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適應財政改革和事業單位財務管理改革的需要,進一步規范事業單位的會計核算,財政部對《事業單位會計準則(試行)》(財預字[1997]286號)進行了修訂,以財政部令第72號發布了《事業單位會計準則》。同時財政部根據新修訂的《事業單位會計準則》修訂印發了《事業單位會計制度》(財會[2012]22號)。新修訂的《事業單位會計準則》自2013年1月1日起全面施行。
修訂《會計制度》的過程中主要遵循了以下原則:一是遵循《事業單位會計準則》(以下簡稱《會計準則》)的原則。修訂《會計制度》與修訂《會計準則》保持同步。修訂后的《會計準則》于2012年12月6日以財政部第72號令正式發布,規定了事業單位會計目標,會計基本假設,會計核算基礎,會計信息質量要求,會計要素的定義、項目構成及分類、一般確認計量原則,財務會計報告等基本事項,是制定所有事業單位會計制度(包括《事業單位會計制度》和各行業事業單位會計制度)的基礎和依據,在整個事業單位會計體系中起統馭地位。修訂《會計制度》遵循了《會計準則》的規定。
二是與《財務規則》相協調的原則。《財務規則》在維持現行事業單位財務管理體制和財務制度框架體系基本不變的前提下,重點針對部門預算、國庫集中收付、政府采購、非稅收入管理等各項財政改革對相應的內容作了修訂。修訂《會計制度》的基本思路和定位與修訂《財務規則》相一致,即在維持現行事業單位核算基礎和基本會計模式不變的前提下,重點適應財政改革、著力解決會計實務核算中的突出問題進行修訂。修訂后的《會計制度》在適用范圍、會計核算基礎定位、收入支出科目分類、資產負債確認計量等方面與《財務規則》保持了基本一致。
三是服務財政科學化精細化管理的原則。事業單位會計制度是財政科學化精細化管理的基礎性制度之一。更好地服務財政科學化精細化管理是本次修訂《會計制度》所遵循的重要原則之一。修訂后的《會計制度》要求事業單位區分財政補助和非財政補助,分別核算和反映其收入、支出、結轉和結余,進一步規范了非財政補助結余分配,要求各項收支按照政府收支分類科目進行明細核算,在財務報表組成中專門增加了“財政補助收入支出表”,由此所提供的會計信息更為精細、科學,將為財政預算管理、單位財務管理發揮更好的基礎性作用。
四是提高事業單位會計信息質量的原則。本次修訂《會計制度》,著力解決事業單位會計實務核算中的突出問題,針對不計提折舊、基建游離大賬、捐贈劃撥資產不入賬、財政投入資金核算不清晰、一些重要業務核算無規范、會計科目體系滯后、會計報表結構不合理等問題,都在《會計制度》中引入了相關改革舉措和改進辦法,從而將大大促進事業單位會計核算水平和會計信息質量的提升。
此外,新修訂的《事業單位會計準則》還詳細規定會計科目使用及財務報表編制,較為全面地規范了事業單位經濟業務或者事項的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新制度既繼承了原制度的合理內容,又體現了若干重大突破和創新,與原制度相比較,主要有如下八大方面的變化:
首先,配套新增了與國庫集中支付、政府收支分類、部門預算、國有資產管理等財政改革相關的會計核算內容,實現了會計規范與其他財政法規政策的有機銜接,有利于促進各項財政改革政策的貫徹落實。
其次,創新引入了固定資產折舊和無形資產攤銷。新制度要求事業單位按照事業單位財務規則或制度規定確定是否計提折舊,并規定了“虛提”折舊和攤銷的創新性處理方法,即在計提折舊和攤銷時沖減非流動資產基金,而非計入支出。這一處理兼顧了預算管理和財務管理雙重需要,既不影響事業單位支出的預算口徑,又有利于反映資產隨著時間推移和使用程度發生的價值消耗情況,促進事業單位落實“實物管理與價值管理相結合”的資產管理理念和原則,為事業單位進行內部成本核算提供會計數據支持。
第三,明確規定了基建數據并入會計“大賬”。原制度下,事業單位的基本建設投資執行《國有建設單位會計制度》,與基本建設相關的資產、負債及收支都只在基建賬套中反映,基建賬數據長期“游離”會計“大賬”。新制度要求事業單位對于基建投資,在按照基建會計核算規定單獨建賬、單獨核算的同時,將基建賬相關數據定期并入單位會計“大賬”。這一規定有助于提高事業單位會計信息的完整性,為事業單位全面加強資產負債管理、防范和降低財務風險發揮會計信息支撐作用。
第四,著力加強了對財政投入資金的會計核算。新制度重新界定了財政補助收入的核算口徑,要求在“事業支出”科目下單獨對財政補助支出進行明細核算,增設了“財政補助結轉”、“財政補助結余”兩個凈資產科目,對于財政補助收入、支出情況以及財政補助結轉和結余的形成過程設計了清晰的賬務處理流程,對于實施部門預決算管理、加強財政資金的科學化精細化管理將發揮更為重要的基礎性作用。
第五,進一步規范了非財政補助結轉、結余及其分配的會計核算。新制度嚴格區分財政補助和非財政補助結轉結余,通過設置“非財政補助結轉”、“事業結余”、“經營結余”等科目,進一步將非財政補助資金區分結轉和結余分別核算,并對非財政補助結余的形成及其分配情況設計了科學的賬務處理流程。這些規定符合“財政撥款結轉結余不參與預算單位的結余分配、不轉入事業基金”、“專項資金專款專用”等部門預算管理規定,有助于進一步規范事業單位的支出和分配行為,促進事業單位健康、可持續發展。
第六、突出強化了資產的計價和入賬管理。新制度針對事業單位實務中普遍存在的對于接受捐贈、無償調入資產計量口徑不統一、相關資產不入賬等問題,進一步明確了該種情況下資產的計量原則,要求在沒有相關憑據、同類或類似資產的市場價格也無法可靠取得的情況下,將所取得的資產按照名義金額入賬,并要求在會計報表附注中披露以名義金額計量的資產情況。這些規定有利于提高事業單位會計信息的可比性,有利于促進取得的資產及時入賬,通過資產的賬實核對手段加強國有資產管理,確保國有資產安全完整。
綜上所述,新制度的若干重大修訂將促使事業單位的財務狀況、事業成果、預算執行情況得到更為全面、真實、合理的反映,對于提高事業單位會計信息質量、加強財政對事業單位的科學化精細化管理、提升事業單位的財務管理水平、對于提高事業單位會計信息質量、加強財政對事業單位的科學化精細化管理、提升事業單位的財務管理水平、促進事業單位健康可持續發展將發揮積極作用。 (作者單位為吳忠市利通區東塔寺鄉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