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巍
貴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 貴州貴陽 550000
重癥監護患者壓瘡的預防及護理分析
李子巍
貴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 貴州貴陽 550000
目的:觀察分析重癥監護患者壓瘡的預防與護理情況。方法:選取我院2014年3月~2016年5月收治的80例重癥監護患者為主要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法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各40例,分別給予兩種不同的護理對策,觀察對比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結果:觀察組患者的壓瘡發生率為10%,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的52.5%,差異性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重癥監護患者入院之后,需要對壓瘡高危因素進行一定的評估,并且還需要根據實際情況給予相應的護理,做好壓瘡的預防工作,從而有效降低重癥監護患者的壓瘡發生率。
重癥監護;壓瘡;預防;護理
壓瘡是身體局部組織長期處于壓力狀態,血液循環受到阻礙,局部組織持續缺血、血樣,營養不足,導致皮膚失去正常功能而誘發的一種組織破損與壞死癥狀。重癥監護患者往往無法自理,長期保持一個姿勢,血液循環受阻,營養嚴重缺乏,大小便失禁等均是誘發壓瘡癥狀的危險因素[1]。一旦患者確診為壓瘡病癥,不僅會加重患者自身的病情及其家屬的經濟負擔,增加病患的痛苦,嚴重時還會威脅到患者的生命,這就需要及時識別壓瘡危險因素,積極采取預防措施,以有效預防與治療,避免醫療資源的浪費。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選取我院2014年3月~2016年5月收治的80例重癥監護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法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各40例。對照組患者中,男23例,女17例,年齡17~95歲,平均年齡(64.3±9.7)歲;觀察組患者中,男22例,女18例,年齡18~93歲,平均年齡(65.8±11.2)歲。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臨床資料差異性不明顯(P>0.05),有可比性。參與此次研究的所有患者自愿簽訂知情同意書,且全部通過醫院委員會的審核。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處理,具體措施如下:
(1)心理護理
一旦患者確診為壓瘡,患者自身及其家屬不愿意配合治療,往往會增加創面感染率,加大創面愈合的難度,進而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嚴重的威脅。對此,護理人員需要向患者進行積極有效的溝通與交流,以此來準確的掌握患者的不良情緒。同時,護理人員還應向患者詳細講解壓瘡的危害性,以獲得患者的信任,然后采取合理的措施,及時疏導患者的不良情緒,為患者樹立治療信心提供幫助。
(2)減壓
通過減壓,可有效預防壓瘡病癥。對于無法自行翻身的患者,應當每間隔2h協助翻身一次,變動體位時,局部應架空,以減輕受壓部位的壓力。平臥位時,應在患者的側身下墊上氣枕,以使得患者處于患側稍定于健側的體位,即便病患的健側用力翻轉,也不會使患側受壓。
通常情況下,可將患者的三步翻身全過程具體劃分為上半身、雙下肢、腹臀進行翻身運動,側臥位翻身時,可使患者的身體與床成30°,減輕局部承受的壓力。仰臥位時,可在患者的背后墊上棉墊或者是其他松軟的有彈性的物體,對患者的臀部產生彈力,緩沖重力對骶骨的壓迫。
如果患者處于病重期,不應進行翻身運動,且還應每間隔1~2h采用厚度大約為10cm的軟墊墊在患者肩胛、腰骶、足跟部,以增加局部通透性,減輕受壓部位的壓力,使得軟組織交替受壓。由此可知,減壓是預防壓瘡的有效措施,可恢復受壓部位的血液供應。用壓瘡敷料加強保護易受壓部位,可減少壓力對皮膚造成的損害。
