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廣會
(新疆財經大學,新疆 烏魯木齊 830012)
?
試析我國現行退休制度對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建設的制約
趙廣會
(新疆財經大學,新疆 烏魯木齊 830012)
摘要:我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但退休制度卻幾十年未變。從現行退休制度中存在的退休年齡低、男女退休不同步、缺乏彈性的退休政策、提前退休制度四個方面來分析其對我國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建設的影響,得出從養老保險角度出發,采取彈性延遲退休政策是必由之路這一結論,從而可以減緩國家對養老金的支付壓力。
關鍵詞:退休制度;養老保險;延遲退休
21 世紀,我國面臨著人口老齡化問題,人口老齡化打破了養老保險基金原有的供求平衡,使領取養老金的人數占比增大;同時,人口預期壽命的增加又使領取養老金的時間延長,由此引發了嚴峻的養老保險支付問題。在繳納和領取養老金方面,退休年齡是影響養老保險基金收支平衡的重要內在因素。
一、我國人口老齡化現狀及其原因
國際上把60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10%或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7%的國家和地區定性為“老齡化社會”,又稱為“銀發浪潮”(見表1)。老齡化社會在這里不僅強調了老年的個體數量,更強調了老年群體的比例。

表1 1956年聯合國制定的人口年齡類型劃分標準
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兩個明顯特點是人口數量大和增長速度快。早在2000年公布的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就顯示,我國已經正式進入老齡化社會。而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達1.78億,占全國人口的13.26%,比第五次人口普查時上升了2.93個百分點,說明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進一步提高,人口撫養比上升;與此同時,數據還顯示2010年我國15—59歲的勞動人口增長達到峰值,人口在此后出現負增長,即所謂的人口紅利開始消失,使得勞動力數量從以前的無限供給轉向有限剩余,這也是近幾年來,一些外國大型企業開始遷出中國的主要原因。
我國形成人口老齡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有三個:一是經濟的快速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醫療水平不斷改善,使得人類在健康長壽方面取得了驚人的成績,平均壽命大大延長;二是由于20世紀50年代,我國特殊的人口政策直接導致了生育高峰,這不僅帶來了人口紅利,同時隨著這代人開始退出勞動市場,步入老年人的行列,加大了我國老齡化程度;三是長期以來實行的計劃生育政策形成較低的生育率,直接導致我國人口年齡結構底層急劇萎縮。這些原因都導致我國只用了18年左右的時間就完成了發達國家近60年才能完成的老齡化過程。
二、我國現行退休制度
我國現行的法定退休年齡,即企業職工退休年齡是男性年滿60周歲,女性工人年滿50周歲,女干部年滿55周歲。從事井下、高溫、高空、特別繁重體力勞動或其他有害身體健康工作的,退休年齡男年滿55周歲,女年滿45周歲,因病或非因工致殘,由醫院證明并經勞動鑒定委員會確認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的,退休年齡為男年滿50周歲,女年滿45周歲。該退休年齡規定自改革開放以來基本上未作實質性調整。
三、現行退休制度對我國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建設的制約
(一)退休年齡低
我國一直沿用新中國成立初期制定的退休制度,而那時我國人均預期壽命僅為 44.6 歲,2014年我國人均預期壽命已達74.83歲,人口預期壽命雖發生了變化,但基本退休制度一直沒有變,較低的退休年齡與延長的人均壽命間的矛盾必然會加劇養老保險費用的負擔程度。
從贍養率角度來說,中國老年人口贍養率在退休年齡不同時是不一樣的。贍養率為按現行的退休制度,制度內領取養老金的人數與制度內交納養老保險費的人數之比。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同樣,也擁有眾多的老年人口。截至2014年,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高達20940萬人,占全國人口的15.3%;65歲以上的老年人高達13815萬人,占全國人口的10.1%,其中60-64歲的老年人有7124萬,占比為5.2%。2014年我國贍養率已經達到了1:3,養老保險征繳收入為2.11萬億元,小于支出的2.33萬億元。如果將61—65歲的勞動者加入繳納保險金,而不是領取養老金的行列,那么這些人在工作期間就會多繳納200億,少領取900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養老金的支付壓力。
從自我負擔率角度來說,低齡退休嚴重加大了職工自我負擔率。通常把退休年數與工作年數之比稱為自我負擔率,用公式表示為:λ=m/n,其中m為退休年數,即勞動者從退休到死亡之間的存活年數;n為工作年數,即勞動者從參加工作到退休之間的年數。由于就業年齡和死亡年齡無法更改,因此自我負擔率主要由退休年齡來調整。隨著我國教育年齡的延長,人們開始就業的年齡普遍延后,而退休年齡卻一直維持原狀。在現有標準年齡升學、退休的情況下,本科畢業生平均年齡22歲,工作年限為38年;研究生畢業年齡為25歲,工作年限為35年;博士生畢業年齡為28歲,工作年限為32年。教育以及退休制度導致受教育年限越短,工作年限越長;受教育年限越長,工作年限越短。這不僅造成了人力資源的巨大浪費,同時由于工作年數在縮小,而從退休到死亡之間的存活年數在增加,自我負擔率加大。如果延長退休年齡,那么工作年數就會增加,使得自我負擔率減小。
(二)男女不同步退休
