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概念:“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緊接著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再次強調“培育形成新供給新動力”。李克強總理在“十三五”《規劃綱要》編制工作會議上強調,在供給側和需求側兩端發力促進產業邁向中高端。2015年11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向國外宣示中國經濟藥方都著重強調供給側改革。“供給側改革”在九天內被國家高層提到四次,榮升中國經濟名詞新寵兒。
一、“供給側改革”的含義
提到經濟增長,條件反射的想到擴大需求、刺激消費。在經濟增長理論中,拉動需求的手段有投資、消費和出口三個方面。如果把這三方面看作“需求側”的話,與之相對應的就是“供給側”,可以說是一種新思路、新方法。
舉例而言,“需求側”是要想辦法提高購買力,讓更多的人購買,而“供給側”是要讓賣方市場做好做精致,吸引購買力的提高。
從連續若干年的“雙十一”搶購熱潮中可以看到,日本的馬桶蓋、韓國彩妝、澳大利亞奶粉被海淘族持續哄搶,而我們國家被哄搶的是什么?長期以來,我國消費動力不足,通過刺激需求來拉動經濟,帶來了產能過剩、經濟結構不合理等問題,尤其是樓市庫存過剩、債務高企出現。現在有了消費的動力,供給的產品卻不能滿足需求的要求。“供給側改革”的提出,是針對我國現存經濟問題的新方法。
二、“供給側改革”理論的由來
“供給側改革”背后的經濟學派是供給學派,法國經濟學家薩伊是供給學派的鼻祖。大名鼎鼎的薩伊定律這么說:供給創造需求。供給創造需求是指,一項商品生產出來,與人交換,這使生產者具有購買其他商品的需求。人們總是擁有無窮的欲望,欲望卻不都是需求。只有提高生產水平,創造和他人交換的價值,才算是具有消費能力。這個道理很簡單,窮人消費面包而不是寶馬,這是由他的支付能力決定;太空旅行無法成為大眾消費品,這受限于人類整體的經濟水平。
供給學派重視發展生產,消費學派主張刺激消費,由于知識立場的分歧,他們提出的政策主張完全對立。供給學派主張給企業減稅,恢復企業活力;消費學派主張民眾多掏腰包,必要時政府幫忙消費。供給學派反對通貨膨脹,認為那樣是稀釋紙幣,不利于儲蓄;消費學派則一再鼓勵央行放水,恨不能將利息降至負數。中國人素以高儲蓄聞名,在前者眼中是經濟發展的后勁保證,在后者眼中卻是阻力。很多供給學派的學者主張回歸金本位,用黃金錨定政府發鈔數量。對此,消費學派深惡痛絕,用通貨緊縮理論以作攻擊。
三、“供給側改革”對經濟的影響
(一)影響經濟結構
從生產角度看,供給側改革將導致第三產業占比上升,第二產業中傳統工業占比下降、新興產業占比上升。而從收入角度看,供給側改革將引發經濟蛋糕的重新分配:減稅將導致生產稅凈額占比下降,加速折舊和產能去化將導致固定資產折舊占比短期上升、長期趨降,降低成本和產能去化將導致企業營業盈余占比上升,加速勞動力跨地域、跨部門流轉以及提高人力資本,將導致勞動者報酬上升。
(二)影響杠桿率
產能去化意味著企業部門杠桿率將持續下行,戶籍制度改革和二三線城市地產庫存去化意味著居民部門杠桿率將持續下行,減稅降費和財政支出提升意味著政府部門杠桿率將大幅上升,而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和企業降低財務成本意味著金融部門杠桿率將緩慢上升。
(三)化解過剩產能
產能過剩就是總供給遠大于總需求,造成資源浪費,使得經濟下調,需要淘汰落后企業,加大企業的產業重組力度。
(四)幫助企業降低成本
通過政策方案,減免部分稅收,減少企業成本,鼓勵人員創新,提高企業生產率。
(五)化解房地產庫存
我國現在空置的住房可夠2.2億人口居住,化解樓市庫存壓力至關重要。
(六)防范化解金融風險
鼓勵形成健康穩健的股票市場,促進經濟穩定發展。
四、供給側改革”對高職教育的影響
(一)促進改革教育供給機制
中國首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新任全國政協委員莫言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上提出將12年義務教育改成10年并取消小升初,初升高的考試, 取消大學等級,學習歐州(尤其是德國)一部份人上大學,一部份人上職業院校的提案。指出在當下應試教育的重壓下,導致了大部分學生厭學,由此也催生出了諸如補課、擇班、擇校等等社會問題的發生。認為取消小升初和中考,采用10年一貫制直通車,每學年兩次期末考試,10年后學生參加高考,根據高考成績和平時成績進行分流,一部分進入大學,一部分進入職業院校學習。這樣的學制改革可以縮短學習年限、提高成才效率,符合人才成長規律。
莫言的舉動,再次引發了人們對于教育問題的討論。我國教育在取得一定成績的同時,優質教育供給不足,由此頻頻出現高價學區房。可以看到,在基礎教育已經得到普及的今天,人們對教育的供給有了更高的要求,改革教育供給機制迫在眉睫。從經濟學的競爭理論來看,通過市場競爭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同樣適用于教育領域,以競爭促改革,以改革促發展,加強教育與社會的聯系。
(二)供給側改革為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提供了新的思路
高職教育發展的重要供給是為社會發展培養更多適應力強、創新創業能力強的高素質人才。在供給側改革的影響下,高職教育能夠在融合互聯網思維、創新思維的同時不斷轉變教育發展思路,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為社會發展提供更多適應性人才。首先,供給側改革能夠融合“互聯網+”思維,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課程選擇。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拓展市場發展,提高了人們的發展需求。高職教育供給側改革中“互聯網+”的思維方式能夠及時捕捉時代發展需要,培養更多適應社會的人才。在“互聯網+”的思維影響下,高職教育本著差異化教學原則,從辦學理念、資源利用、一帶一路發展角度促進專業解構和專業設置的多樣化發展。一方面淘汰落后的專業,開設更多復合型專業,另一方面提升專業設置的優勢,促進專業發展和企業需求之間的無縫連接。其次,融入貫通思維,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成長路徑。高職院校教育教學發展的重要特征是辦學模式的多樣化發展,從而滿足學生不同的學習需要,實現學生的個人價值。高職教育學生更加注重將所學的技能知識轉化為一種應用和實踐能力,為此需要拓展他們的專業選擇權利,實現他們的終身學習。最后,利用創新思維,為高職學生搭建多遠創業平臺。高職院校教育發展重要方向之一是培養創新性人才,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供給側改革能夠滿足創新能力提升的需要,第一,高職教育能夠通過實際訓練培養學生創新性思維。第二,供給側改革下的三創教育(創新、創意、創業)能夠提升學生的創造力。第三,三創教育能夠和學生的專業教育有效結合,利用各種社會資源提升學生個人創造力。
五、結語
綜上所述,供給側改革下的高職教育發展對外注重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高素質人才,對內注重的是通過教育結構的調整、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提升高職院校的教育教學效率,實現高職院校的穩定發展。為此,需要高職院校有關人員進一步認識供給側改革對自身發展的重要意義,加快教育改革,從而實現自身能力的發展。(作者單位為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