(3)皮膚護理
重癥監護的患者的臥床時間往往較長,再加上出汗、引流、傷口分泌物、引流液污染等因素,較容易導致患者的皮膚出現污染、潮濕現象,進而引發壓瘡病癥。對此,護理人員應加大對患者皮膚護理的力度,時刻注意保持患者皮膚清潔與干燥,主要措施如下:第一,每日為患者換床單、病員服、被褥等,保持臥具的干燥、干凈。第二,為患者進行常規性的溫水擦浴1~2次;對于腋窩與頸部等容易出汗的重點部位,應擦洗干凈。
(4)加強營養護理
參照相關膳食原則,護理人員可要求患者每日進食至少30~35kcal/(kg?d)的熱量、1.25~1.5g/(kg?d)的蛋白質和1mL/(kcal?d)的液體攝入量,以提升患者的機體抵抗力,降低壓瘡病癥發生率。如果患者處于昏迷狀態,可通過置胃管的方式給予高能鼻飼飲食。如果病情允許,還可使用腸內營養、靜脈營養等方式為患者補充體內營養。
1.2.2 觀察組
對于觀察組患者,給予其常規護理與壓瘡預防,主要措施如下:(1)早評估:患者入院之后的24h內,對患者的壓瘡危險因素進行評估,根據評估結果制定針對性預防措施,全面降低患者壓瘡病癥的發生率[2]。(2)早報告:通過評估結果,一旦重癥監護患者為高危患者,必須及時上報護士長;對于特殊患者,還需24h持續上報護士長或是護理部門。(3)早落實:護理人員應當根據患者的具體狀況,給予針對性護理。(4)早指導:護士長或護理部應對特殊患者進行會診,為針對性護理對策的制定提供便利。(5)早監督:護士長與護理部應當定期監督壓瘡高危患者的護理措施落實情況與護理質量。
1.3 觀察指標
對參與此次研究的對照組與觀察組患者的壓瘡發生率進行統計及分析。
1.4 統計學處理
本次研究的所有數據資料均采用 SPSS15.0統計學處理軟件進行分析,計量數據以標準差形式(±s)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表1 對比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的壓瘡發生率
根據相關研究結果可知,壓瘡病癥的誘發因素如下:(1)力學因素:力學因素主要包含壓力、摩擦力與剪切力。患者處于活動狀態下時,皮膚受到床單、輪椅墊表面逆行阻力的摩擦,較容易損害角質層,皮膚擦傷之后,會受到汗、尿、糞的刺激,極容易誘發壓瘡病癥。(2)局部經常受潮或排泄物刺激:通常情況下,患者的皮膚往往會受到汗液、尿液、各類引流物的刺激,以及化學藥物的刺激,變得潮濕,進而導致患者自身的抵抗力明顯降低,使得病患的皮膚組織極容易破損。(3)全身營養障礙:營養不良是誘發壓瘡的內部因素。如果患者存在全身營養障礙、營養攝入不足、皮膚脂肪減少、肌肉萎縮現象,一旦受壓,受壓部位缺乏肌肉與脂肪組織的保護,較容易引發血液循環障礙[3],進而誘發壓瘡。
壓瘡大多發生于長期受壓的、缺乏脂肪組織保護、無肌肉包裹或者是肌層較薄的骨隆突部位,最容易發生在骶尾部,與臥位存在十分緊密的關聯。隨著臥位的不同,壓瘡好發部位也存在一定的差異。壓瘡易感人群主要如下:昏迷、癱瘓者;老年人;身體瘦弱、營養不良者;水腫患者;疼痛患者;石膏固定患者;大小便失禁患者;發熱患者;使用麻醉劑、鎮靜劑患者等。
總而言之,重癥監護患者是壓瘡病癥的高發人群,由于認識的局限,患者一般在患有壓瘡病癥之后才會發現,導致干預與告知均處于被動地位。護理人員應高度重視壓瘡問題,并不斷提升自身對壓瘡病癥的認識,以更好的防治壓瘡。通過本研究可知,參與此次研究的80例患者中,對照組40例患者的壓瘡發生率高達52.5%;觀察組40例患者的壓瘡發生率為10%,差異性明顯,可有效降低壓瘡病癥發生率。由此可知,通過給予重癥監護患者以常規護理與壓瘡預防,可有效避免壓瘡的發生,減輕患者的痛苦,提升患者的生存質量。
[1]石琳筠,劉純艷.改良式諾頓評分在重癥監護病房肝移植病人壓瘡預防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10,(24):138-139.
[2]戴麗華.重癥監護患者非骨隆突部位壓瘡預防的護理[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1,|(04):123-124.
[3]曹燕,錢丹,蔡亞萍,等.醫用降溫貼對重癥監護室病人壓瘡的預防作用[J].護理研究,2015,(09):1120-1121.
R473.6
A
1672-5018(2016)10-189-02
李子巍(1987.1)女 貴州 貴陽 漢 本科 護師 主要從事:重癥監護室護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