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朝陽醫院 許蘭萍
這位患者是個56歲的女性,到我這里就診,一進門就強烈要求住院治療。我一邊看她的病歷,一邊問她怎么不好,她說:“四肢抽痛、渾身乏力、煩躁、脖子僵硬、全身酸痛,還總是出汗。”

我進一步了解病史得知,患者10年前右腋下長粉瘤,感染后切開引流,這時發現患了高血壓、糖尿病,一直服藥;年前因“四肢麻木伴雙手抽筋、頭暈頭痛”又至神經科,做磁共振等檢查,被診斷為腦動脈硬化,用藥情況時好時壞。
我給她詳細檢查了一遍,沒有發現腦梗死的體征和其他影像學改變。我心里有數了,這位患者的糖尿病和其他軀體癥狀都是神經失調的表現,醫學上叫心理生理反應,是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焦慮情緒帶來的。
糖尿病也是非常典型的心身疾病。心理因素對其發生、發展、療效和預后起著重要作用。不良的情緒可能導致糖尿病。人的情緒主要受大腦邊緣系統的調節,大腦邊緣系統同時又調節內分泌和自主神經系統的功能,心理因素可通過大腦邊緣系統和自主神經影響胰島素的分泌。當人處于緊張、焦慮、恐懼或受驚嚇等應激狀態時,交感神經興奮,抑制胰島素的分泌。糖尿病患者也會出現特定的心理特征:發病早期,患者持懷疑、否認的態度,不能接受患了糖尿病的事實,不接受治療;一旦確診,患者覺得被剝奪了生活權利和自由,憤怒、失望、無助,于是發無名火;由于短時間難以治愈更加焦慮,又因長期治療需要耗費財力而內疚,認為自己成了累贅,甚者還會產生厭世、自殺心理。
同時,以下幾種情況并非都是糖尿病。
1.應激性高血糖。產生于急性心腦血管疾病、嚴重燒傷、感染性休克等,發生率有50%。
2.甲亢糖尿病。甲狀腺素過多,胃腸吸收糖增加,交感神經系統興奮性增加,導致胰島素分泌減少,肝糖產生增加,身體組織吸收葡萄糖減少,糖原分泌增加,血糖升高。
3.肝病性糖尿病肝損害。肝儲備下降,餐后血糖高。
4.急性胰腺炎引起一過性高血糖。胰島受損,抗體應激反應,胰高血糖素過度釋放引起血糖升高。
5.內分泌腫瘤。包括生長激素瘤、嗜鉻細胞瘤、胰高血糖素瘤、生長抑素瘤、多發性內分泌瘤綜合征等。
6.藥物性高血糖。如利尿劑、消炎痛、避孕藥、鈣拮抗劑氨氯地平。高血糖通過自由基損傷血管壁、腎系膜細胞、視網膜細胞和神經纖維及胰島B細胞,使細胞免疫功能下降,易引起酮癥酸中毒、高滲性昏迷,患者出現嚴重感染、肢體壞疽、視網膜病變、急性白內障、周圍神經病變等。
還有尿糖問題。尿糖陽性有多種原因,如妊娠糖尿,細胞外液容量增加,抑制腎小管吸收。懷孕后期或哺乳期乳腺產生過多乳糖,隨尿排出乳糖。饑餓性糖尿,胰島B細胞處于半休息狀態,分泌胰島素減少,另外生長激素分泌增多,糖耐量降低,也促使血糖升高,出現糖尿。尿糖假陽性,尿中含其他糖類,如半乳糖、乳糖、果糖、戊糖,或應用大量青霉素等。
低血糖問題。餐后低血糖又叫“反應性低血糖”,女性患者占多數,年齡偏低,有發作性心慌、出汗、乏力現象,有“不自主感”。癥狀多在用餐后2~4小時發作。發作時血糖較低,但較難測出發病時真實的血糖水平。根據臨床經驗,若是20~40歲的女性,出現心悸、出汗、無力,持續半小時至1小時,進甜食后立刻緩解;不適癥狀出現在餐后2~4小時,不進食反而少見低血糖反應,一般健康不受影響;無糖尿病家族史。對此癥狀,主要采取飲食調理和針對自主神經功能失調進行治療。
總之,血糖與神經、內分泌、心理都有著密切關系。遇到這類問題時,建議全面考慮,通過心身整體評估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