程開展后學生的興趣改變納入考核點。通過分析考核結果,發現教學課時、教師教學側重點、學生的選課動機、學校的器材設施與學習風氣是影響教學效果的關鍵因素。
關鍵詞:散打課 教學效果 高校 研討
散打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習練散打能強身健體,磨練學生意志。為此,湖北省不少高校開設了散打課程。為了檢驗散打課程開設的效果,進一步完善課程質量。筆者對湖北省三所高校的散打課程開展了探訪,并聯合學校教師制訂了課程效果評測方案。分析測評數據,從多個角度出發,探討影響散打課程效果的因素。
散打是一項競技體育,非散打專業的學生教學以掌握基本動作,培養學生興趣為主,以實戰比賽的理論技戰術講解為輔。課程教授了學生直拳、刺拳、擺拳等基本拳法,鞭腿、側踹、正蹬等腿法,接腿摔、過肩摔、絆摔等摔法,以及橫步、斜步、換步等步法。在教學中加以柔韌度的訓練,便于學生腿法的學習,減少訓練中的肌肉拉傷。散打課程開設半學期,由于時間關系,課程教學以方法教學為主,學生根據興趣課下訓練(三個院校教學時長如表1所示)。
高校開展散打課程有四個目的:(1)增強學生身體素質。(2)讓學生獲得防衛技能。(3)弘揚傳統文化。(4)豐富學生課外生活。散打課程開設已久,為了更好地開展散打課程,需要評定課程的教學成果。結合教學目的,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評定:(1)學生的散打動作掌握評定,從動作的準確度和打擊力量兩方面進行評價。(2)學生對散打課程的喜愛程度。散打課程的目的之一是豐富學生的課外生活,該項內容能夠很好地反映課程是否達到目的。同時,學生喜愛散打課程有利于武術散打文化的傳播。
評價內容的第(1)項能夠評價第(1)、(2)點教學目的,內容的第(2)項能夠評價第(3)、(4)點教學目的。由于散打課程開辦的規模較小,以選修課的形式展開。一個院校只有兩個班級,可供對比研究的材料太少,單個院校的對比不能找到影響課程效果的因素。因此,該文選取了X、XX和XXX三所院校探討散打課教學效果的影響因素。在每個院校散打課程結束對學生進行教學成果考核,包括動作準確度,打擊力量。動作準確度包括肢體的協調性,打擊部位的準確度,由教師觀察來判斷。打擊力量用力量測試器測得,以kg為單位。

表1 三個院校開課時長(課時n,時長1.5 h)

表2 三個院校學生散打技能評測平均分(以總分百分比顯示)

表3 三所院校學生打擊力量平均值(kg)
X學校參與測評的人數有92人,其中男生79人,女生13人;XX學校參與測評的有85人,其中男生76人,女生9人;XXX學校參與測評的有96人,其中男生80人,女生16人。三所院校男女學生性別比例無明顯差異,不影響測評數據。學生散打課程學習結束后,對學生所掌握的技能進行測試。測試內容包括腿法、拳法、摔法、步法以及技戰術、裁判法等理論知識的考核。
腿法考察高鞭腿、側踹腿、正蹬腿,每種腿法30分,打擊精度,打擊高度,打擊力度各10分;拳法考察直拳、擺拳、勾拳,每種拳法20分,打擊力量與打擊精度各占10分。摔法考察接腿摔、過肩摔、絆摔三類,每個動作各10分,以姿勢的正確度為得分標準。步法以學生過障礙物的靈活度為得分標準,固定障礙物與活動障礙物各10
分。以上所有考核內容均為這三所高校散打課程的主題,不存在差異性,測評結果如表2所示。
對比發現XXX的學生理論成績偏低,而該校散打課程課時也明顯偏小,這二者之間可能存在一定關系。對該校學生以問卷調查形式詢問,發現該校為了讓學生獲得更多的散打技巧,以強身健體為主,在課堂上不太重視技戰術及裁判法的講解,而這點又是理論知識的考核點。因此,可認為教學目標是關鍵的影響因素。
XX的學生在腿法技能上的平均得分是最高的,并且在腿法力量上的得分也最高(如表3所示)。想要讓腿法的高度提升,需要進行柔韌性訓練,如橫叉、豎叉的訓練;腿法力量
和擊打精度的提高也需要通過訓練來提高,需要時間的累積。由于X與XX院校所開的課時相同,認為是學生課下訓練的結果。
對比不同成績等級的學生發現,訓練是提升學生運動技能的有效方法,每周10h以上的運動時間,有70.2%的優秀率,而且優秀的學生中有96%有每周10 h以上的訓練時間。由此可見,訓練時間是提高學生散打技能的關鍵點。(該次對散打技能的評分標準較高,達到總成績75%以上的為優秀,60%以上的為優良,45%以上的為一般,剩余的學生成績不佳)。
學生對散打感興趣,可以提高課下的訓練量,那么為什么XX高校的學生為什么偏偏腿法如此出眾呢?學生對散打技術細節的興趣是隨機分布的,那么是學校的環境造成了這個差異。通過發放問卷,學生認為是教師的教學側重方向讓自己的興趣有所側重,并在平時加強了檢測力度,讓學生有針對性的加強了訓練,從而出現了單項技能上的差異。
再次觀察表2,發現XXX高校的學生雖然課時開展較少,但學生在拳法的精度和拳法的力度上都為最高。可以肯定的是學生有較多的訓練,那么是什么造成了學生訓練上得差異?除了教師有側重的教學以外,學生反映學校的拳擊課是學校的金牌課程,體育館有較多的拳擊訓練器材,學生有更多的鍛煉機會。同時,學校良好的拳擊風氣也讓練習散打的學生對拳擊產生了興趣,在課下時間里有了更多的拳法練習。通過散打課程的開展,學生對散打感興趣的比例由56.7%提升到了78%。由此可見,散打課程的開展讓學生對散打產生了興趣,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有利于武術散打的傳播。
綜上,對散打課程的教學產生影響的因素有:教學課時、教師教學側重點、學生學習興趣、學生課下訓練的強度、學校的體育器械、學校的學習風氣。為了提升散打課程的教學效果,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合理安排教學內容,教學時間。(2)根據學生特點,展開興趣教學,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3)完善學校體育器材管理,給學生訓練帶來便利。(4)樹立良好的學習風氣,以大環境塑造人才。
參考文獻
[1]錢建東,劉洋,夏明富.淺談新疆師范大學散打課教學效果的影響因素及對策[J].搏擊:武術科學,2015(7):63-65,68.
[2]劉東.北京市普通高校散打選修課教學現狀調查與分析[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4.
作者簡介:①李新煜(1980-),男,漢,湖南沅陵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運動訓練學。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16.02.021
中圖分類號:G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6)01(b)-00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