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振東+王河江+楊光
[摘要]通過對同江與饒河赫哲族人聚居區的居民口述及實地調研,了解到赫哲族的生產生活方式隨著明清以來的移民的增多,分享有限資源人口增多、國家封山育林政策及周邊現代化工業的發展,生態環境有所變化,獵物減少,江里的魚類資源無論種類還是數量都逐漸有所減少,因此,為了生存,大部分赫哲族人的生產生活方式由傳統的漁獵經濟向農林商業轉變,由于地理位置與生態環境的不同,其傳統生產方式在生活中所占的比重也有所不同。在當前國家號召保護生態文明的大環境下,赫哲族一部分人在以傳統的打魚為生的生產方式依舊可行,在保護民族文化遺產的同時,需順應時代,多方面多形式地發展其生存生產方式。
[關鍵詞]生態文明;赫哲族;生產方式;變遷
赫哲族是我國人口最少的少數民族之一。狩獵和捕魚生產歷來是赫哲族經濟生活的主要來源,赫哲所居,“與七姓地方之烏扎拉、洪科相接。性強悍,信鬼怪。男以樺皮為帽,冬則貂帽狐裘。婦女帽如兜鶩,衣服多用魚皮……以捕魚射獵為生。夏航大舟,冬月堅冰,則采冰床,用犬挽之。”干志耿,孫秀仁.黑龍江古代民族史綱[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7:478.這種生產生活方式,與當地的氣候、水利、地貌等生態環境要素相關,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隨著清代各民族北移民的增多,固有的漁業以及生活中吃魚習慣仍使得一部分人以漁業為生,不同的居住區域由于生態環境不同,傳統的漁業的發展也不同。
1赫哲族漁獵生產生活方式形成的優勢
赫哲族創造了獨特的漁獵文化。其獨特的生產生活方式得益于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自然地理環境的優勢與清政府的鼓勵。生態環境決定著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黑龍江、烏蘇里江、松花江的江水孕育了豐富的魚類資源。三江平原近地還有許多沼澤地,河流縱橫交錯為赫哲族帶來了充分的水資源和漁業資源;赫哲族聚居區群山環繞,為他們提供了各類獸肉和獸皮以及燒火做飯用的木材,在距今幾十年前,在東北赫哲族聚居區都盛傳著:棒打狍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里。可見,赫哲族的漁獵和采集是源于本身所處的地理位置與生態環境決定的。
歷代王朝都要赫哲族納貢。貢貂是黑龍江流域及烏蘇里江以東各民族每年的必要的政治活動,按清廷規定,東北各族的貂賦是按戶征收,每戶每年繳納一張貂皮。“身足五尺者歲納貂皮一張。”趙永春.中國東北民族關系史[M].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8:372.有貢品就有賞賜,這一政策更加鼓勵原本就以狩獵為生的赫哲族,滿足溫飽的同時,還有額外的獎賞。
第二,人文環境的優勢。早期,赫哲族人的環境習慣法對其保護環境起了主要的作用。漁獵經濟在赫哲族先民眼中具有崇高的地位。首先,漁獵生產是赫哲族最主要的生產方式,赫哲人的衣、食、住、行均與漁獵生產有著密切的聯系,如衣魚皮、食獸肉、駕駛狗拉雪橇等。其次,打魚狩獵經驗的傳承與發展是赫哲人生存的重要基石。幾千年來積累了大量的捕魚狩獵經驗。再次,“萬物有靈”的宗教思想為赫哲族漁獵生產能傳承幾千年并不中斷提供了可能性的保障。赫哲族敬奉“萬物有靈”,如山有山神、河有河神。每當赫哲人進行漁獵活動時都需向各位神靈祈禱,祈求神靈多賜給他們些食物,這在一定程度上制止了赫哲族人對生態環境的肆意破壞。
2環境的改變致使赫哲族生產方式逐漸轉型
環境的改變不僅僅包括自然生態環境的改變,也包括人口的增加對自然資源的需求增加,使可用的資源減少,還包括移民對赫哲族的影響和國家對赫哲族的管理政策。
赫哲族先民最初定居于三江平原時,生產力十分低下,但能夠自給自足。但是,清朝末期以降,赫哲人的生存環境不斷惡化、生態倫理觀逐漸瓦解:1902年清政府實行“放墾”政策,大批漢人來到東北及內蒙古地區進行開墾,人口的劇增致使赫哲族聚居區的資源消耗逐漸增加。同時,正像馬克思所言:“不同的公社在各自的自然環境中,找到不同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因此,它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產品,也就各不相同。這種自然的差別,在公社互相接觸時引起了產品的互相交換,從而使這些產品逐漸變成商品。”[德]馬克思,等.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390.移民到來后,赫哲族用漁獵資源交換生活用品,漁獵資源成為了商品,開始過度捕魚打獵。1931—1945年期間,日本人給赫哲人帶來巨大的災難。1953—1956年,由于國家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赫哲族聚居區大量的木材等原料及能源資源大量消耗,環境破壞進一步加重。1958年,數萬名解放軍進入東北開墾北大荒,人口的再次劇增以及荒地的大量開墾,赫哲族聚居區的生存環境遭到破壞、有限的資源也面臨著諸多壓力。赫哲族逐漸放棄了以漁獵為主要生產方式的生活,轉而向農耕方向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現代信息的傳播讓赫哲人更新了自己的思想并向開放、包容、學習的方向發展,物質與精神需要的不斷增長、消費水平的不斷提高、現代化生產方式等的影響為赫哲族探尋出一條新的發展道路——以旅游業為主導的第三產業的發展。赫哲族聚居區地處我國東北邊陲,與俄羅斯隔江相望。赫哲族依托有利的地緣優勢、便利的交通條件和獨特的民族文化大力發展旅游業。
