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桂英
[摘要]教師在從教的過程中,只有在摸索中研究,在研究中摸索,在實踐中探討,在探討中實踐,才能透視到不同學生的內心世界,施以不同的方法,使學生健康地成長,進而從中體會育人的快樂。
[關鍵詞]學生;內心;知識;育人
作為教育工作者,在因材施教的過程中,唯有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真真切切了解學生的個體差異,并施以師愛的陽光雨露,才能對他們增長知識、健康快樂地成長起到培養和幫助的作用。
一、堅信每個學生都是好孩子
作為教師,尤其是班主任,要對班上所有的學生無親疏之分,以公正之心對待每一個學生,不歧視任何一個學生。在教師的心里,每個學生都像天使一樣可愛。教師不僅要看到他們的閃光點,同他們進行心與心的交融,了解他們的內心,而且要站在學生的角度,用學生的眼光看問題,做到尊重、理解學生,真正融入學生中間。課間,教師不妨和他們打成一片,和他們談生活,談理想,談世界,拉近師生的距離,讓學生喜歡自己。這種輕松的師生交際氛圍,使學生能率真地向教師敞開心扉,坦露一切,教師也就輕松地走進了他們的內心,為更好的教書育人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礎。
二、播灑師愛的陽光雨露
學生都存在個體差異,面對不同類型的學生,教師要施以不同的愛,用師愛的陽光雨露,滋潤他們的心田。
1.單親學生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什么樣的學生教師都可能會遇到,單親家庭的學生便 是其中的一類。現在農村都實行土地連片承包,農村學生的家長紛紛外出打工。為孩子賺錢是好事,但也導致離婚率增高。班上的A同學是一名女孩。一年級的時候,她父親外出打工,一年之后,和孩子的媽媽提出離婚。她媽媽一氣之下,也離開了家。孤單的A便由奶奶照顧,由于時常想媽媽,情緒總是很低落。尤其看到別的同學都是媽媽接、爸爸送的時候,A更會黯然淚下。對于A同學這樣的單親家庭的孩子,班主任要給予特別的關心和疼愛,課上多關注他們,課下多和他們交流,手牽手和他們一起唱歌、溝通,讓他們感受到雖然遠離母愛或父愛,但是,老師會像媽媽一樣愛他們,溫暖他們的內心。
2005年,筆者所教的六年級有個B同學,是一名男生,在他8歲的時侯,父母離異,他隨母親生活,家庭貧困。隨著年齡的增長,他的自卑心理在膨脹,不但沉默寡言,而且看問題極其偏激。跟同學相處,不能說格格不入,但也是非常不融洽,不輕易原諒同學的過錯。針對這類學生,所有的教師都不拋棄,不放棄,嘗試走進他的內心世界。一次春季運動會,同學們都帶好吃的,即便沒帶吃的,也帶了錢隨時買。而B同學既沒帶好吃的,也沒有錢。看到這種情景,班主任掏出十元錢,讓他買好吃的。他眼含淚花接下了。這種無言的關愛,慢慢打動了他,他不但努力學習,而且特別遵守課堂紀律,有什么心里話都愿意跟班主任說。班主任還開導他,幫他消除自卑心理。他也銘記班主任對他說過的話:磨難是人生的寶貴財富之一,戰勝它,你便成為強者。雖然你沒有父愛,沒有優越的家庭條件,但是至少你比孤兒幸運得多,你還有母愛。你是男孩子,男兒當自強。你尚需自己去努力學習,開心生活,為你自己和你的媽媽創造美好的明天。B同學漸漸變了,課間,他經常跟同學們一起玩耍嬉戲。是師愛,讓教師走進了這個單親孩子的內心世界。
2.留守學生
近兩年,很多農村學生的家長外出打工,把孩子托付給孩子的爺爺奶奶或姥姥姥爺。隔輩人溺愛孩子,導致孩子任性,不聽話,對孩子的教育出現了問題,影響著孩子的學習和心理健康。家庭教育的落伍,導致孩子出現諸多的負面問題,這給我們的教育工作者又提出了新的考驗。如何應對,如何走進這個群體的內心世界,讓他們和同齡孩子一樣身心健康的成長,是班主任面臨的不可小覷的問題。曾有一名女生小C,她父母都在天津打工,她在爺爺家生活。奶奶沒文化,輔導不了她的功課;爺爺三年級的知識還勉強可以,但由于一只眼睛失明,身體狀況不好,每天拄著拐杖往返十幾里路接送小C上學放學已屬不易,再加上特別溺愛小C,怕孫女挨累,幫孫女寫作業。