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立, 陳良臻, 陳才偉
(海南醫學院附屬醫院 護理部, 海南 海口, 570102)
?
系統護理干預對血脂異常患者血脂水平影響的研究
徐立, 陳良臻, 陳才偉
(海南醫學院附屬醫院 護理部, 海南 海口, 570102)
摘要:目的研究系統護理干預對血脂異常患者血脂水平以及健康行為習慣的影響。方法選取214例門診體檢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107例,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方式,實驗組采用包括飲食、運動、健康等多方面的系統護理干預,比較2組患者相關觀察指標的差異。結果實驗組干預后的體質量指數、總膽固醇、甘油三酯以及LDL-L水平顯著低于干預前及對照組干預后(P<0.05), 而HDL-L顯著高于干預前及對照組干預后(P<0.05); 實驗組的飲食、運動、自我監測、遵醫行為以及心理等方面的健康行為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 實驗組的知識、態度、行為以及KAP總得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系統護理干預能幫助血脂異常患者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提高對血脂異常的知曉率,降低血脂水平,適用于血脂異常患者的血脂控制。
關鍵詞:系統護理干預; 血脂異常; 體質量指數; 總膽固醇; 甘油三酯
中國居民的血脂水平呈現逐年升高趨勢[1], 而血脂水平的升高會帶來各種后續的身體健康問題,如血清總膽固醇、甘油三酯的升高可加大冠心病和缺血性腦卒中的風險,而心腦血管疾病是導致居民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此,血脂異常不容忽視[2]。體檢發現血脂異常時,患者應及時加以重視,以防病情進一步發展而引發更嚴重的身體問題[3]。但患者由于對保健知識的缺乏以及對身體狀況的關心程度不夠,常常導致血脂異常得不到控制[4]。本院采用系統性護理干預對血脂異常患者生活方式進行干預,以期達到調節患者血脂水平的目的,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月—2015年3月在本院門診體檢的214例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 ① 均進行血脂水平的檢查,且被確診為血脂異常; ② 年齡在45歲以上; ③ 神志清楚,具有一定的閱讀和理解能力。排除標準: ① 患有嚴重的心血管、肝腎、腫瘤以及其他方面疾病的患者; ② 神志不清、無認知或者閱讀理解能力的患者; ③ 不愿意參加本研究的患者; ④ 記錄資料不完全的患者。將所有患者按照隨機排列數字表法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107例。對照組中,男45例、女62例,平均年齡(65.39±5.98)歲,在職36例、退休71例,學歷為小學及以下13例、初中28例、高中31例、大學及以上35例,醫療費用完全或部分報銷79例、完全自費28例;實驗組中,男49例、女58例,平均年齡(65.97±5.29)歲,在職40例、退休67例,學歷為小學及以下15例、初中27例、高中29例、大學及以上36例,醫療費用完全或部分報銷81例、完全自費26例。2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干預方法
1.2.1對照組:采用普通健康教育方式對患者的生活方式進行指導,幫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必要時采用藥物控制患者的血脂水平。
1.2.2實驗組:采用系統化護理干預方式對患者進行系統化的干預,最終目的為幫助患者建立真正健康的生活方式[5]。① 調整健康飲食:根據患者的身體狀況為其制定合理的膳食結構,增加膳食纖維中可溶性纖維的量,每日攝入2~10 g, 適當限制熱量的攝入,每周需要攝入至少2次的魚類食物,每次至少120 g,飲食以高纖維素的食物為主,使得人體的能量攝入和支出達到平衡,此外攝入充足的營養物質,尤其是豆類、水果和蔬菜對于降低血脂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6]。② 對患者的體質量進行規劃。肥胖是導致血脂異常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要對患者的體質量進行詳細規劃,以飲食和運動相結合的方式來干預體質量。③ 定期鍛煉。患者的鍛煉應以有氧運動為主,首先鼓勵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多做家務,每周至少有3 d時間在外鍛煉,每天鍛煉時間不得少于10 min, 以循序漸進的方式增加每天的鍛煉時間,對于身體條件較差的患者需要根據其自身疲勞感受來調節運動量的多少。④ 戒煙、戒酒,戒除患者生活中不健康的生活方式。⑤心理指導,與患者溝通時,注意觀察患者的語氣和心理狀態,如果患者有負面心理情緒,應及時給予指導和排解,保證患者有積極向上的心理狀態[7]。
2結果
2.12組患者干預前后代謝指標的比較
實驗組干預后的體質量指數、總膽固醇、甘油三酯以及LDL-L水平顯著低于干預前以及對照組干預后(P<0.05), 而HDL-L則顯著高于干預前以及對照組干預后(P<0.05), 見表1。

表1 2組患者干預前后代謝指標比較±s)
與干預前比較, *P<0.05; 與對照組比較, #P<0.05。
2.22組患者干預后健康行為比較
實驗組的飲食、運動、自我監測、遵醫行為以及心理等各方面的健康行為評分都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表2 2組患者干預后健康行為比較±s) 分
與對照組比較, *P<0.05。
3討論
血脂異常與患者生活習慣密切相關,患者控制血脂應從日常生活做起,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以促進自身健康[8]。本研究所采用的系統護理干預方法主要是從整體角度去幫助患者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9], 內容包括日常生活中疾病護理、飲食、運動等多個方面。結果顯示,實施系統護理干預后,患者的健康飲食、規律運動的評分明顯升高,說明患者的生活方式更加健康;自我監測分數提高,說明患者的健康意識提高,對自身健康情況更加重視,能夠關注自身身體各方面的變化情況;遵醫用藥評分提高,說明患者的治療依從性更好[10]; 心理應對評分提高,說明患者的心理更加健康,擁有積極向上的心態;危險因素管理評分提高,說明患者能夠自覺規避生活中的不安全因素,防止其負面影響;知識和態度以及KAP總得分均提高,說明患者是從思想層面對自身的健康狀況重視起來[11-12]。總之,系統化護理干預可幫助患者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更好地控制血脂水平。
從血脂指標來看,實驗組干預后的體質量指數、總膽固醇、甘油三酯以及LDL-L水平顯著低于干預前和對照組干預后,而HDL-L顯著高于干預前和對照組干預后[13],說明護理干預方式在改變患者健康行為習慣的同時也的確降低了患者的血脂異常水平[14]。有研究[15]表明,血脂異常與多種因素存在現相關性,包括年齡、超重、家族史、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飲酒吸煙、高脂膳食以及其他一些不良的生活習慣,因此,要改善患者的血脂水平,首先要從這些影響因素下手。患者的年齡、家族史以及既往史都是無法改變的影響因素,但是仍值得引起重視,對于這些患者需尤其注意加強護理,對于有既往史的患者做好合并癥的治療。吸煙飲酒、高脂膳食以及不良生活習慣均是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改變和避免的,護理干預措施正是針對這些不良健康行為方式進行改善的。雖然系統護理干預可改善患者的血脂情況,但還應在以后的研究中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例如將護理定量化,包括飲食食譜上明確表明食物的量、運動時規定運動項目和時間等,這些都有利于健康生活方式的促進和血脂異常的調節[18]。