我國男職工的退休年齡為 60周歲,女干部 55周歲,女工人為 50 周歲,女職工比男性法定退休年齡早10年,這在當今世界上也是罕見的。截至2014年,我國人口的預期壽命已達 74.83歲,其中,男性平均預期壽命為72.83歲,女性平均預期壽命為77.37歲,女性平均壽命比男性高出4.54歲,這也就意味著在同年齡退休的情況下女性平均都要比男性多領取4.54年的養老金。我國2005年頒布的國發[2005]38號文件《關于完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制度的決定》較1997年頒布的國發[1997]26號文件《國務院關于建立企業職工基本養老制度的決定》有許多變動。其中,基本養老保險金的積累為統籌賬戶為職工工資的20%,個人賬戶為職工繳費工資的8%,企業不再劃入;基本養老保險金的計發基數統籌賬戶以當地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和本人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的平均值為基數;基本養老保險金計發的比例統籌賬戶為繳費年限乘以1%,個人賬戶為儲存額除以計發月數,目前為止,仍在執行2005年的文件政策。
從領取養老金角度來說,較低的退休年齡和較高的預期壽命,使得與男性同時進入工作崗位的女性領取的養老金遠低于男性,這種狀況不利于公平競爭,挫傷了女性參與者的積極性。
從統籌賬戶角度來說,女性較早退休,加大了老年人贍養比例,同時提早加大了統籌賬戶的支出壓力。對于在職職工,尤其是對于同為工人類型的職工來說,50歲的男性工人需繼續繳納養老保險,而女性工人已經開始領取養老金,同樣也會引起男職工心理上的不平衡,間接挫傷了男性職工的積極性。
從替代率角度來說,較低的替代率會降低退休職工的生活水準。假設男女都是22歲進入工作崗位,根據基本養老保險金的計發基數與比例,男性退休職工的基礎養老金替代率為 38%,女工人和女干部的基礎養老金替代率分別為28%和33%,這樣,女工人和女干部的養老金替代率僅為男職工的 73.7%和 86.8%,統籌賬戶中的養老金在心理上無法滿足男女平等的保障程度。
從個人賬戶角度來說,女性較男性最早退休5—10年,同時預期壽命高,女性的計發月數高出男性114—174個月,而女性的儲存額相對于男性來說少繳納5—10年。根據個人賬戶的計發比例,個人帳戶養老金的給付數額與領取時間呈反比關系,與繳費年限成正比,即領取時間越長,繳費年限越短,則養老金的給付就越少。這必然使女職工的個人帳戶的養老金遠遠低于男職工。
(三)退休年齡缺乏彈性
我國目前的退休制度是“一刀切”形式,不同地區、不同行業都實行男職工60周歲,女職工50周歲,女干部55周歲的退休制度,退休年齡缺乏彈性。很多知識分子讀完碩士、博士已年近30歲,在現行的強制退休制度下,他們的工作年限很短,只有25—30年。然而,這一群體一般從事知識、資本密集的腦力勞動工作,這些行業屬于“老壯型”,工作經驗和知識的積累隨著年齡及工作時長的增加而增長。當他們達到積累最為豐富、工作效率最高的時候,常常已接近退休年齡,此時這些人才要么被其他單位高薪挖走要么被原單位高薪返聘。據統計,2013 年 50 歲或更早退休的人中有接近 49% 的人并沒有離開勞動市場,而是在繼續從事全職或非全職工作。但是從60歲開始,不管他們工作與否、工資高低,都不再繳納養老金,而是領取養老金。
這種現象阻礙了養老保險制度的發展。例如對于一個醫生來說,假設他真正離開勞動力市場為71歲(男性實際退出勞動力市場的年齡為 61.7-71.5 歲,醫生為高級人才),而60歲開始便領取養老保險金,其后近11年在不繳納養老保險金情況下同時享受著該職位應有的待遇。那么如果一個年輕人進入這個崗位,就會增加11年的養老保險金。因此缺乏彈性的退休制度,會減少統籌賬戶中養老保險的收入,從而增加基本養老保險金的支付壓力。
(四)提前退休
我國目前的提前退休現象,可分為合法的提前退休和違規的提前退休兩種。在我國人口老齡化的背景下,無論是否合法提前退休都意味著繳納基本養老保險金的在職職工人數的減少以及領取基本養老險基金人數的增加。與此同時,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的收入在大幅減少,養老保險基金支出大幅增加,造成社會養老保險基金收不抵支的支付危機,阻礙了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良性運轉。
違規提前退休的原因之一是養老保險金的激勵。對于職工自身而言,提前退休不僅可以獲得更多退休后的時間,還可以領取養老金,有一技之長的,還可以再尋找一份工作;對于企業而言,為職工辦理了提前退休,不僅可以減少一部分工資開支,還可以減少一部為職工繳納的保險費用;對于整個社會而言,違規提前退休行為加劇了養老保險基金的收支壓力。違規提前退休一方面使繳納養老保險的在職員工減少,繳納年限也隨之減少;領取養老金的人員增多,領取年限隨之增大。另一方面,隨著人口老齡化,老年人口的贍養率上升,而違規提前退休的出現,進一步增大了老年人口的贍養率,使得在職職工的養老負擔加大。同時,違規提前退休阻礙了企業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影響了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嚴肅性和持續性,給基本養老保險的持續性帶來負面影響。
[參考文獻]
[1]彭浩然.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對個人退休行為的激勵程度研究[J].統計研究,2012(9):31-36.
[2]錢錫紅,申曙光.退休職工養老保險滿意度影響因素研究[J].保險研究,2013(3):110-119.
[3]邸達,宋鳳軒.我國退休制度改革的思考——基于養老保險制度可持續發展的目標[J].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125-128.
[4]楊俊,宋媛.養老保險制度對提前退休影響的性別差異分析[J].浙江社會科學,2008(7):18-23.
(責任編輯:郭麗春劉茜)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283(2016)02-0120-03
[作者簡介]趙廣會(1990-),女,漢族,山西定襄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保險理論與實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