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先瓊
(四川省甘孜州人民醫院 內分泌科, 四川 甘孜, 626000)
?
危重糖尿病患者行實時動態血糖監測的系統護理
周先瓊
(四川省甘孜州人民醫院 內分泌科, 四川 甘孜, 626000)
摘要:目的探討系統護理干預在行實時動態血糖監測的危重糖尿病患者的干預效果。方法收集入院的50例危重糖尿病患者按是否愿意接受系統護理分為2組。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實驗組患者施加系統護理干預,比較2組患者治療前后血糖情況、護理能力評分、實時動態血糖監測相關臨床指標與護理滿意度。結果實驗組患者治療后2hPBG水平與對照組比較有顯著差異(P<0.01);實驗組患者對護理人員專業知識水平與突發問題能力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1);實驗組患者血糖達標時間、低血糖次數顯著低于對照組,帶泵教育時間、患者咨詢次數與處理警報次數顯著高于對照組(P<0.01);實驗組患者護理滿意度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系統護理干預在行實時動態血糖監測的危重糖尿病患者的臨床輔助治療與干預效果顯著,可提高滿意度。
關鍵詞:危重糖尿病患者; 實時動態血糖監測; 系統護理; 滿意度
糖尿病是目前臨床上最常見的代謝疾病,可繼發感染、心腦血管疾病與慢性腎衰竭,造成危重糖尿病,對患者威脅較大[1]。實時動態血糖監測是危重糖尿病患者必須用到的醫療技術之一,可快速、準確、安全的提供患者血糖水平,為治療與控制提供必要條件。研究[2]指出,在實時動態血糖監測期間施加合理的護理干預可有效提高臨床輔助治療效果,對糖尿病的控制意義重大。為探討系統護理干預在行實時動態血糖監測的危重糖尿病患者的臨床輔助治療與干預效果,將本院50例患者進行臨床觀察,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收集本院2013年12月—2015年1月入院的50例危重糖尿病患者按是否愿意接受系統護理分為2組,各25例。本護理預實驗設計經醫學倫理相關部門備案并認可,并在患者行使知情同意權后行前瞻性研究。所有患者均滿足1999年美國糖尿病協會制定的診斷標準確診[3],同時排除[4]:合并肝、腎功能障礙患者;合并自身免疫系統疾病患者;精神病既往者等。其中,實驗組男13例,女12例。年齡50~82歲,平均(59.1±4.4)歲。繼發重癥感染患者3例,心血管疾病6例,腦血管疾病6例,慢性腎衰竭10例。對照組男14例,女11例。年齡48~80歲,平均(59.3±4.6)歲。繼發重癥感染患者2例,心血管疾病7例,腦血管疾病7例,慢性腎衰竭9例。2組患者性別、年齡與繼發疾病類型等一般情況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2組患者均給予相同的臨床治療與實時動態血糖監測干預,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主要包括:巡房監測、心理護理與用藥操作等基礎護理措施,實驗組患者則在此基礎上施加系統護理干預,主要內容如下。知識與技能培訓:由受過實時動態血糖監測技能培訓的醫護人員擔任主講以講座方式對實驗人員進行培訓,并總結護理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一系列問題,重點講解突發事件的解決辦法,制定動態血糖監測系統護理方案。健康教育:對患者進行系統的健康教育干預,主要包括心理干預、飲食指導、運動康復、藥物指導與并發癥防治教育等。心理干預主要為在治療期間穩定患者情緒,克服焦慮與恐懼心理,提高其治療依從性等。飲食指導主要為限制患者糖分攝入,合理搭配飲食,少食多餐,每日足量飲水,嚴禁沖動飲食,不食刺激性食品等。運動康復主要為指導患者每日適量有氧運動,消耗多余血糖,并提高免疫力等。藥物指導與并發癥防治教育主要為遵從醫囑,提高患者防范意識等。實時動態血糖監測護理干預:向患者講述該項技術基本原理與優點,鼓勵患者 “不懂就要問”,如自主感覺異常,立即通告護理人員。巡視期間觀察血糖探頭接觸皮膚有無紅腫與感染等現象發生,注意管道扭曲或脫落,確保整個系統正常運行。時刻記錄末梢血糖值,以避免系統故障而缺失實驗數據,并做好故障應急準備。
1.3檢測方法[5]
