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彥
色彩教學是高校美術教學的重要內容,在全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的實施過程中仍然呈現出一定的弊端,促使現有的高校美術色彩教學陷入一種短期內無法突破的困境,不僅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更影響高校藝術教育的長遠發展。鑒于此,本文將著重探究高校美術色彩教學的困境與突破之道。
一、高校美術色彩教學現狀
(一)重寫實,輕應用
雖說美術色彩教學是一門極具藝術性和審美性的學科,但教學過程中注重強化色彩表現的要求、對畫面純美效果的把握,多角度通過靜物寫生、人物寫實等進行訓練,歸根結底是通過培養學生的色彩寫實能力提升學生的色彩創造力。高校作為對接社會、無縫連接各種類型技術崗位的教育機構,“重寫實、輕應用”的教學模式將導致專業課程與實踐應用類課程高度脫節,尤其是隨著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各種色彩設計、色彩創造以及色彩裝飾類的工作內容層出不窮,如何實現寫實訓練與實踐應用的無縫鏈接已成為教育工作者不得不慎重思考的問題。
(二)以“玩色”代替理論學習
現階段很多高校在進行美術色彩教學時,所采用的課題訓練形式和內容不受任何理論的指導,以至于學生在教師“默許”的情況下,陷入“肆無忌憚”的“玩色”狀態。但事實上,藝術教育、色彩學習課程中本應具有的教學目標、策略方法、設計流程等都需要以一定的理論為綱要,這與學生的最終學習效果有十分重要的關聯性,教師如何把握學生循序漸進的心理接受過程,如何按照其心理接受的特點有層次地展開教學、設計教學內容,亦是十分重要的課題。
二、高校美術色彩教學困境
第一,學生本身缺乏正確的理論思維,無法對色彩形成鮮明而準確的認識。就我國目前的升學策略以及統招方案來看,很多高校美術專業的學生在正式進入該專業前,基礎較為薄弱,對美術色彩知識的學習并不系統。很多學生選擇美術科目,亦是為了升學和日后擇業的需要,在高中階段甚至是之前,對于有關色彩的思維理念較為傳統和單一,這無疑會為高校階段的學習形成一定的制約。
第二,缺乏借鑒優秀美術作品、創作思想的意識。很多教師在進行色彩教學時,既不重視借鑒國內外優秀美術作品來輔助教學,也很少將其作為優秀的教學案例來輔助學生理解和接受知識;同時,部分學生由于自身藝術底蘊缺失,且缺乏欣賞和學習優秀作品的主觀能動性,這必然會制約學生去理解更為先進和全面的藝術世界,感受最為真切的色彩生活。
第三,色彩設計和應用觀念相對陳舊,無法與時俱進。按部就班地采用高校美術教材展開教學,這雖然是一種極為穩妥的教學方式,但卻忽視了對學生創造力和主觀能動性的培養,這不僅會導致高校美術色彩教學最為本質也是最為重要的“藝術性”的缺失,更會抑制學生在校學習期間綜合素質的提升。
三、高校美術色彩教學的突破之道
(一)創新理念,強化認知
首先,傳統教學模式所帶來的弊端,就是導致學生對色彩敏銳度和辨識能力的缺失,使學生很難切身感受到色彩的魅力,感受到藝術存在的價值。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了能夠讓學生展示出源源不斷的創造力和藝術想象力,就要讓學生充分理解色彩教學的意義,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融入個人情感,將個體思想上的感受和藝術審美情緒融入對色彩知識的學習過程中,讓色彩創作、藝術設計充滿靈動性和生活氣息,成為真正擁有生命力的作品。
其次,加強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由于目前很多高校學生在學習色彩的過程中長期處于被動狀態,學生自身的創造力和想象力都遭到嚴重扼殺,所以,為了能讓學生真正學習到美術的精髓,感受色彩的意義和價值所在,教師就需要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實踐引導,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一定程度的創作實踐,通過實踐,改變課堂的枯燥乏味,激發學生的課堂熱情,培養學生的創造性。
