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瑋宏 張正輝 郭帥 代明慧 高金華
摘 要:為提高室內設計課程的教學質量,適應高校環境藝術專業人才培養的需要,針對當前室內設計課程教學現狀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從教育理念、課程體系、教學模式以及教學實踐轉變四方面進行探討,突出“過程性”教學理念,強調學生設計思維能力與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以期培養適應性社會發展、市場需求的高素質、應用型專業人才。
關鍵詞:室內設計課程;教學改革;“過程性”教學
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設計其目的在于打破傳統學科型課程體系,讓學生提高實踐能力,通過具體的“學習情境”,學習到相關的工作經驗,隨著工作進程的逐步深入,專業理論知識邏輯推演與儲存遞進,直接遷移到工作中,并逐步自覺的運用到所完成的工作任務中,完善工作進程,創新工作架構。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專業課程改革是以具體的工作過程對專業的教學進行整體改革,與國外其它課程開發模式相比,在課程的能力觀、結構觀、綜合觀和結果觀等方面存在著本質區別,符合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環境,是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課程開發模式。
《室內設計》課程是一門應用性、綜合性極強的設計課程,是為了培養學生從事室內裝飾藝術的能力,讓學生掌握室內不同空間類型設計方法和技巧,熟悉施工工藝與材料構造,掌握設計形式美的基本法則與規律。然而,隨著室內設計行業的蓬勃發展,當下市場和社會對畢業生有了新的要求,該課程舊有的教學模式在有些方面已經不能適應當今市場的需求,課堂教學與就業脫節,培養出來的學生創新能力不足。如何更好的做好室內設計課程的教學,提高此課程的教學質量,培養出適應社會發展的高素質應用型專業人才,已經成為我們必須思考的問題。
1 教育理念的轉變——培養目標
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是教學模式的邏輯起點,不同的教育思想與觀念產生不同的模式。室內設計專業的教育觀念通常是以社會需求和能力結構為依據來組織教學內容,強調能力本位和知識的“必需、夠用”,通過學校與企業的對接模式強化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更加注重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關于工作過程的教學理論,在教學過程中把握專業主體方向,以就業為導向,課程內容與職業活動相聯系,以與工作情境相關的工作過程知識為主,以陳述性知識為輔,傳遞能夠直接指導實際工作的知識、經驗、技能和理論。使在課堂上學習的知識點能夠有機地轉化為學生職業崗位的技能,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提高學生的職業素質。實施理論與實踐教學的有機融合,促進學生課堂學習與工作實踐的有序交替,使學生接受一定的職業訓練、獲得一定的工作經歷,能夠勝任未來從業崗位、獨立開展工作并承擔社會責任。
2 課程體系的轉變——課程設置
課程體系是指運用系統方法,在全面考察課程體系的各個要素及其相互關系的基礎上,確定課程目標,組織課程資源,制定課程體系并做出評價的過程,高質量的課程體系是高水平職業教育的基礎。構建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體系,進行學科體系的解構和行動體系的重構,即先分析工作過程,然后以工作過程為主線,整合知識和技能,提出具有操作性、系統性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培訓方案。課程體系設置體現“過程式”,在課程體系設置是也應當考慮到課程與課程之間的起承關系,以便充分、合理發揮教學的積極引導作用。在課程編排時遵循特色性原則、實用性原則、混合型原則。按照“教、學、做”一體化的要求,實施任務引領、項目驅動教學方法;同時改革課程教學評價方式,加強以能力為本位的過程性和綜合性考核,實施“筆試、口試、作品、現場操作”的多元化考核評價。
3 教學模式的轉變
構建工作過程系統化的教學模式,教學組織實施與職業崗位、生產過程一致,教學手段、方法要具有真實性,利用多媒體仿真模擬技術實訓工廠、企業實習等手段來營造實際工作的職業氛圍,形成工作導向的實驗實訓產品。
3.1 情景模擬設計公司工作程序,按照公司實際工作流程安排教學,設定方案匯報現場,學生進行相應的角色扮演,并根據所學的設計知識去匯報方案,讓學生體會項目總不同角兒的不同心理,引導他們對理解和掌握課程要求的知識和技能,鍛煉設計能力,體驗創新過程的艱辛和收貨結果的樂趣,活躍課堂氣氛。這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也可以培養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技巧,并進一步了解公司設計實景和具體工作撐血,為以后進入工作崗位增加實戰經驗。
3.2 針對當前我國高職院校室內設計教學實踐中存在學生“學習與設計工作”二元割裂的狀態,基于工作過程教學模式的思想引領以培養學生職業綜合能力為目標,校企合作利用學校和企業兩種教育資源與環境,實施理論與實踐教學的有機融合,促進學生課堂學習與工作實踐的有序交替,使學生接受一定的職業訓練、獲得一定的工作經歷,能夠勝任未來從業崗位、獨立開展工作并承擔社會責任。高職院校室內設計實施工作室制教學模式有利于學生“學習工作化,工作學習化,”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有利于專兼結合的“雙師”教學團隊建設,有利于強化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有利于增強課程內容與職業崗位的適應性。
4 教學實踐過程的轉變
在室內設計專業實踐型教學體系的課程設計中,實踐環節的應用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課程的質量。形成工作導向的教學實踐過程,將各種職業能力轉化成獨立典型的工作任務,并對工作任務進行整合,把工作過程的行動化領域轉化成課程的學習領域,總體上按:資訊信息采集-決策-計劃-實施-檢查-評估為工作過程,教師成為引導者、咨詢者,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在共同參與和探討中解決實際問題。通過在這些真實環境下親身參與到真實的案例中,學生能夠提高與人的交際能力、關系的協調能力以及對設計的實施能力,而這些對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無疑有著十分重大的幫助。另外,校內的教學對于室內設計專業學生的學習也是必不可少的,校內擁有著各種實驗室、實驗設備,教師可以根據理論教學的進程安排學生的校內實訓,這樣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更好地進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彌補校外實踐中自由性大等缺點,保證學生學習的扎實性。
以職業工作過程為導向的《室內設計》課程建設,符合職業教育發展的規律和市場經濟條件下人才需求的培養方向。該課程教學改革的實施,融合了多個學科的知識,突出了工作過程的特點,課程定位準確、教學目標明確。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學生在做中學,在學中做,邊學邊做,實現理論和實踐高度融合,把教育的目的、過程和結果同學生的持續學習和發展聯系,實現了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實現了學校和學生兩者間的雙贏,從而促進社會、經濟的和諧健康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姜大源.當代德國職業教育主流教學思想研究[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2]姜大源.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開發方法[R].教育部職業技術教育中心研究所,2008.12.
[3]王穎.淺談本土化室內設計的教育[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2):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