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
西南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醫院骨關節科 四川瀘州 646000
關節鏡下同種異體骨腱骨重建后交叉韌帶的護理方法研究
李靜
西南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醫院骨關節科 四川瀘州 646000
目的:研究關節鏡下同種異體骨腱骨重建后交叉韌帶的護理方法。方法:選取我院自2013年6月-2014年7月收治的21例同種異體骨腱骨重建患者作為觀察對象,對其術后實施心理護理,并制定術后康復方案。同時,術后對患者的傷口進行觀察、對體溫變化情況進行監測、給予飲食指導、疼痛護理、并發癥有效預防以及功能鍛煉等。護理前后,采用Lysholm膝關節評分系統對2組膝關節功能進行評估。結果:隨訪1~2年,全部患者護理前的平均得分為46分,護理后平均得分為88分。護理后膝關節功能得以明顯改善。結論:對同種異體骨腱骨重建患者進行早期功能鍛煉,能夠有效確保手術的成功,改善治療預后。
關節鏡;同種異體;骨腱骨重建
交叉韌帶是膝關節中有效的穩定結構,主要在關節進行正常活動或者異常旋轉運動過程中發揮作用,若交叉韌帶發生斷裂將致使關節出現不穩,同時還可導致關節內關節軟骨與半月板出現繼發性損害,進而大大增加了患者創傷后骨性關節炎的風險[1]。骨腱骨移植物重建交叉韌帶是臨床中交叉韌帶重建的有效治療方案,該技術的獨特之處在于能夠有效利用移植物的強度及剛度[2]。除此之外,移植物兩端的骨塊能夠促進股隧道與骨腱骨移植物盡早愈合,并促使其能夠承受活動與負重載荷[3]。但若想取得理想的治療預后,離不開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我院對在 2013年6月-2014年7月期間收治的21例同種異體骨腱骨重建患者進行護理干預,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自2013年6月-2014年7月收治的21例同種異體骨腱骨重建患者作為觀察對象,其中男15例,女6例;年齡19~46歲,平均年齡(32.56±1.37)歲;致傷原因:跌傷3例、運動損傷5例、車禍12例,其他原因致傷1例。受傷到手術時間為30d~4.5年。全部患者均經臨床確診。
1.2 方法
①心理護理干預:膝關節交叉韌帶出現損傷之后,患者的患側關節將承受巨大的疼痛,并將對患者的體育運動及日常活動造成干擾,加上對手術存在恐懼心理,進而導致患者極易出現焦慮不安的負面情緒。因此,護理人員需多關心、安慰患者,耐心傾聽患者的心聲,并從中建立友好的護患關系,讓患者保持樂觀的心態面對手術與護理。②術前常規護理:手術之前,行常規檢查,主要進行心肺功能檢查、皮膚準備、抽血化驗等,教會患者床上大小便的方法,并擬定康復訓練計劃,指導患者充分掌握術后各個時期的膝關節功能康復訓練內容。術前半小時給予患者靜脈滴注抗生素以預防感染。③術后加強傷口敷料與引流液的護理:術后,對患者切口滲血滲液狀況進行觀察,注意保持床單清潔,保持切口敷料干燥。對引流管進行妥善固定,保持引流通暢,并始終保持持續負壓引流的狀態。對引流液的性質、顏色以及量進行觀察。防止管道出現扭曲、受壓、脫出、阻塞以及逆行感染等現象。④術后體溫觀察:術后1~7d患者均有可能因同種異體骨出現排斥反應,加上術后吸收熱,導致患者極易出現不同程度的發熱癥狀。因此術后應對患者的體溫變化進行監測,每過4h對體溫進行一次測量,待體溫恢復正常后的3d,可更改為每天進行一次測量,直至患者出院。針對體溫低于 38.50℃的患者,可鼓勵其多飲水,無需特殊處理。針對體溫超過 38.50℃的患者,則可常規給予退熱藥物或者物理降溫進行處理。術后遵醫囑及時給予抗生素治療,連續治療7~10d。⑤術后疼痛護理:術后及時口服塞來昔布以對疼痛進行緩解。⑥飲食指導:鼓勵患者多增加富含高熱量、高蛋白以及維生素的食物的攝入量以增強機體抵抗能力,便于促進切口愈合。⑦功能鍛煉:術后一周指導患者將患肢放置于軟枕上,并抬高于患者的心臟水平,注意不可過伸,同時保持術肢屈曲呈 15°固定。指導病人開展股四頭肌等長收縮鍛煉、裸關節與足趾屈伸以及直腿抬高等一系列功能鍛煉以促進血液循環,并預防腫脹。注意速度不可過快,需以不引起患者疲勞或疼痛為宜。
1.3 評定標準
護理前后,采用Lysholm膝關節評分系統對2組膝關節功能進行評定,采用百分制,若分值超過84分則評定為膝關節功能恢復正常;若分值為66~84分則評定為尚可;若低于65分則評定為較差。
術后隨訪 1~2年,手術前后分別進行抽屜實驗顯示均呈陰性。Lachman實驗均呈陰性。全部患者的膝關節松弛均較治療前得以明顯改善,且關節功能恢復良好。護理前的平均得分為 46分,護理后平均得分為88分。詳見表1。

表1:護理前后,Lysholm膝關節平均分值對比[n(%)]
交叉韌帶損傷屬于臨床中常見的一種膝關節韌帶損傷性疾病。采取關節鏡下同種異體骨腱骨重建術進行治療有利于膝關節功能康復[4]。同時,術前術后及時采取針對性措施進行護理,能夠改善患者的治療預后,加快康復速度,是確保手術成功的關鍵步驟[5]。
本研究中,全部患者護理前的平均得分為46分,護理后平均得分為88分。說明對同種異體骨腱骨重建患者進行早期功能鍛煉,能夠有效確保手術的成功,改善治療預后。值得臨床上推廣及應用。
[1]鄭博.關節鏡下交叉韌帶重建的手術配合體會[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3,22(35):3981-3982.
[2]胡小云.關節鏡下交叉韌帶重建患者的圍手術期護理[J].當代護士(學術版),2014,(4):52-53,54.
[3]江瓊蘭.關節鏡下交叉韌帶重建術后患者的早期康復護理觀察[J].醫療裝備,2014,27(1):93-94.
[4]史建娟.對行關節鏡下交叉韌帶重建術的圍手術期患者進行優質護理的效果研究[J].當代醫藥論叢,2015,(19): 115-116.
[5]李曉婭,嚴春梅.膝關節交叉韌帶重建術后的康復護理[J].基層醫學論壇,2012,16(6):741-742.
R473.6
A
1672-5018(2016)10-14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