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大學生網絡信貸市場。本文通過行業資訊整理和參與式探究兩個步驟,發掘網絡信貸消費中的問題,并設計調查問卷,使用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研究結果表明,學生信貸資金用途有從大額商品向小額高頻日用品擴展的趨勢。學生對信貸合約各項條款的整體關注度不足,關注點有偏差,尤其忽視了對費用率、滯納金等信貸成本的關注,大學生總體信用意識良好,但各項信貸知識技能及觀念有待提高。
關鍵詞:網絡信貸;消費行為;大學生;校園貸;信用支付
一、大學生網絡信貸的發展
信用卡早于 2009 年退出大學生市場,近年我國也制定了“互聯網+”行動計劃。在此宏觀背景下,大學生消費信貸市場成為了消費金融細分市場中的“藍海”。服務于大學生的互聯網分期借貸平臺于近三年發展迅猛,并悄然侵襲高校校園。這類分期消費平臺于 2013 年開始陸續進入公眾視野,于 2014 年實現爆發式增長,該行業經過 2015 年的白熱化競爭后留存下大大小小的大學生分期消費平臺超過 60 余家。其中,趣分期、愛學貸、分期樂三家平臺無論在規模、資金、團隊各方面均已遠遠超出其他平臺,成為行業寡頭,并正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引領行業發展潮流。而互聯網分期借貸的整個行業也已經在寡頭的帶領下建立了資金、規模、運營等方面的行業門檻①。
二、大學生網絡信貸態度現狀與使用原因
目前有超過九成的大學生聽說過網絡信貸消費,將近三成使用過網絡信貸服務,對于使用過網絡信貸的學生,主要阻礙因素是資金需求和利息費用。在使用過網絡信貸之后,大學生切身體驗了校貸的高昂利息費用,利息費用由此成了他們的主要考量因素;同時,一旦使用過網絡信貸之后,大學生對信貸消費服務的信任度和接受程度就會上升。
聽說但未使用的首要原因是無資金需求,說明網絡信貸在大學生群體的接受度良好,一旦用戶需求提高,網絡信貸的市場也將擴充。使得部分學生望而卻步的第二大原因是對信貸消費的不了解,擔心影響個人征信記錄和個人信息安全也是學生著重考慮的因素,但是對于未使用過網絡信貸的學生來說,信貸消費的利息費用并不是阻礙他們涉足網絡信貸消費的重要因素。
簡單來說,資金需求和對平臺的信任是影響大學生使用網絡信貸的主要因素。
三、大學生網絡信貸消費資金用途
調查發現信貸資金的實際應用場景比大學生預期中的更廣泛,使用次數更頻繁,大學生對信貸資金的需求已經不僅限于單次大額消費。其中的原因有三個:第一,信用支付工具方便快捷的優點,使得部分學生購買低額日常用品的時候即使有充足資金完成支付,也傾向于使用信用支付。第二,利用信用支付工具可以在免息期內套取利息差價, 使消費者資金支配更靈活的同時實現微薄盈利。第三;使用信用支付工具或分期消費會使得消費者有消費超出逾期的傾向。
因此,對于已經使用過網絡信貸消費的大學生,他們使用信貸資金最多的三個項目分別是 IT 產品、服裝鞋帽、日常用品。
四、信貸平臺選擇行為特點
在選擇網絡信貸消費平臺的時候,近一半大學生首選自己認為實力較為雄厚,較為正規的平臺;近四分之一大學生表示會在對比各平臺利息費用之后選擇費用較少的平臺,數目僅占前者的一般。在對“阻礙大學生使用網絡信貸的因素”的調查中發現,“對網絡信貸消費不了解”、“擔心個人信息泄露”、這兩個因素的阻礙作用大小大約 分別是“利息費用過高”的三倍和兩倍。通常來說,實力雄厚的正規平臺能降低用戶對這兩個問題的擔憂,所以也更受大學生的歡迎。筆者認為,信貸消費的利息費用是衡量網絡信貸風險和使用成本的重要指標,大學生應當加強對平臺利息費用的關注度。
此外,約三分之二受訪者大學生表示只會同時在一個平臺進行信貸消費,剩下三分之一的受訪者最多同時在2到 3個平臺進行信貸消費,可見大學生在使用平臺的數量上總體較為理性,基本不會出現在多個平臺同時使用授信額度進行信貸消費的極端案例。
五、網絡信貸合同條款的選擇行為特點
大學生對于網絡信貸合同中各項條款的關注度,從高到低分別是免息期、月供、分期數量、服務費、逾期后除金錢外的不良后果、滯納金。對免息期的關注度最高說明學生傾向于在免息期結束之前清償貸款,對月供的高度說關注也明大學生關注自己的清償能力是否能承擔每月的還款壓力,以上兩點說明大學生還款意識良好。
大學生對費用率的關注不高,原因有二:第一,校園貸平臺在其網頁版面上有意弱化費用率的顯示,引導大學生忽視這一衡量信貸風險和成本的重要指標。第二,大學生 在信貸消費過程中有短視的特點,他們會對月供、免息期這些顯性直觀的指標予以更多關注,而不是利息費用。
大學生對逾期還款可能帶來的不良后果關注度最低,既能說明他們對于能按時還款的樂觀,也暴露了他們不夠居安思危,未能對潛在風險做出充分預期的信貸消費行為特點。
最后,本文研究得出,大學生簽約時對除免息期以外的各項條款的關注度不及他們的逾期。修讀過財會類課程的大學生在各項條款的關注度上都會大大高于一般大學生,因此,普及理財知識有助于提高大學生對信貸合約各項條款的關注度,從而減少信貸消費可能引發的不良后果。
對于利息費用率的選擇,絕大部分大學生所能接受的年化利息費用率在 9%以內,低于絕大部分校園貸平臺的年化利息費用率。盡管如此,校園貸依然是廣受大學生歡迎的網絡分期消費工具,這說明大學生對利息費用率的認識嚴重不足,在進行網絡信貸消費的過程中可能不會主動去自己衡量信貸消費成本,甚至還沒掌握計算其計算方法。從這個角度看來,完善大學生的理財觀念和提高大學生的理財知識顯得尤為迫切。
參考文獻:
[1]雪萍.2015 大學生分期市場年終盤點:趣分期愛學貸分期樂誰主沉浮.http://www.chinaz.com/news/2015/1223/487070.shtml.2015-12-23.
[2]牟昱潔,王獻銳. 校園金融發展現狀及其研究[J]. 中國管理信息化,2016,05:144-145.
作者簡介:滕希翼(1997-),男,本科生,工商管理類專業,現就讀于華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