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翠
復習課教學,若再按課本的知識結構教學,學生往往感到乏味,不利于知識的鞏固和能力的提高。為此,本節課我主要通過以下環節來實現復習目標。
一、注重情景創設
陶行知說:“學生有了興趣,就會用全部精力去做事。所以,學與樂是不可分離的。”教育家烏申斯基也說過:“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化性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快樂是人的天性,學生時代是需要快樂的時代。高三復習中要善于創設問題情境,要做好開課,讓學生在快樂中開始復習。
開課即課的導入。心理學研究表明:精彩而藝術的開課,往往給學生帶來新異親切的感受,不僅能使學生大腦皮層的神經細胞迅速由抑制轉為興奮,而且還會讓學生把學習當作一種內在需要,自然地進入學習新知識的情境。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振作學生的精神,讓學生帶著強烈的探究欲望進入下一環節的學習。
本節課中,我是這樣開課的:
問題1:我是從哪里來的?
展示一組圖片:內容包括受精卵通過卵裂及其細胞分化變成早期胚胎,進而發育成幼體及其成體。
問題2:受精卵是從哪來的?
學生分析受精卵是精子與卵細胞結合而成的。
問題3:精子與卵細胞是通過什么分裂得到的?
學生通過分析,提出細胞增殖的方式有三種,并形成知識網絡(如圖1)。
二、利用嘗試教學法驅動復習
傳統的復習方法是“先講后練”,這種知識傳授型的課堂教學模式,學生在課堂里的任務是豎起耳朵聽,處于被動地位,時間久了便會身心疲憊。怎樣使學生在高三復習課中“動”起來呢?
我們可以大膽利用嘗試教學法,什么是嘗試教學法,簡單的講就是讓學生在舊知識的基礎上先嘗試練習,在嘗試的過程中教師指導學生自主復習課本,引導學生討論,然后教師再根據學生練習反饋的情況進行有的放矢的講解。這種讓學生先做練習的方法,從根本上改變了過去學生被動聽講的局面,把學生推到主動位置上,使得學生能夠積極的思考,找出知識缺漏點。此方法既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又重視教師的主導地位。
為使嘗試教學法更加有效的進行,教師應仔細研究《考試說明》的能力要求,對歷年的高考真題和各省市的模擬題進行篩選,選擇有助于學生基礎知識鞏固及其能力提高的習題進行訓練。
例如本節課中在復習細胞周期這個概念時我們可以結合這樣的經典考題:
例:如圖表示細胞有絲分裂的一個周期,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甲→乙是分裂間期
B.乙→甲是分裂期
C.一個細胞周期是指由甲→甲的全過程
D.一個細胞周期是指由乙→乙的全過程
通過上述典型例題的分析,學生必然會回憶起細胞周期包含分裂間期和分裂期,間期在前,是一個準備階段,所占據的時間比較長,分裂期在后,所占時間比較短。真正領悟細胞周期含義的關鍵字,即從一次分裂完成至下一次分裂完成。
三、巧用模型建構法引領復習
復習課的內容都是學生已經學過的,對學生來說缺乏新鮮感。怎樣讓復習課散發著“新”的魅力,吸引孩子們的眼球呢?我們應該從學生的需求出發,困惑出發。
學生的困惑一:該部分內容生物概念多,容易混淆;知識零散,往往有“見木不見林”感覺,不利于記憶。
學生的困惑二:細胞分裂內容微觀抽象難以真正理解。
為此,可以通過以下策略予以突破:
1.放手讓學生“理”——構建重要的概念圖
針對學生的困惑一,放手讓學生“理”便成了這節課的“重頭戲”。如何梳理知識呢?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學生制作概念圖。在復習教學中,學生通過親手制作概念圖將有助于有意注意,提高記憶效果,改善復習質量;通過新舊知識整合,有利于學生將零散的知識系統化,有利于知識的遷移。此外,運用概念圖還可幫助學生區分易混淆的知識,如“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內容中,涉及到不少容易混淆的基本概念。教學中老師可引導學生把染色體,染色質,染色單體,同源染色體,四分體等容易混淆的概念繪制成概念圖(如圖2)。學生在自己制作概念圖時就經歷了一次對原有知識進行內省、分析、重新組織的過程,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使他們的能力在梳理整合中得以提升。
2.構建物理模型
學生的困惑二是:“細胞分裂內容微觀抽象”,出現這種困惑的原因是細胞及其細胞內的結構是肉眼看不見的,學生缺乏感性認識。根據美國視聽教育家戴爾曾提出“經驗之塔”理論,為巧妙解決這個矛盾,我們應當引導學生從枯燥的文字中擺脫出來,通過構建物理模型。
譬如本節中我們這樣操作:“利用橡皮泥建立細胞分裂中染色體變化的模型”或直接使用多媒體播放“細胞分裂的全過程動畫”。
這種人工設計、仿造的事物,盡管與真實事物的大小和復雜程度有所不同,但在教學上的應用比真實事物更易于領會,它能化靜為動,化虛為實,化抽象為直觀,比純語言描述或用圖片教學效果好得多。
四、注重圖文轉化能力的培養
細胞分裂內容由于比較復雜,對于絕大多數學生來說“染色體、DNA 和染色單體的數量變化”內容如同霧里看花,似懂非懂,所以在復習課中,我們要更加注重這方面能力的培養。
譬如我們可以先讓學生將某種細胞分裂的各時期的“染色體、DNA 和染色單體的數量變化” 填寫于表格中,然后要求學生繪制坐標曲線或將結果用直方圖表達。這樣學生通過自己的判斷,將信息進行轉化,不僅體驗了圖文轉化方法與技能,也對知識的理解上升到一個新的階梯。
正所謂“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有很多,也分別具有各自的優勢,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要科學而準確地研究學生的特點,明察課堂,適時調控,靈活選擇切實可行的方法,并促其更好的發揮作用。只有這樣對高三學子幫助是最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