治療前后血糖情況:由實驗人員全程跟蹤記錄,于治療前后同一時間記錄2組患者血糖與餐后2h血糖水平。護理人員相關護理能力評價:采用本院自行設計的護理能力評分表對負責護理人員進行評定,每項計10分,共包括專業知識水平、突發問題能力、團隊意識、操作嫻熟度與人際關系5項,分數越高代表該項護理能力越優異。實時動態血糖監測相關臨床指標情況:由實驗人員記錄血糖達標時間、低血糖次數、帶泵教育時間、患者咨詢次數與處理警報次數,其中,FBG≤6.0 mmol/L, 2hPBG≤7.8 mmol/L為血糖達標。護理滿意度調查:采用本院自行設計的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對意識已清晰的患者進行調查,問卷共計50分,規定40分以上為非常滿意, 30~39分為總體滿意,20~29分為部分滿意,20分以下為不滿意。滿意率=(非常+總體+部分滿意人數)/總人數×100%。
1.4統計學分析

2結果
2.12組患者治療前后血糖情況比較
2組患者治療前FBG與2hPBG水平組間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 2組患者治療后FBG與2hPBG水平與本組治療前比較均顯著降低(P<0.01);實驗組患者治療后2hPBG水平與對照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1)。見表1。

表1 2組患者治療前后血糖情況比較±s)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 **P<0.01; 與同期對照組比較, ##P<0.01。
2.22組患者對護理人員相關護理能力評分情況比較
實驗組患者對護理人員專業知識水平與突發問題能力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1);2組患者對護理人員團隊意識、操作嫻熟度與人際關系評分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對護理人員相關護理能力評分比較±s)
與對照組比較, **P<0.01。
2.32組患者實時動態血糖監測相關臨床指標情況比較
實驗組患者血糖達標時間、低血糖次數顯著低于對照組,帶泵教育時間、患者咨詢次數與處理警報次數顯著高于對照組(P<0.01)。見表3。

表3 2組患者實時動態血糖監測相關臨床指標情況±s)
與對照組比較, **P<0.01。
2.42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
實驗組非常滿意13例,總體滿意8例,部分滿意4例,無不滿意患者,滿意率100%;對照組非常滿意6例,總體滿意9例,部分滿意8例,不滿意患者2例,滿意率92%。實驗組患者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結果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
3討論
據最新流行病學資料[6-7]顯示,糖尿病在中國患病率高達11.6%,且前驅糖尿病患者患病率竟高達50%左右,是目前中國最嚴重的代謝性疾病之一,威脅性極大。糖尿病患者主要以長期慢性高血糖為主要臨床特征,隨病情遷移可導致感染、心腦血管疾病與慢性腎衰竭等嚴重繼發疾病,進入危重糖尿病期[8-10]。
實時動態血糖監測是2007年問世的新型糖尿病管理系統,可有效施行高、低血糖報警,并及時調整胰島素劑量,可充分改變患者日常行為,使患者治療認知有明顯的提升,從而提高治療依從性,但也存在一定的弊端,比如對患者知識文化水平有一定的要求,并且常導致一系列心理問題等。因此,有效的護理干預可有效給予修正[11-13]。研究[14-15]指出,有效的血糖控制并非單純依靠臨床治療,其療效與患者自身血糖管理與控制呈正相關關系,故而系統的健康教育則更為重要。系統護理干預是目前臨床上公認的護理模式之一,可針對某一種疾病采取系統化、細節化與流暢化的護理干預,可有效提升治療效果,改善心理問題,甚至改變醫療結局[16]。
為探討系統護理干預在行實時動態血糖監測的危重糖尿病患者的臨床輔助治療與干預效果,將本院50例患者進行臨床觀察,數據顯示,實驗組患者治療后2hPBG水平組間比較有顯著差異;實驗組患者對護理人員專業知識水平與突發問題能力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實驗組患者血糖達標時間、低血糖次數顯著低于對照組,帶泵教育時間、患者咨詢次數與處理警報次數顯著高于對照組;實驗組患者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結果明顯優于對照組。可以看出,系統護理干預可有效改善患者餐后2h血糖水平,提高護理人員護理質量與能力,縮短血糖達標時間,降低高、低血糖等異常情況的發生,并提高患者自我保護意識,從而提高護理滿意度。
參考文獻
[1]史春虹, 季陽陽, 白然, 等. 實時動態胰島素泵與“雙C”方案對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療效對比[J]. 中華醫學雜志, 2015, 101(24): 1930-1933.
