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中
母親沒有上過學(xué)堂,只能書寫自己的名字,但她有一套特立獨行的家教哲學(xué),讓我們五個兄弟姐妹終生受益。
我排行老四,上有大姐、大哥、二哥的庇護(hù),下有幺妹可使喚,排行位置最佳,自幼性格頑劣,讓父母費盡心血。
父親性格耿烈,鮮有護(hù)犢之舉,稍有不妥言行,我們免不了一頓皮肉之苦。記得一次偷偷下河洗澡,父親硬是追著光屁股的我沿河床跑了二三里地,將我制服才肯罷休。對父親的教育,我不以為然,每次挨揍之后,又處之泰然自行其事。
母親從不揍我們,就連大聲的訓(xùn)斥都沒有,總是神情溫和地把我叫到身邊,給我申辯的機(jī)會,和風(fēng)細(xì)雨地幫我分析對錯得失,良師益友般給我出謀劃策。沒有高談闊論,只有鮮活的故事和俗語,卻總能三言兩語揪住我的痛處,用淺顯易懂的事例掃平我心中霧障。
小時的我很有依賴性,平常玩耍的木槍、竹刀都要哥哥幫忙做,有時遇到哥哥不空閑或者不耐煩,就覺得很委屈。母親告訴我:“求人不如求己,自己能做的事盡力自己做。”我找來木頭,用小刀削了整整一天,終于做了一支木手槍,別在腰上,感覺十分神氣和滿足。
此后,不管遇到什么困難,我首先想到母親“求人不如求己”的教導(dǎo),自力更生地去完成一些事情,養(yǎng)成了自立自強(qiáng)的習(xí)慣,少了很多求人不應(yīng)的煩惱。
小時常常填不飽肚皮,偶有伙同小伙伴偷摘生產(chǎn)隊黃瓜的行為,被父親狠揍一頓后,心里很不服氣。“黃瓜種出來不就是拿來填肚子的嘛,誰吃不是吃。”母親見我還在嘀咕,拉我指著滿墻的獎狀說:“孩子,你知道你爸爸這么多獎狀是怎么來的嗎?”緊接著母親給我講了災(zāi)荒年頭,伙食團(tuán)做飯的父親盡管餓得浮腫,也不往家中拿一粒糧食的故事。
盡管不會講“餓死不為盜”的故事,但她和父親身體力行了這一理念,讓我明白了不是自己的永遠(yuǎn)不要去爭搶的處事哲學(xué)。
貪吃是每個孩子的天性,每次得到水果糖之類的零食,總想自己獨食。母親常常教導(dǎo)我們“一人吃了填糞坑,十人吃了傳名聲”,每次總要我把零食拿出來和小伙伴一起分享,讓我從小樹立了共享意識。
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母親的家教哲學(xué)伴隨了我們成長的全部過程,如甘霖若雨露,潤物無聲地蕩滌著我們心靈的塵埃。
母親是沒有文化的,她所謂的家教訓(xùn)言樸素得渾然天成,善于把高深的道理寓于簡單的話語之中,化繁為簡,去偽存真,讓我們明白了自立、自強(qiáng),人生不止,奮斗不已;讓我們明白了修身養(yǎng)性,人品要正,德行天下,仁義為先;讓我們明白了與人為善,共存共享,同舟共濟(jì)有擔(dān)當(dāng)……
如今,母親已八十四歲高齡了,依然耳聰目明、思辨明晰,和父親一起在老家頤養(yǎng)天年。每每談及我們幾個兄弟姐妹,她總會流露出驕傲的神色。母親的家教哲學(xué)也成為了我們教子育人的傳家寶。
(作者單位:中共南川區(qū)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