(二)優化模式,綜合提高
首先,將媒體教學納入美術色彩教學過程中。隨著現代社會科技的快速發展,高校學生在學習之余對多媒體的依戀、對信息科技的狂熱追求已然成為一種不可逆的趨勢。因此,將多媒體納入教學過程中,將課堂教學與先進技術進行整合,不僅可以讓教學過程和教學內容更加具象化,同時還有利于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讓抽象的知識以立體化的教學手段呈現出來,讓學生獲得更為真切和深刻的理解。
其次,不斷拓展信息化教學道路,讓學生擁有更多領悟色彩、鑒賞藝術作品的空間和渠道。教師在選擇教學手段、設計教學過程時,可以使用多元化的信息技術,讓課堂變得更為立體,讓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接受變得更加契合。比如,在講解有關色彩性質方面的內容時,可以利用效果對比或者三維立體的方式進行授課,將色彩的一般規律和具體知識進行適度組合,在課堂上進行展示,這有助于打破傳統教學模式中學生缺乏理論思維、不了解色彩知識,缺乏色彩應用基礎的現狀。同時,教師也可以利用多元化的信息手段將更多優秀的美術作品、色彩豐富的教學案例引入到課堂中,展現給學生,讓學生擁有更多的機會去感受藝術作品的魅力,感受蘊含在色彩中的藝術情感和生命力。
再次,將色彩心理教學法引入美術色彩教學過程中,提高學生自我創造力和色彩想象力。傳統的教學模式中,由于教師的主動引導大于學生的主動學習,學生的被動接受大于自己的主觀創造,所以學生很難對一幅既定的作品賦予個人的創造和認識,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可以利用色彩的基礎知識,加強對學生色彩心理的把握,畢竟每一名學生對同一色彩的感受會有所不同,會因為個人的經歷和回憶的區別而賦予其不同的意義。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培養學生對色彩的認知和表達能力,嘗試從學生的心理狀態入手,改變對色彩一味解讀的教學方法。
(三)整體控制,突出細節
教師在引導學生展開學習的過程中,還要注重培養學生從整體上對畫面進行控制的能力,使其從細節上對色彩進行把握。
首先,教師要讓學生充分認知到美術作品整體和部分的關系,要讓學生明白在進行藝術設計時,色彩表達對感受物象和自我表達二者之間關系的重要意義,只有這樣美術作品的畫面色彩才會更加富有創造力和生命力,才會帶給觀賞者強烈的審美體驗和視覺沖擊。
其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對學生細節處理能力的培養,尤其是對學生細節處理突出創意和想象力的部分進行展示,促進學生的自我調整與提升。細節處理是色彩處理的前提和重要保證,部分高校美術教師對色彩教學存在著認知誤區,認為只要指導學生把握色彩使用的基本方向即可,忽視了對細節的把控和指導,這是導致藝術設計缺乏靈動性和“點睛之筆”的關鍵原因。例如,在進行香煙盒的設計時,國外的香煙盒包裝在警示語的設計上,會選擇極為醒目的圖案和配色,這會帶給消費者強烈的視覺沖擊,其所能起到的警示作用顯而易見。與此相反,中國的香煙盒設計,大多以文字進行平淡的勾畫和描述,“存在”卻無警示作用。這恰恰說明了細節處理的重要性。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加強對細節的處理和把握,將對畫面情感的表達、色彩氛圍的渲染濃縮到情節中。
四、結語
高校美術色彩教學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正確認知和審視現有教學過程中呈現出的弊端,改進色彩教學方法,不僅可以全面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還能讓學生的創造性、實踐性以及主觀能動性得到更好的發揮。對教師而言,對困境的突破之道主要在于如何創新理念、強化認知,如何優化模式、綜合提高,如何整體控制、突出細節,只有這樣,才能讓教學過程更加具有針對性和現實性,讓高校培養出更多真正意義上的藝術類人才。
(徐州工程學院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