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大量農民工涌入城市并在城中村居住。物質和精神方面的相對剝奪感使他們不能對上海這座城市產生歸屬感,難以融入城市。在其所追求的發家致富目標難以通過打工就業等正常的合法途徑實現時,就會促使他們選擇不合理的,甚至非法的行為方式(越軌犯罪)來滿足其愿望。
關鍵詞:城中村;外來農民工;失范理論;相對剝奪感
上海市城中村的治安問題令人堪憂,犯罪率一直占有較高比例。城中村特有的犯罪環境導致犯罪人、犯罪類型及犯罪目標在量與質上均出現新的發展特點。城中村中所存在的大量農民工犯罪問題已成為一個長期困擾上海市社會治安的嚴重社會問題。美國著名社會學家及犯罪學家羅伯特·金·默頓論證了人們從憂慮到緊張再到失范,進而越軌犯罪整個過程,并以此研究路徑提出了社會失范理論,系統說明了美國底層民眾犯罪的原因。
一、上海市城中村農民工犯罪之現狀與特征
上海市農民工的犯罪率一直占據該市不同人員犯罪率的首位。進城農民工的犯罪問題的嚴重性不僅體現在絕對數量上,其在上海市所有人員犯罪中所占比重也是相當驚人。在對上海市犯罪農民工的詢問中發現,大部分犯罪者的違法犯罪所得的主要用途是選擇補貼家用或者自己享受,其被抓獲后大都認罪、悔罪,并表示今后不再犯罪。因此,盡管上海市外來民工犯罪數量很大,但外來農民工犯罪的社會危害性相對較低。其次農民工作案以財產犯罪為主,比如“兩搶一盜”犯罪,尤其以盜竊犯罪為主。據虹梅派出所提供的高家浜、喬家塘兩個城中村的治安調查報告顯示,2015年虹梅派出所在這兩個城中村查獲的犯罪行為人當中,盜竊犯罪占全部犯罪中的48.9%,搶奪犯罪占21.3%,實施搶劫犯罪的進城農民工犯罪行為人占11.5%,實施詐騙犯罪的進城農民工犯罪行為人占3.6%,這四項犯罪合計達到了85.3%。這些數據充分說明:大多數農民工實施刑事犯罪的主要目的還是為了攫取非法財富。這一特征也顯示了農民工大多是出于擺脫物質生活的貧困及心理相對失衡狀態,不得已才作出違法犯罪等失范行為,而這種犯罪特征也為下文運用默頓的社會失范理論解釋上海市城中村農民工犯罪的原因提供了具體思路和適用對象。
二、默頓的社會失范理論
羅伯特·金·默頓(Robert K. Merton),是美國20世紀最著名社會學家之一,緊張理論的重要代表之一,越軌理論的創始人。默頓將迪爾凱姆的失范觀點應用于分析美國社會,發展起了自己的失范理論。其基本觀點主要是,“獲取財富的合法手段在不同階層和地位的人中是不同的。那些幾乎沒有受過教育和經濟條件差的人沒有能力用合法的手段獲取金錢和其他成功的標志。盡管社會認可的成功目標在整個社會中是一致的,但是達到這種成功目標的合法手段卻因階層和地位的不同而有差別。當下層階級的人們發現用社會認為合法的手段不能實現自己的目標時,就會產生挫折、憤怒等緊張情緒,這種緊張情緒在那些取得缺乏合法機會的人中造成一種失范狀態,使他們有可能用犯罪或少年犯罪的手段去實現成功目標?!备鶕D的觀點,當社會成員接受文化上確定的傳統目標,并且能夠用制度性手段達到目標時,就不會產生緊張及越軌行為。但是當個人無法用制度性手段去實現傳統目標或者對傳統目標、制度性手段不感興趣,就會在傳統目標和制度性手段之間產生一種不平衡狀態,這中不平衡狀態也就是默頓所指的失范,對于下層階級群體來說,獲得成功的可能性不僅受到個人的才能和努力的限制,而且會受到社會結構本身的限制,只有這個階層中最有才能和最能辛勤工作的人才有可能通過使用制度性手段達到目的。