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在企業生產經營管理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其在企業經營管理中發揮著統計服務、預測、監督等作用,但也存在統計服務方向不適應企業的發展等問題。本文通過對企業統計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分析,探討了統計在生產經營管理中的作用,并就此提出提高統計在企業作用的建議。
企業統計工作常常指對生產經營數據的搜集、整理、匯總和分析等活動,是反映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成果的工具,是企業管理的重要基礎。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背景下,企業的發展面臨著更多的機遇和更大的挑戰,企業只有不斷地完善和改革生產經營管理進程中的各項決策以及計劃,才能為企業的發展謀求更多的福利。反映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成果,最能說明問題的就是統計數據,而統計工作如何適應企業發展,發揮統計的監測、預警作用,是值得思考和探討的課題。
一、目前企業統計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統計基礎工作相對薄弱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私營企業如雨后春筍不斷增多,企業負責人更多的是注重經濟效益,重視財務工作,對統計的認識和重視程度并沒有相應提高。企業統計人員專職的少兼職的多;參加統計業務培訓較少、專業技能較弱;對統計工作一般不積極配合。在不少企業領導的心目中,統計作用不大,企業僅僅是為完成國家省市的統計報表任務而被動地開展統計工作。企業的統計人員變動頻繁,由于從事統計工作的時間很短,不能全面理解和把握統計報表制度、統計指標。由于統計人員的工作變動頻繁,統計資料保管不全,可能導致統計數據的斷檔,就很難發揮統計的真正作用。
(二)企業統計指標比較繁瑣
工業企業的能源和產值報表在國家統計局聯網直報平臺的上報時間太緊,不能和企業的財務核算時間銜接,統計與會計核算脫節。由于時間緊,企業統計人員只能預計或估計統計數據,造成統計數據與會計核算實際數據存在不一致。目前,統計報表是按照國家統計部門及上級管理部門對各種數據的需求而設置的,其統計內容、統計指標體系在設置時并沒有充分考慮到企業本身和基層的實際情況,造成報表上的指標與企業會計報表上科目的口徑不完全一致。還有如工業總產值、銷售產值統計指標體系滯后,一旦指標體系確立,便若干年一成不變。目前稅務上的工業和服務業的申報,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是實行季度上報,企業會計人員更多的是應付納稅申報,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往往出來較遲,而統計上報還是要求月度上報數據,導致部分財務數據與實際有出入,從而導致企業的統計數據不能夠全面準確反映企業實際情況。
(三)統計工作重視程度不夠
由于統計工作不是管人、管事、管錢的有權力的工作,所以往往得不到企業領導的重視,在思想上都認為統計工作就是計數、報數;也有的認為統計工作不是直接的經營管理部門,不會算賬,不會直接產生經濟效益,統計工作可有可無;由于對統計工作忽視,不能調動統計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往往造成統計數據的質量不高。其實,在企業管理中,統計工作是一切數據之源,沒有統計工作就沒有生產任務計劃的完成情況分析,也沒有生產成本的考核,更談不上企業利潤的測算。只有在真實、準確、完整地統計前提下,才能反映出生產經營活動的成果,才能判定企業的各項指標完成與否,才能評判企業的效益好壞。
(四)統計參謀作用發揮不充分