[2]王妍, 張力. 實時動態血糖監測聯合胰島素泵治療2型糖尿病價值研究[J]. 重慶醫學, 2015, 44(19): 2734-2736.
[3]沈莉敏, 邢建平. 動態血糖監測指導下個體化胰島素泵強化治療的臨床觀察[J]. 南京醫科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 2015, 60(5): 699-701.
[4]張春風, 葛煥琦. 探討實時動態血糖監測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準確性[J]. 天津醫藥, 2015, 43(8): 936-938.
[5]楊松, 谷媛媛, 李兆亮. 沙格列汀或格列美脲聯合甘精胰島素對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動影響的觀察[J]. 中國糖尿病雜志, 2015, 23(3): 237-240.
[6]金曉薇, 梅克文, 盛小梅. “三日法”動態血糖監測指導糖尿病生活方式干預的臨床應用[J]. 江蘇醫藥, 2014, 40(20): 2447-2449.
[7]嚴小宏. 動態血糖監測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治療中的應用觀察[J]. 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4, 34(6): 1670-1671.
[8]宋依臨. 動態血糖監測和自我血糖監測在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血糖監測中的臨床價值[J]. 中華婦產科雜志, 2014, 62(8): 579-583.
[9]楊麗芳, 萬安娜, 郭靜, 等. “3C”大劑量向導治療方案在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控制中的應用[J]. 現代臨床護理, 2014, 13(12): 32-34.
[10]張麗娟. 實時動態血糖監測系統的臨床應用及護理[J]. 內蒙古醫學雜志, 2015, 47(2): 235-236.
[11]毛群華, 殷雪蓮. 722實時動態胰島素泵系統在糖尿病住院患者中的應用及護理[J]. 中國老年保健醫學, 2015, 13(3): 118-119.
[12]朱方黎. 糖尿病護理小組在糖尿病患者臨床護理中的應用研究[J]. 檢驗醫學與臨床, 2015, 12(14): 2107-2108.
[13]肖龍靜, 許秀萍. 實時動態胰島素泵系統強化治療糖尿病的規范化護理體會[J]. 蚌埠醫學院學報, 2015, 40(6): 821-823.
[14]何桂華, 王坤玉, 李莎莎, 等. 品管圈活動對危重糖尿病患者行實時動態血糖監測系統護理的影響[J]. 齊魯護理雜志, 2014, 20(7): 106-107.
[15]郭一峰, 隆云, 孫紅, 等. 危重患者應用動態血糖監測系統的準確性現狀[J]. 護理研究, 2014, 28(15): 1800-1803.
[16]鐘芳華, 葉麗玲. 初診T2DM患者行胰島素輸注和動態血糖監測的觀察和護理[J]. 牡丹江醫學院學報, 2014, 35(3): 115-118.
Systematic nursing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with diabetes mellitus applying real-time dynamic glucose monitoring
ZHOU Xianqiong
(DepartmentofEndocrinology,GanziPeople′sHospital,Ganzi,Sichuan, 626000)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systematic nursing intervention for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with diabetes mellitus applying real-time dynamic glucose monitoring. MethodsA total of 50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whether they were willing to accept systematic nursing.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routine care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pplied systematic nursing intervention. Blood glucose condition, nursing score, clinical indicators of real-time glucose monitoring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ere compared. ResultsAfter treatment,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observed in 2hPBG level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P<0.01). The level of expertise and ability score of unexpected problem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P<0.01). Standard time of blood sugar, and the number of hypoglycemia in pati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counseling times and treatment times of alarm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1). Nursing satisfaction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The adjuvant treatment efficacy of systematic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applying real-time dynamic glucose monitoring is significant, and it can improve satisfaction.
KEYWORDS:critically ill patients with diabetes mellitus; real-time glucose monitoring; systematic care; satisfaction
中圖分類號:R 473.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2-2353(2016)06-032-03
DOI:10.7619/jcmp.201606011
收稿日期:2015-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