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金湘
六年前,網絡課盛行,我校的一位教師參加市級網絡環境下的教學比武活動,執教的是《秦兵馬俑》一課。我參與了磨課,回想起來,那時關注更多的是課件的精彩、網頁的精美以及板書的精當,文本被打入了“冷宮”。
2011年4月,我上了一節校級教研課,也是《秦兵馬俑》。記得當時我癡迷上語文課不姓“議”,姓“讀”:一節語文課,與其在那兒“咬文嚼字”,不如讓學生“咿咿呀呀”地讀。于是,課堂就有了這樣的呈現:從讀開始,到讀結束。可當課后學生完成檢測練習反饋上來的時候,我的心涼了半截:應該會寫的字空著,該理解的意思是一知半解,在學生們無數“個性化”的作業前,我又一次迷惘了:這節課究竟怎么上?
2015年4月,當我再次執教這節課時,我捧起課本,回到原點,重新審視原本我所熟悉的一切,從原點再出發。于是,我作了這樣的思考和實踐:
一、 讓“一片模糊”變得“清晰可見”
翻開課本目錄,五下第四單元共有三篇課文、一篇習作和一個練習,分別是《秦兵馬俑》《埃及的金字塔》《音樂之都維也納》,這是一組說明文。《秦兵馬俑》是一篇說明文,翻開《課標》,我關注了兩點:一是關于表達方法的要求,瀏覽《秦兵馬俑》一文可以發現,這篇說明文中具有典型的“概括+描寫”的段式,這是很值得學生學習的;另一個是關于說明文的要求,既要從文章的結構層面,了解內容梗概,又要了解說明文的基本說明方法。這兩點是本課所承載的最重要的教學目標。
每一篇文章都會運用不同的表現手法,而《秦兵馬俑》一文中典型的構段方式,又成了本單元重要的教學資源。
二、 讓“指揮者”變成“陪跑者”
師:下面哪個組愿意把“活動二”的學習收獲展示給大家?
生:(第×組全部起立)我們先來讀一讀描寫這些秦兵馬俑的語句。(挨個地讀完第3~9自然段)
生:我建議×××讀得再有氣勢一些,讀出將軍俑的威武。(說完示范了一句,生又學著認認真真地讀了一遍,指導的那名學生露出了微笑)
……
生:我特別喜歡——將軍俑,我想來讀一讀。(生投入地讀了一遍)
生:我也很喜歡將軍俑。可我覺得他還沒有完全讀出將軍俑的“威武”,我想來演一演。(說著便站成了一尊“將軍俑”,左手虛握拳頭提至腰間,仿佛握劍,雙眉緊鎖,凝視前方,似在思索當前的戰況)
生:(蹭地躍起)書上明明說,“那神態自若的樣子,一看就知道是久經沙場、肩負重任的高級將領”。可他扮演的不是這副神情(用手指了指)。(“將軍俑”趕緊“換”了一副神態)
生:我想,他的頭應該再抬高一些。課本上說,“……昂首挺胸(讀重了些,頓了頓),站在隊伍前列,像是在指揮身后的軍吏和士兵行進”。(“將軍俑”抬了抬頭,學生們都欣賞著眼前這位活靈活現的“將軍俑”)
生:在我的印象中,古人握劍都是右手。(“將軍俑”不好意思地變換了一下握劍的姿勢)
師:是啊,會讀書的學生總能把書讀“活”,讓我們看著這位“將軍俑”,一起記著“將軍俑”的樣子,再把這段話讀一讀。(齊讀)
師:下面還有幾種兵馬俑,大家學著我們剛才交流的方法,也去體會一下,待會兒請讀得最動情,演得最逼真,畫得最生動的小組到前面來展示。
……
教完了這節課,我最大的感觸就是,讓同學們在活動中經歷著心靈與文本的深度體驗,有效地實現了教師從“指揮者”到“陪跑者”的角色轉變。
1. 有溫度的課堂才是學生喜歡的課堂。想起幾年前的課堂,想得最多的是我在課堂上做什么,可如今思考得最多的是我能陪著學生在課堂上做什么。教師角色的轉變才會給課堂帶來溫度。在這樣的課堂里,學生們從“積聚”到“爆發”再到“沉思”,步步走來,感受著學習帶給他們的豐富而充實的體驗。
2. “只見學生,不見老師!”才是我們追求的課堂。課改的本質在于改變教師固有的觀念,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課堂上的學生,時靜時動:自主學習時,課堂里鴉雀無聲,只有筆尖劃過紙面的沙沙聲,似乎有一種力量在積聚;交流時,同學們縱情地袒露自己的心聲,思維的潮水如脫韁的野馬奔涌而出;展示時,學生讀得有情,評得精彩,此時的課堂,“只見學生,不見老師”。
3. 讓學生從你的課堂里起飛。課堂,何嘗不是一座讓學生通向未知的橋梁、一塊躍身未來的跳板呢?在教學的結尾處,我設置了一個“課外鏈接”環節,當我談到法國總統希拉克對秦俑的贊美之詞,“秦俑的發現,可以說是世界第八大奇跡”(課件呈現)時,不少學生都情不自禁地舉起了手:世界上還有哪些奇跡?它們在哪兒?我順勢給他們推薦了一本書:《古代世界七大奇跡》,它或許能給他們帶去更多的神奇和精彩!
三次與《秦兵馬俑》一文的接觸,讓我更加深刻地體悟到一句話:“教學是一門永遠遺憾的藝術!”也許正是這一次次的遺憾,才帶來了一次次的蛻變,也正是在這一次次的蛻變之中,我們才會一次又一次地叩響教育這扇“藝術”之門。
(作者單位:南通市如皋經濟技術開發區戴莊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