統計人員習慣于“要數、算數、報數”的工作習慣,很少主動了解、跟蹤企業管理過程需要什么統計信息,更是缺少分析研究。企業綜合統計部門每月要報送幾十種報表,由于把大量的時間用于填報各種統計報表,而不是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分析,缺少對統計資料的深度開發與分析研究。企業統計人員也因為人員緊、任務重,許多單位的統計人員都是身兼數職,統計工作局限于對結果的滯后反映和單純提供統計數據,對于統計分析工作只是應付了事,通常僅會做一個簡單的數字對比分析,沒有更深層次的分析原因,提出對企業生產經營管理有價值的建議。
二、統計在企業生產經營管理中的積極作用
(一)研判企業銷售市場
加強對產品銷售指標的統計分析,可以挖掘市場潛力,開辟銷售市場。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產品的銷售決定著生產。在產品銷售的統計中,市場占有率和市場覆蓋率兩個指標能很好地反映工業產品市場競爭力的強弱。市場占有率就越高,產品的競爭能力也就越強。企業通過對市場覆蓋率指標的統計分折,可以考察本企業產品行銷的地區范圍,研究產品擴大銷售的可能性。通過分析產品市場覆蓋率的高低及變動的原因,可找出銷售中存在的問題,進而采取相應的營銷策略和措施,開辟產品銷售的新市場,擴大企業產品競爭的地域和范圍。
(二)反映產品質量優劣
通過加強對產品質量指標的統計分析,可以進一步改進生產管理,提高經濟效益。在商品經濟條件下,工業產品必須適應市場的需要,“以質量求生存”,生產出優質低價的產品。企業通過對工業產品質量指標的統計,反映和調節產品生產過程中的質量。對產品的好壞進行分析。進而對產品生產過程進行質量監控和管理,找出影響產品質量的因素,不斷改進生產管理,提高產品質量,提高了企業的經濟效益。
(三)挖掘企業勞動潛力
通過加強對企業勞動指標統計分析,可以進一步挖掘勞動潛力,提高勞動生產率。工業生產是通過工業企業中職工的有效勞動進行的。企業可以根據對職工人數及其構成的統計,掌握勞動力的數量構成和增減變動情況,研究和分析各類人員的配置是否合理,考察勞動力使用的節約與浪費情況,以便合理地調整勞動組織,挖掘勞動力的潛力。企業通過對勞動時間利用情況的統計,反映勞動時間利用的程度,分析勞動時間未能充分利用的原因,并提出相應的措施,消除勞動時間利用上的不合理現象。
三、如何提高工業統計在企業管理中的作用
(一)配強統計隊伍,提高統計人員綜合素質
統計人員素質直接關系到統計數據的采集和質量控制,企業統計人員不但要具備多門類專業知識,而且還要具備一定的計算機操作水平和綜合協調能力。因此,作為企業統計人員,要主動積極的參加統計相關知識的學習,以便適應統計工作;作為政府統計部門,要開展有針對性的綜合培訓,培訓向基層統計調查單位傾斜;培訓效果上注重可操作性與實用性,使基層統計人員能夠學以致用,達到預期的培訓效果。
(二)加強制度建設,規范統計數據生產流程
建立健全企業原始記錄、統計臺帳及各項統計管理制度,促進統計基礎工作進一步規范。統計基礎工作是整個企業統計工作的基石,只有建立健全統計原始記錄、統計報表、統計臺賬等制度,才能保證原始信息采集的真實性和準確性。通過規范統計數據的采集、審核、匯總、傳輸上報等各個環節工作流程,嚴謹細致操作,確保統計人員取得的統計數據能夠真實、全面、準確反映企業的生產經營現狀。
(三)優化統計工作,完善企業統計指標體系
在積極做好國家法定統計報表的上報工作的同時,要設置和完善企業統計指標體系,使之不斷適應企業自身的發展要求,為企業統計工作服務。根據現代企業管理的需要設計,企業統計報表和指標體系在完善過程中要處理好需求關系,刪繁就簡,高效務實。統計指標的設置,要滿足企業業務拓展的需要,堅持超前理念,同時指標體系要建立在為企業的經濟效益、市場競爭力、業務的發展前景需要的基礎上并提供重要信息。
(四)加強預警監測,發揮統計監督職能
開展統計監測預警、做好統計分析、實行統計監督工作,是統計工作的落腳點。只有在真實準確地統計資料前提下,統計分析才能從定量與定性的結合,才能夠正確地評價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成果。通過統計監測和預警分析,指導企業的工作,實現統計的監督工作,使企業的各項計劃指標得到有效地執行,并及時調整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作者單位為吉林江機特種工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