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實施以來,我國競爭市場發生了廣泛而深刻的變化,現行法的滯后性凸顯。加之一系列相關法律的出臺與修訂,有關法律條文存在交叉、重復的問題,導致修改現行法日趨必要。目前正在實施的反不正當競爭法共33條,《反不正當競爭法(修訂草案送審稿)》共35條,對現行法條進行了修改,刪除7條,新增9條。送審稿中不乏亮點,但仍有一些不成熟之處。
一、理順《反不正競爭法》與《反壟斷法》之間的關系
首先要明確二者的基本分工是不同的。反壟斷法是為了防止競爭不足,而反不正當競爭法則是管理競爭過度的現象。反壟斷法打擊壟斷行為是為了恢復自由競爭的機制,最高的價值追求是自由競爭。反不正當競爭法打擊不正當競爭行為,倡導的是公平競爭。兩法面對的對象不同,因而它們采取的措施也不同,但殊途同歸,都是為了維護一個公平的有序的競爭機制。送審稿刪除的7個條款中,有4個因與《反壟斷法》的重合而被刪除。這種修改有助于我國競爭法律體系的兩部基本法各司其職,共同維護市場公平公正、健康有序發展。
二、一般規定的修改
明確將是否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作為衡量競爭行為是否正當的標準。有些不正當競爭行為,針對的是消費者,比如商業誤導行為,損害的是消費者的利益,因而增加“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有其必要性。但不免會引起消費者是否具有反不正當競爭法意義上的原告主體資格的爭議,并進一步引發《反不正當競爭法》與《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一系列法規的沖突和協調問題。
三、完善不正當競爭行為類型
送審稿增加了兩類新型的不正當競爭行為,即濫用相對優勢地位和互聯網行業的不正當競爭行為。
互聯網領域的部分不正當競爭行為可以看作是傳統不正當競爭行為在互聯網領域的延伸,適用《反不正當競爭法》的相應的規定即可。但是,有些不正當競爭行為則是互聯網領域所特有的或者更為突出的,因而需要單獨進行規制。近年來備受關注的3Q大戰、3B大戰等都圍繞著互聯網技術展開,在這種背景下,送審稿將利用網絡技術或應用服務實施影響用戶選擇、干擾其他經營者正常經營的行為明確歸為不正當競爭行為,是與時俱進的表現,符合當前經濟的發展要求。
四、新增“不得利用相對優勢地位”的條款
相對優勢地位是區別于《反壟斷法》中市場支配地位的概念,相對優勢地位的核心在于交易一方對另一方的依賴性,比如零售商與供貨商之間的關系。在現實經濟生活中就已經出現諸多具有相對優勢地位的經營者濫用其地位對弱勢的經營者進行壓制的情況。有了這一條款,如果原告在案件中無法證明被告具有市場支配地位,可以退而求其次,只要證明被告具有相對優勢地位,就可認定被告的行為違法。由于濫用相對優勢地位難以在《反壟斷法》中規制,其性質上也更接近于不正當競爭行為,因此在《反不正當競爭法》修訂時加入相應的條款有著重要的意義。但相對優勢地位,存在于任何一筆交易之中,加之相對優勢地位的認定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因而“不得利用相對優勢地位”要有明確的適用范圍。
五、商業賄賂在修訂稿中予以明確
修訂草案送審稿對商業賄賂行為的規定集中于第七條,同時在第二十條明確了相應的法律責任。與現行反不正當競爭法相比,送審稿從法律層面對商業賄賂行為進行了定義,以列舉的形式明確了三種典型的商業賄賂行為及其各自的構成要件,這樣有利于正確區別商業賄賂和經營者之間的利益折讓、優惠,鼓勵和促進公平競爭。與之對應,在修訂草案送審稿的規制框架下,經營者將會承擔額外的舉證負擔及更重的法律責任,從而使得經營者需提升其在商業賄賂合規領域的工作要求。
六、對特定概念及法律術語進行了定義和界定
送審稿對一些界定模糊的不正當競爭行為進行了重新界定,使之表達方式更為準確。如對于虛假宣傳的界定,送審稿將其核心設定為“引人誤解”。刪除了“假冒他人注冊商標行為”,與《商標法》進行了銜接。對于商業賄賂的界定,送審稿摒棄了類似于回扣、折扣、傭金等生活性的用語。對于抽獎式的有獎銷售的規定,送審稿將之調整為兩萬元。送審稿這些調整使得不正當競爭行為的界限更為明確,符合現實的要求,也為實際執法提供了明確的法律指引。
立法是一項艱難的任務,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考慮不同法律之間、法理之間的銜接,也需要考慮不同利益團體之間的利益平衡,需要考慮執法和司法實踐。希望《反不正當競爭法》(修訂草案送審稿)能夠進一步完善。(作者單位為武漢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