漸漸地,小C染上了不愛寫作業的毛病。開始班主任責罰她,罰她雙倍完成作業,不見效。后來每天給她捎便條,寫清楚當天的作業,讓爺爺監督完成,但是效果還不好。于是,班主任變換了方式,利用課間與她攀談,用親情打動她,談她爺爺的不容易,讓她為爺爺減輕負擔。雖熱小C是個十歲的孩子,但是班主任的真誠打動了她。從那次談話后,她每天保質保量地完成學習任務。還有位學生小D,她父母也都在外地打工,爺爺奶奶照顧她。由于爺爺奶奶的文化有限,家庭輔導一點跟不上。這個女孩很內向,學習吃力,她雖然嘴上不說,但從她眼神中感覺出,她對有人輔導的孩子很是羨慕。這時,班主任就經常鼓勵她,課上多提問,課間多輔導,每天讓她把家里自學的、做不上的作業帶到學校,利用課余時間悉心輔導,她一躍列入班級優生的行列。
三、讓“朵朵花兒”綻放
人們對教師的比喻很多,可最恰當的卻是園丁這個質樸無華的褒稱。教師像園丁,學生就是株株幼苗,教師用智慧、愛心和汗水澆灌、呵護著每一株幼苗,及時修理余枝殘杈,使其健康茁壯成長。
1.良好的品行培養
德才兼備的人才是社會所需要的。一個人縱有淵博的學識,但沒有良好的品行,終難書寫完美的人生。以良好的品德修養去潛移默化地感染學生,傳遞正能量,是教師必備的素養。記得一位班主任教的畢業班上只有8名學生,他們各個都很懂事。每天早上到校,這位班主任到班級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掃教室,整理物品。這8個學生看在眼里,逐漸和教師一起打掃教室。有的學生甚至比教師來得還早,搶著打掃班級的衛生,還經常幫低年級的同學打掃衛生。雖然這是很平常的事情,但平凡中透出學生的優良品行,將來走向社會他們也一定會是有愛心的人。
2.滿足學生的知識渴求
過去我們總強調學生要接受一杯水的知識,教師應具備一桶水的知識儲備。現在來看,教師的知識儲備應該是一條小溪,或者說是大海。作為小學班主任,僅擁有數學、語文方面的知識遠遠不夠,而應該是多面手,通曉天文地理、音樂、美術等。這樣,從小的層面講,滿足學生的知識渴求就游刃有余,贏得學生的尊敬,增添教師的魅力;從大的層面來說,即跟上了新時代的教育步伐,展現新時期教師的形象。
3.因人而異
學生有著不同的個體差異,有的受智力因素的限制,語文、數學知識達不到要求,但是極具繪畫天賦,或是歌唱得好,那么,教師就不能因為其語文、數學成績不理想就否定他。有一位三年級的學生,是個智障女孩,9歲了鞋還時常穿反,20以內加減法算不明白,漢字不認識幾個,但她就是偏愛跳舞。音樂一響,她就開心地手舞足蹈,舞姿優美。為此,閑暇時,她的班主任經常給她施展的機會,讓她在舞蹈中綻放放她花兒一般的笑臉。“六一”活動中她表演的手語舞《感恩的心》,一個動作都沒做錯,班主任特別欣慰。象她這樣的學生,不也是“花”中鮮艷的一朵嗎?
4.讓興趣之花不凋謝
在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已成必然。作為班主任,應具備多方面的興趣與才能,與學生打成一片,不以自己的興趣去束縛他們,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興趣和求知欲,促使他們健康成長,千萬不能怕影響學習而扼殺學生健康向上的興趣愛好。
有人說,教師好當,不就是教教課嗎?其實不然。教師不僅是簡單的知識的傳播者,更應該是心理學家,對不同類型的學生施以不同的師愛陽光。學生陽光了,當教師的才是成功者。尤其是作為一名班主任,你可能付出了很多,但未必完全會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但只要我們心系教壇,情系學生,讓學生沐浴在師愛的暖陽和雨露中,他們就一定會健康快樂地成長!
參考文獻:
[1]姚曉蘭.巧啟心扉——走進學生內心世界[A].全國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論文集(第一卷).
[2]俞洪.走進學生的心靈[J].成功(教育),2011.
(責任編輯 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