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佳森
[摘要]網絡語言同規范化語言一樣,是我們交流信息的工具和載體。網絡語言因其不規范,會造成語法或邏輯上的混亂。網絡語言在語言文字的審美欣賞、口語交際、語言的應用能力、書寫能力等方面,對語文教學有著負面影響。對待網絡語言我們應采取科學批判與接受和創新態度,在語文教學中正確引導,讓網絡語言為生活創造和諧。
[關鍵詞]規范;客觀;影響;批判創新
社會在不斷地發展,語言也會不斷地豐富更新,網絡語言已走入我們的生活。在生活工作壓力極大的今天,人們都喜歡輕松自在地交流,嚴謹的咬文嚼字似乎已不適應放松身心的需要。于是,網絡語匯以其簡潔詼諧、新穎隨意而很快被新一代接受。網絡時代催生網絡語言快速興起,影響范圍之廣是人們始料未及的。許多網落語匯都已在微信、短信、日常交談中高頻次出現,而且也在學生的作文、傳統文化媒介中出現,這說明我們開始接受網落語匯,網落語言正走進我們的生活。
一、網絡語言對語文教學的負面影響
一個民族的語言必須規范。網絡語言不規范,會造成語法或邏輯上的混亂。有一些網絡語語意含糊、晦澀難懂,有一些網絡語匯生編濫造,粗俗不堪。如此種種弊端,勢必會沖擊規范化的語言學習。網絡語匯只是一些民間語言,只有經過社會和生活的選擇,經過規范運用,最后才能得到社會的認可,才能作為書面語言來使用。網絡語言的邏輯性不強,沒有經過實踐的確認,人們在交際溝通中使用容易造成誤解。如“像偶醬紫的菜鳥表太PF他啊(像我這樣的新手不要太佩服他啊)”這樣讓人感到費解或疑惑的語句,已經進入了學生的作文中。諸如偶(我)、美眉(女孩子)、菜鳥(新手)、拍磚(批抨、點評)之類的網絡語言進入學生的作文,已經進入教師的視野。在現實生活中,不少中小學生都開始用網絡語言寫作文。在網絡語言中違傳統語言規范的現象屢見不鮮,如故意寫錯別字、故意歪曲字詞的本意等。這種偏離傳統語言習慣的網絡語言,己日漸影響到正常的語文教學。
1.影響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審美欣賞。由于不是面對面的交流,一些人會肆無忌買憚地在網絡中使用“垃圾語言”,這些粗俗的語言,嚴重影響著青少年對祖國語言文字的審美欣賞,甚至可以說是審美倒退。
2.同音替代影響規范學習和使用語言。用字母縮寫、圖形、數字組拼、諧音文字等代替規范的語詞牽強交流,必然會造成表達和理解的障礙,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是漢語言發展的一種錯覺。青少年,尤其是小學生對復雜的漢字還不能駕輕就熟,長期受網絡語言的熏染,習慣成自然,其規范語言的應用能力勢必會下降。
3.對青少年口語交際的影響。青少年沉溺于網絡聊天室,在現實生活中缺乏交際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的鍛練。網絡語言中的“零語值”話語和“無厘頭”格式,對青少年的口語交際會產生負面影響,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
4.對青少年的書寫能力產生沖擊。網上交流利用的是鍵盤,習慣了敲擊聲,文字書寫漸漸疏遠,漢語言文字的獨特筆順筆劃、間架結構會逐漸陌生,漢字書寫能力也會逐漸下降。長此以往,優美的漢字書寫藝術不復存在。
二、重新認識網絡語言的積極作用
對于網絡語言,不能簡單地判斷對錯。首先,網絡語匯能在生活中流行,說明它具有一定的生命力,這些新出現的網絡詞匯中有些可能成為漢語的新詞匯,網絡語言進入人們的生活有一個逐步被接受的過程。其次,網絡語言的出現也有一定的積極意義。用一些簡單的數字、符號來代替自己需要表達的信息,便會加快信息的錄入速度,這無疑節約了時間,避免了資源浪費。網絡語言作為一種靈活變通的表達方式,與常規語言相比具有新奇簡單、幽默自由、豐富前衛的特點。
網絡語言是網絡科技發展的必然產物。當傳統語言的規范嚴謹被網絡語言自由稀釋的時候,無論我們支持還是反對,它都將作為一種客觀現象而存在。網絡語言為漢語注入了新鮮成份,但不可否認,它給漢語的規范化、純潔性帶來了極大沖擊,更給擔當規范化學習的語文教學帶來壓力。
