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岑
日前,九龍坡區黃桷坪派出所接轄區多名群眾報警稱,在黃桷坪正街某銀行門口有一名男子正虐待兒童。接到報警后,民警立即趕到現場,并及時控制住了義憤填膺的群眾。
“黃金棍下出好人”,這是很多“過來人”的經驗。這起 “虐童”事件,經民警調查卻是一個父親對孩子的愛和無奈。
父親(陳強)在工地工作,平日里沒時間管教孩子。一直以來,兒子對老師布置的作業都是潦草應付,玩耍之心頗盛。為了讓兒子好好學習,本身與妻子嘗試了不少的方法,溝通、談心、鼓勵,甚至花錢讓其外出旅游、購物,希望能刺激孩子好好讀書,能想的辦法都想了,孩子還是無動于衷,還是不愛學習,最近更是對老師布置的作業置之不理。父親情急之下才對孩子下了手。
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明確了公權力在處理兒童問題時,應將兒童的最大利益作為首要考慮事項,兒童享有受保護權、生命權。
去年11月1日生效的刑法修正案(九),將虐待罪的犯罪主體首次擴大到所有負有監護、看護職責的人,訴訟啟動也更加靈活。
《重慶市家庭教育促進條例》也將于今年9月1日實施。條例規定,遭遇不當家庭教育行為,未成年人可以向學校、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所在單位、村(居)民委員會、婦聯、民政部門、未成年人保護組織反映、投訴、求助,或者向公安機關報案,相關單位和組織應當及時處理。
顯然,這位父親并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行走在法律的邊緣,而相對于這位父親,群眾保護孩子的意識明顯高出很多。
不管是出于何種方式教育孩子,這位父親來說,當街對一名10歲的男孩拳打腳踢,并且持續不斷,即便是自己的兒子,也實屬不該。
要知道,兒童并非家長的私產,而是整個社會的未來,“國家親權”是國際公認的基本原則之一,也就是說,國家是兒童最終的監護人、保護人,責無旁貸。
讓“虐童”事件觸摸到法治的溫度,這不僅是法治前進的動力,更是實現標本兼治的理想落腳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