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海博
摘 要:林業不僅是我國一項基礎產業,更是一項事關生態建設的公益事業。其擔負了優促進發展和化生態環境的雙重使命。簡述了發展現代林業與建設生態文明的作用,并對用現代林業理念構建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可行性建議。
關鍵詞:林業;發展;生態環境
1 林業在生態環境中基礎地位
建設良好生態環境創建生態文明是在十七大報告中第一次明確提出的新論述,是繼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之后的一個新亮點,在全面建設小康中將生態環境建設納入為其中一項新的要求。林業作為生態建設的主體,在調節人與自然和諧中起到關鍵和紐帶的作用,它不僅是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載體,在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中也起著重要的支撐作用。因此,應用現代林業理念構建生態文明建設。
2 發展林業是建設良好生態環境的首要任務
2.1 林業的決定性作用
林業不僅肩負了保護森林生態系統和恢復濕地生態系統的使命,還擔任了保護和拯救生物多樣性、改善和治理荒漠生態系統的職責。被譽為“地球之肺”、“地球之腎”、“地球的癌癥”和“地球的免疫系統”的分別為森林、濕地、荒漠和草原,它們作為陸地生態系統中最重要的4個子系統,發揮著主導和決定性的作用的為森林和濕地生態系統。經科學研究表明,70%以上的森林和濕地參與了地球化學循環過程,對生物界與非生物界之間的物質和能量交換發揮了重要作用,并維護了生態系統的平衡。因此,林業不管在當前還是在今后,都將是一項調節人與自然的關系的重要條件。
2.2 潛力與現狀
森林生態系統所生產出來的產品不僅具有可再生性,還具有可降解性。從再生性來看,森林在支持經濟發展中,是一項用之不竭的能源資源,被稱為第4大能源資源。當前林業正在經歷著前所未有的深刻變化,正在由一項產業轉向另一項社會公益事業,由國民經濟的組成部分轉向既是國民經濟的組成部分,更是生態建設的主題。林業正處在一個重要的轉折時期。發達的林業,已經成為國家文明,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
2.3 特殊功能
當前人類共同面臨的嚴峻挑戰和建設生態文明需要著力解決的重大問題就是如何應對氣候變化。其中森林生態系統不僅為陸地上最大的儲碳庫,其還是最經濟的吸碳器。經科學研究表明,森林在光合作用下,其每生長11TI蓄積,就能將1.83t的二氧化碳吸收,同時釋放1.62t的氧氣。當前約有2.48萬億t碳儲存于全球陸地生態系統中,其中在森林生系統中就有1.15萬億t。只有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才能維護全球氣候安全。在《京都議定書》中就有明確規定,直接減排和森林碳匯間接減排是2條減排途徑。森林碳匯減排與工業減排相比,不僅少、代價低,且綜合效益大,為此,其成為世界各國的基本共識和共同選擇,還被列為“巴厘路線圖”的一項重要內容。
2.4 良好生態環境是林業生態建設的目標
在建設生態環境的同時,不僅使林業建設和發展面臨新的挑戰,也給林業發展帶來了新機遇。全面實施以生態文明建設為主的過程也即建設現代林業的過程,為此,要用現代林業科技對營林工作的質量和效益進行全面支撐,對森林、濕地、沙漠等生態系統進行建設和保護,以此來提高森林整理質量和綜合生產力水平,從而為建設生態環境奠定基礎。
3 良好生態環境的建設
3.1 法遵循自然生態規律
(1)堅持采用生態文明思維,對林業建設與發展進行謀劃。
(2)在構建生態環境建設中樹立生態生產力理念,以此人們協調、保護、適應自然和自覺遵循自然生態規律的能力有所提高。
(3)在生態合理性平臺上對關系到林業建設發展的戰略問題、重要決策以及重大項目進行認真的研究和探索。
(4)在資源和環境可承載與可恢復范閘之內進行森林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在增加經濟總量時杜絕單純依靠資源投入來實現,避免出現耗竭資源、破壞環境的現象。要以自然生態規律為依據,以保持生態、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
3.2 全方位開展節能降耗,加強碳匯工作力度
(1)建立和完善森林資源體系,探索以提高森林資源生態效益為目的的森林資源管理新模式。
(2)盡快用新工藝與設備取代落后的工藝與設備,對粗獷型設施要加大對其維護,加大對更新項目的投資,實現清潔生產。
3.3 壯大林業產業實力
根據工業化、生態化的要求,并與林業資源利用現狀相結合,因地制宜地調整林業經濟結構,不斷擴展林業發展空間,現已逐漸形成多業并舉的發展格局。逐漸轉變現代林業經濟的增長方式,逐步由資源型林業轉向生態型林業。推廣林業特色產品的開發,不斷擴大可再生能源、清潔能源產業的規模,向著循環經濟的發展,以使得資源利用效益得以大幅度提高。
3.4 培育生態保護觀念
要積極開展創建生態文明的活動,并組織開展對森林文化和生態文化工程的建設,要讓生態文明觀、政績觀和消費觀牢固樹立于全社會中,要讓廣大人民群眾逐漸形成尊重自然和善待環境的良好習慣。此外,還要積極推廣綠色的開展、綠色文化的構建、綠色經濟的發展和綠色家園的建設,要使全民生態憂患意識和責任意識得到大大提高,要讓每個公民都能全身參與到生態文明建設中來。
森林是一種純自然現象,不具有社會性,沒有經濟意義;人類社會誕生后,森林就具有社會性,帶有了經濟意義。隨著社會發展,森林的社會性日益顯著,特別是當代社會,森林的社會性尤為顯著。面對這種狀況,如果仍然堅持作為純自然現象的森林觀,勢必嚴重脫離實際,做出種種違背客觀規律的事情來。林業是人類社會為了自身生存發展的需要,在同森林進行物質變換的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行業,是森林生態系統的行業。林業經營者需改變傳統經營方式,向以林業為主的生態環境建設傾斜,整個生態系統中發揮森林生態的主導作用。保持并改善人類生存的良好環境。■
參考文獻
[1]江澤慧.現代林業[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0.
[2]張燕夫.論營林工作及林業可持續發展[J].內蒙古林業調查設計,2011.4.
[3]陳節江.簡述我國現代林業發展的內涵[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8(6):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