參考文獻
[1]Reiner, Catapano A L, De Backer G, et al. Esc/eas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dyslipidaemias the task force for the management of dyslipidaemias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esc) and the european atherosclerosis society (eas) [J]. European heart journal, 2011, 32(14): 1769-1818.
[2]李劍虹, 王麗敏, 米生權, 等. 2010年我國成年人血脂異常知曉率和治療率及控制率調查[J]. 中華預防醫學雜志, 2012, 46(8): 11-16.
[3]王雪嬌. 護理健康教育在血脂異常患者中的干預效果觀察[J]. 海軍醫學雜志, 2013, 34(4): 274-275.
[4]趙慧玉, 李冬靜, 張勝強, 等. 自我效能理論對體檢血脂異常患者干預的效果評價[J].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5, 24(18): 2040-2042.
[5]李紅艷, 袁久莉, 婁金鳳, 等. 對社區血脂異常居民護理干預的方法與效果[J]. 護理管理雜志, 2011, 11(5): 358-360.
[6]張毅欽, 鐘智強, 李昌將, 等. 社區血脂管理對2型糖尿病伴血脂異常療效的影響[J]. 現代醫院, 2015, 15(7): 145-146.
[7]虞建新, 吳奇, 周理蘭. 辛伐他汀治療2型糖尿病伴血脂異常患者的療效及對血清vaspin水平的影響[J]. 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4, 34(2): 6588-6889.
[8]趙潔, 劉劍剛, 雷燕. 血脂異常血瘀證患者血液流動性的流變性觀察[J]. 微循環血雜志, 2015, 25(8): 23-26.
[9]黎國德, 許慶波, 梁巖, 等. 糖尿病高危人群血脂異常患病率及相關危險因素分析[J]. 廣東醫學, 2014, 35(6): 922-924.
[10]李小珍, 王倩, 王秀萍, 等. 個性化持續性健康教育對血脂異常人群的影響[J]. 護理學雜志, 2012, 27(12): 75-76.
[11]ZHANG X, MU Y, YAN W, et al. Prevalence of stroke and metabolic disorders in themiddle-aged and elderly Chinese with type 2 diabetes[J].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2014, 127(20): 3537-3542.
[12]羅盈怡, 李覺, 余金明, 等. 膳食結構和身體活動度對血脂水平影響的研究[J]. 中國實用內科雜志, 2012, 26(16): 1252-1254.
[13]張欣穎, 王伯瑩. 治療性生活方式改變對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癥患者降脂作用的研究進展[J]. 中國實用護理雜志, 2008, 24(2C): 75-76.
[14]姚瑞霞. 110例糖尿病患者血脂測定結果分析[J]. 哈爾濱醫藥, 2005, 25(1): 24-24.
[15]張秀麗. 護理干預對高脂血癥胰腺炎患者遵醫行為的影響[J]臨床護理雜志, 2010, 9(4): 6-7.
Effect of systematic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serumlipid level in patients with dyslipidemia
XU Li, CHEN Liangzhen, CHEN Caiwei
(NursingDepartment,AffiliatedHospitalofHainanMedicalUniversity,Haikou,Hainan, 570102)
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the effect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serum lipid levels and health behaviors of patients with dyslipidemia. MethodsA total of 214 physical examination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experimental group, with 107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used conventional nursing,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pplied systematic nursing intervention including diet, exercise, and health. The related indicators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sThe body mass index, total cholesterol, triglyceride and LDL-L level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lower than intervention before and the control group(P<0.05). HDL-L level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intervention before and the control group(P<0.05). Health behavior scores in diet, exercise, self-monitoring, medical compliance and mental health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 (P<0.05). The knowledge, attitude, behavior and KAP score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Systematic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the nursing of patients with dyslipidemia can help patients develop healthy living habits, improve the awareness rate of abnormal blood lipids, reduce the level of blood lipids, and it is suitable for patients with dyslipidemia.
KEYWORDS:systematic nursing intervention; dyslipidemia; body mass index; total cholesterol; triglyceride
中圖分類號:R 473.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2-2353(2016)06-019-03
DOI:10.7619/jcmp.201606007
收稿日期:2015-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