縱觀赫哲族數十年來生產方式的變遷過程,從原始的漁獵經濟到農耕經濟再到商業經濟,赫哲族緊隨時代的發展而發展。而生產方式的變遷究其原因,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環境的變化,也在于人類文明程度的發展。
盡管赫哲族生產方式有所轉變,但依舊有些赫哲族人以打魚為生,筆者通過實地調研發現,不同地區赫哲族生產方式略有差別。以饒河縣四排鄉與同江市街津口的對比為例。
3饒河縣四排鄉與同江市街津口對比研究
3.1地理位置與生態環境不同,生產方式的變遷略有不同
從地理位置來講,饒河緊鄰俄羅斯,一江之隔,有山有水,人口較少,交通不方便,旅游業不發達,是全國第三宜居之地,可見其生態環境的優美。兩地比較,饒河更內斂封閉些,受到外面的干擾少一些,雖然由于時代的變遷,他們的生產方式也在變遷,但由于生態環境沒有遭到污染,魚類資源也較豐富,故生產生活方式更具有保守型、傳統性和單一性。這點從早上去江邊看到的漁船之多就可窺見一斑。同江的地理位置相比較而言不偏僻,要開放些,更容易融合其他民族經濟文化,主打旅游業,打造民族文化產業,生產方式變遷向農業種植業縱深發展。
同江市街津口鄉位于黑龍江右岸,在赫哲族聚居區中,它的經濟情況、赫哲族風俗園建設情況、赫哲族手工制品傳承情況等方面都優于其他兩個地方。但在生態環境污染方面,居于上游的佳木斯、樺川、富錦曾有大型造紙廠以及其他制藥廠等工業,排放的廢氣、廢水對空氣和河流造成嚴重的污染,加之人口增多的需要,過度捕撈,江河中的魚類的數量和種類逐年減少。現如今,在同江市靠打魚為生的赫哲族家庭幾乎沒有,基本上都是以打魚為副業。政府治理后,環境較幾年前雖有改善,但是在城市中由于游人較多,汽車尾氣排放等各種污染仍然在繼續。
饒河縣四排鄉的生態環境與同江市相比則好很多,由于饒河縣位于祖國最東端,雖然政府大力發展旅游業但結果并不景氣,這也為環境免遭破壞提供了一定保障。盡管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礙了當地經濟的發展。饒河縣段烏蘇里江兩岸從未修建過大型造紙廠或有嚴重污染的工廠,所以現如今烏蘇里江的水污染較小,魚類的種類和數量都比同江多。從魚皮畫制作來看,由于同江的旅游業發達,魚皮畫需要較多,由于當地漁業資源的衰退,大量魚皮不得不從俄羅斯進口。可見,同江漁業資源相比較而言略匱乏。
3.2因地制宜解決的途徑
同江市街津口鄉赫哲族是在20世紀80年代轉向的農業,而饒河縣四排鄉則早于街津口,向農業轉型大約在20世紀60年代。兩地的種植都以水稻為主,不同的是四排鄉的赫哲人有的以打魚為主,種地為輔,而同江市的赫哲人則較大多數都在農耕,打魚早已成為副業。兩地也都在為了本民族的發展,在當地政府和國家民族政策的扶植下,大力發展旅游業。但由于地理位置不同、交通便利情況不同,目前來看,同江市赫哲族旅游業的發展較之饒河四排要發展得好。
隨著改革開放以及互聯網的發展,任何地理位置都隨時接觸到世界前沿資訊,同樣,隨著科技的發展,不可能原始的生產生活方式一成不變,由于赫哲族與其他民族共同居住、通婚,必然無形中要受到其他民族的影響,所居之地適于農耕,在漁業資源減少的情況下,政府無償分給赫哲族居民農田,滿足他們的生存需求。
目前,赫哲族人為了生存,適應形勢生產方式多樣化。但要繼續保持原有的傳統漁業及與之相關的生活方式,就一方面需要赫哲族人的民族意識的提高與堅持,另一方面需要政府和民眾保持當地的生態環境,在當前黨號召生態建設的大旗之下,一切生產生活都要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前提。有意識有目的地去發展本民族經濟的同時,保持其民族傳統生產方式。
3.3兩地未來的發展
通過對實地調研所得的相關數據以及相關資料可以得出:同一民族在同一時間但在不同地點,由于地理位置以及生態環境的不同其發展水平也是略有不同。赫哲族的生產方式轉型的根本原因在于環境的變化,因此,從當前科技發展水平來看,生態化的生產方式是赫哲族綠色發展的首選出路,即發展與傳統農業、工業、旅游業相對應的生態農業、生態工業和生態旅游業,既有特色又保護傳統漁業。
參考文獻:
[1]田豐,李明旭.環境史:從人與自然的關系敘述歷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
[2]赫哲族簡史編寫組.赫哲族簡史[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4.
[3]楊光.赫哲族社會文化變遷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1.
[4]黃順基.建設生態文明的戰略思考——論生態化生產方式[J].教學與研究,2007(11):1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