網絡語言同規范化語言一樣,是我們交流信息的工具和載體。規范化的漢語,是我們的通用語言,我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都可以用它來交流。而網絡語言主要在互聯網上為網民們所運用,有所局限。在現實生活中,要處理好網絡語言與規范化語言之間的矛盾,應注意并自覺堅持使用規范化語言。對一些生造亂編或者不健康的網絡語言,我們必須堅決抵制。在網絡世界中,同樣倡導使用規范化語言,并不是一定就要摒棄那些豐富生動、幽默有趣的網絡語言,適當地運用它們,會給我們的交流增添一些色彩。在網絡語言中,用詞不當、語法錯誤、邏輯混亂等不規范現象十分嚴重,不文明用語的現象也很普遍。語言講究規范和文明,因此對那些不規范、不健康、不文明的網絡語言,教育工作者必須要加以約束和限制。盡管語言是活的,是發展、變化的,但是它又是規范的。這種規范不允語隨意杜撰和亂用,也不允語生造詞語和怪僻的簡化字出現。當然,強調漢語言書寫與表達的規范化,指的是摒棄那些不正確的、混亂的造字造詞,糾正那些文理不通,邏輯混亂和有岐義的表達,不是反對那些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生動活潑的語言。同時我們要鼓勵提倡用前瞻與發展的理念推動漢語言學習與創新,以網絡信息化時代的要求規范好網絡語言。
1.對待網絡語言應科學批判與創新接受
規范并不能阻止語言的發展演變和出現一些奇怪的語言現象,當然也不能保證出現新詞新語新說法人人都懂得,不進行規范當然不行,過分強調規范,希望純而又純也不行。語文教學面對網絡語言的沖擊,應該用動態的發展的辯證的思想去分辨和處理,不能一味指責,一棍子打死,應根據語言的發展規律去應對網絡語言的影響。
2.疏與導結合,創新與批判并重
語言本身是發展的,不可能局限在以前形成的規矩中。網絡語匯既然能在生活中風靡,就說明它是有一定生命力的,強行管制不科學,疏導是個好辦法。我們應當加強網絡語言方面的研究,要引導人們在運用網絡語言的同時,分清楚哪些是健康的、哪些是不健康的,使人們在運用過程中學會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提高分辨能力,做出正確判斷,使網絡語言不斷豐富學生的語言生活。
3.警惕網絡語言泛化
網絡語言其適用范圍也應限于網絡,而不應無節制地被泛化,更不能讓其影響漢語言的規范化。對學生來說,在未掌握語言規范之前,被網絡中一些不規范的語言熏染,其正規語言的運用能力就會下降,一旦習慣成為自然,對其今后的成長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尤為重要的是,如果我們在語文教學中使用網絡語言,就會給學生一種肯定的暗示,會讓語文課堂更加面目全非。語文學習的一項內容就是讓學生學會如何規范使用語言,堅守規范的、標準的語言,推動語言運用與時代同步發展。
4.培養科學高尚的審美價值觀和民族文化精神
傳統的民族文化精神要繼承,要發揚,才能創造和發展這個民族獨有的文化。只有用科學高尚的審美價值觀去認識中華民族語言的精華所在,才能用其優美,棄其糟粕。在語言教學和生活中,培養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增強語言審美意識,才能抵制網絡語言的媚俗之風。
5.讓網絡語言為師生間創造和諧
“網絡語匯的出現是時代變遷的記錄,更是社會文化的載體”,傳達著屬于這個時代的人文精神。青少年對網絡語言的熱捧,反映了他們需要社會注意、理解和認同的迫切心情,彰顯出網絡時代年輕人的思維習慣與語言方式。網絡語言己經生長在現實生活,我們不必大驚小怪,而要使網絡語言成為師生關系和諧的催化劑。面對網絡語言向傳統語言的滲透,教師不妨學一學網絡語言,有助于和學生溝通,更好地了解和理解學生。因為網絡語言可以反應學生心理狀態和思維方式。
語言文字是社會生活不可缺少的交際工具和信息載體,我們有必要,也有義務維護漢語的純潔性,不要讓網絡語言帶出網絡,堅持使用規范化語言。
參考文獻:
[1]彭海燕.語文教學中語言文字規范化訓練芻議[J].散文百家國學?教育,2014.(09).
[2]房亞彬.淺談網絡語言對初中語文教學的影響[J].科技世界,2015,(10).
(責任編輯 史玉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