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 春
李先生年過50,反復便血7年,自己以為是痔瘡,并沒有重視。最近半年來,李先生體重降了5千克,隔幾天就便秘或腹瀉,偶爾左下腹還發生陣陣疼痛。經過腸鏡檢查,李先生結腸內有一腺瘤性息肉發生了惡變,遂立即進行了手術治療。醫生感嘆,如果李先生及早就醫,也許可以避免息肉癌變。

大腸息肉實際上就是大腸黏膜表面突出到腸腔內的增生物,其好發于直腸及乙狀結腸,也可廣泛分布于全部結腸。男性多于女性,年齡越大,發生率越高。大腸息肉可分為腺瘤性息肉、錯構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及炎性息肉等不同類型。其中,腺瘤性息肉有一定的癌變機會,屬于癌前病變,大家應該重視,并積極治療。
便血 大腸息肉患者最容易出現便血,但有不少人把便血誤以為是痔瘡的癥狀,結果耽誤了最佳治療時機。痔瘡引發的出血,常表現為大便后滴血,呈鮮紅色。而大腸息肉引起的出血常與大便混雜,為鮮紅色或暗紅色,多為息肉表面破潰所致。
大便習慣改變 包括大便時間、次數的改變,以及便秘或不明原因的腹瀉。尤其是便秘與腹瀉反復交替出現,或出現腹痛的時候,更要引起警惕。
大便外形異常 正常的糞便應該呈圓柱形,但如果息肉較大,在結腸腔內壓迫糞便,則糞便排出時往往會變細,或呈扁形,有時還附有血跡。
當出現不規則腹脹與腹痛、大便習慣改變、黏液便或血便時,應及時進行腸鏡檢查,以明確診斷。50歲以上的健康成年人,有條件的應每年進行一次結腸鏡檢查。有直(結)腸息肉、大腸癌家族史和腹瀉、便秘、便血病史,體檢發現血CEA(癌胚抗原)、CA199(糖抗原)增高,大便潛血陽性者,應進行大腸病變的篩查。大腸病變檢查首選結腸鏡,不管是什么樣的大腸息肉,都應該在內鏡下取病變組織并送病理科檢查。不能做結腸鏡或不愿意做結腸鏡的患者可以選擇鋇灌腸或CT仿真結腸鏡檢查。
目前,大腸息肉的治療方法有內鏡下治療、傳統手術治療和藥物治療三種。不同的方法,適用于不同的患者。
內鏡治療 內鏡治療包括高頻電切除、氬氣治療、黏膜切除術、黏膜下剝離術等。根據瘤體的大小、形狀及性質不同,須選擇相應的治療方法。內鏡治療經濟、安全、微創,是目前絕大多數大腸腺瘤患者的首選治療方法,其并發癥較少。所有經內鏡切除的病理標本,除非組織嚴重破壞,醫生均會進行詳細的病理檢查,以排除癌變。
手術治療 若病理檢查證實有癌變或懷疑癌變,腺瘤較大,腺瘤呈廣基型,腺瘤數量較多且密集分布于某一腸段,以及息肉病、腺瘤病等,還有內鏡無法摘除的大腸腺瘤,可以采用手術治療。隨著腹腔鏡技術的迅速發展,適應證不斷擴大,大部分開腹手術均可以在腹腔鏡下完成。
藥物治療 在醫生指導下使用非甾體類抗炎藥,如阿司匹林、西樂葆等。
大腸腺瘤治療以后,患者還必須定期進行隨訪。
▲低危組 有以下情況者,屬于低危組:①瘤體單發;②瘤體帶蒂;③小于2厘米的廣基管狀腺瘤;④伴輕度或中度不典型增生者。
隨訪內容和時間:治療后1年做一次纖維結腸鏡檢查,如為陰性,則每年進行糞便隱血試驗檢查,每隔3年做一次纖維結腸鏡檢查;連續3次結腸鏡檢查陰性者,延長至每隔5年做一次纖維結腸鏡檢查。其間,每年進行糞便隱血試驗檢查。
▲高危組 有以下情況者,屬于高危組:①多發腺瘤;②腺瘤直徑≥2厘米;③廣基的絨毛狀腺瘤或管狀絨毛狀腺瘤;④伴重度不典型增生的腺瘤或者腺瘤癌變者(原位癌或浸潤性癌)。
隨訪內容和時間:高危組治療后3~6個月內做一次纖維結腸鏡檢查;如為陰性者,6~9個月再做一次結腸鏡檢查;仍為陰性者,1年后再做一次結腸鏡檢查;連續2次結腸鏡檢查都是陰性者,每隔3年做一次結腸鏡檢查。其間,患者應每年進行糞便隱血試驗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