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學第二附屬醫院
小兒神經專科副教授 周戩平
藥物治療是控制癲癇發作的重要手段,也是目前臨床上治療癲癇的基本方法。但是在兒童癲癇的治療中,由于這樣那樣的用藥問題導致患者病情控制不理想。要想藥物控制癲癇見效,需注意避開用藥誤區。

理想的抗癲癇藥物應該具有抗癲癇譜廣(兼治各種類型癲癇)、藥效強、療效高、不良反應小、價格低廉及容易購買等優點。然而到目前為止,尚無一種藥物能夠達到上述標準。因此在選擇應用抗癲癇藥物時,要權衡利弊,綜合考慮;盡量達到控制發作的目的,又能將不良反應降低至最小。
治療癲癇時,同時應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抗癲癇藥物可能在藥物代謝動力學和藥效學的各個階段發生相互作用。如苯妥英鈉可以抑制丙戊酸鈉的血藥濃度,魯米那可以降低苯妥英鈉的血藥濃度,丙戊酸鈉可使拉莫三嗪的半衰期延長一倍。因此在抗癲癇治療時,主張盡量用單一的藥物治療,一種藥物確實無效時再考慮用第二種藥物。同時間內服用的藥物越多,不良反應就越多。
對癲癇患者來說,最可靠的預防發作的方法就是按時、按量服用抗癲癇藥物。一旦確診了癲癇,就要控制發作、預防反復發作。因為發作的次數越多、時間越長,就意味著對原有癲癇灶的刺激和強化越嚴重。有些癲癇患兒家長對抗癲癇藥物不良反應的顧慮似乎大于癲癇發作本身,寧可發作幾次也不愿意給患兒吃藥。其實發作一次所造成的損害比起藥物不良反應要大不知多少倍。
很多人認為長期吃藥就會一輩子離不開藥。事實上,只有少數人需要終身服藥。癲癇是一種慢性疾病,需要長期服藥控制發作和消除腦細胞的異常放電,控制了發作以后,大多數患者在數年(通常為3~5年)之后有可能逐漸減藥、停藥,達到臨床治愈的目的。
癲癇按癥狀發作有無可分為發作期和發作間歇期,發作期的異常表現我們可用肉眼看到,而發作間歇期雖然沒有可以看得見的發作,但腦內仍有異常放電,在發作間歇期的腦電圖上仍然可以記錄到癲癇樣的波。若不加以控制,癲癇灶在不斷受到異常電活動的刺激下極易引起癲癇復發。堅持服用抗癲癇藥的作用就像撲滅一場火,必須把可能存在的隱患統統消滅。
有些家長認為孩子已經很長時間不犯病了,就自己減藥、停藥,結果又引起復發。抗癲癇用藥一定要在小兒神經專科醫生的指導下進行。醫生會根據患者的情況來確定是否可以減、停藥。一般的原則為:至少2年內無臨床發作;腦電圖恢復正常或基本正常;減藥、停藥的過程應謹慎、緩慢;在服用兩種以上藥物的情況下應逐一緩慢減停,個別患兒減藥至完全停藥甚至需要經歷一年以上的時間。
導致難治性癲癇的機制尚不很清楚。但需要注意的是,難治性癲癇又有真假之分,假性難治性癲癇常為“醫源性”(醫生診斷有誤、分類不當、選藥不合適)或“患源性”(未按醫囑用藥、漏服藥物、服用對抗癲癇藥物代謝有干擾的藥劑)。這些假性難治性癲癇患兒只要經過合理調整治療方案,也會取得較好療效。所以,即使診斷為難治性癲癇,也不要放棄治療機會。
目前,社會上有些藥打著“靈藥秘方”的幌子,患者及其家屬應該引起警惕,不要盲目選用。
有些患者和家長認為癲癇發作傷腦子,導致智力低下,需要吃補藥。實際上,抗癲癇通過對癥治療,一般不需要同時服用其他藥物。小兒有時加服維生素B6是有道理的,因為維生素B6是腦部抑制異常興奮性、過度放電物質的組成原料和代謝必需物質,能加強抗癲癇的作用。但是,家長千萬不要過分相信補藥和所謂“健腦藥”,濫用藥物不但造成錢財的浪費,而且還會增加肝臟代謝負擔,弊多利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