依照默頓的觀點,個人緩解壓力和緊張的社會適應方式主要有五種:1.遵從:意味著接受傳統的文化目標和用制度性手段去實現這種目標;2.創新:接受社會認可的目標,但拒絕使用制度性手段去實現目標的適應方式;3.形式主義:人們拒絕傳統的文化目標,但是卻接受社會認可的制度性手段的適應方式;4.退卻主義:有意識的拒絕社會中的文化目標和制度性手段,主動退出正常社會生活的適應方式;5.造反:個人用新的價值觀來取代現行社會的價值觀的適應方式。
三、社會失范理論對上海市城中村農民工犯罪原因的解釋
筆者認為,默頓社會失范理論中創新這種適應方式非常適合于解釋底層人民由于貧窮而產生的犯罪,尤其適合解釋上海市城中村農民工為何以侵財類犯罪居多的現象。上海市城中村農民工犯罪基本上是沿著“產生相對剝奪感→被邊緣化→失范與緊張→越軌與犯罪”的軌跡產生并實現的,而這一發展路徑和默頓社會失范理論所闡釋的社會底層群體犯罪產生原因的分析基本吻合。
(一)上海市城中村農民工的相對剝奪感
1.相對剝奪感
默頓在提出社會失范理論的同時,進一步發展了相對剝奪理論。默頓認為,當個人將自己的處境與其參照群體中的人相比較并發現自己處于劣勢時,就會覺得自己受到了剝奪。相對剝奪感的實質就是一種從物質利益的相對貧乏所引起的精神失落的心理不平衡狀態。
2.上海市城中村農民工相對剝奪感的形成
中國長久以來的農業戶口和城鎮戶口之分,城鄉二元經濟體制和結構始終讓城里人與農民工存在著極大的身份差異。國務院戶籍政策取消農業戶口與非農業戶口之分,這對“臉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群體而言無疑是非常有利的。但是城市與農村的差距和隔閡由來已久,并非朝夕之間就能解決。城市和農村一直屬于兩個不同的經濟社會結構,兩者的消費水平、思想觀念等一直截然不同。同時,原來長期的二元戶籍制使得城市居民在社會保障、福利制度、勞動就業制度、人事制度、組織制度、人口遷移制度、教育制度、財政制度、住房制度等享有一系列權益,而農民根本無法享有,他們的心理頓時產生了巨大的失落感。
(二)上海市城中村農民工的失范與緊張
當前外來農民工在城市生活中完全處于不平等地位?!爸袊洕∏∈乔度朐谡巍鐣蟾窬种械?,城鄉之間不是競爭合作關系,而是一種等級關系,城鄉二元體制時的城鄉差距大得驚人,戶籍制度造就了農民工這樣一個次屬勞動力市場,半城市化將農民工作為流動人口打入另冊。正因為農民不能相對平等地分享改革和發展的收益,才造成了農村地區的貧困。”對進城農民工而言,發家致富是他們的愿望。然而當他們進城一段時間后卻發現,通過正當的渠道根本不能達到他們自己設定的經濟成功的目標。面對繁華的城市生活和自己生活境遇的巨大反差,他們在內心體驗上存在失落感和挫折感。而在他們物質欲望和精神需求無法得到合理的疏導和渲泄的情況下,他們就會產生迷茫、苦悶、彷徨、憤怒甚至緊張情緒,陷入無法達到目標的價值崩潰的緊張狀態。
(三)上海市城中村農民工越軌與犯罪的產生
根據默頓的社會失范理論,當人們無法用合法的手段實現社會承認的成功目標時,就會產生挫折感等緊張情緒,這種緊張情緒在那些缺乏合法機會的人群中會造成一種失范狀態,使他們有可能用越軌犯罪的手段去實現既定目標。在城中村居住的農民工無法通過正常的合法途徑實現自己目標時,他們也許會采取遵從、形式主義、退卻主義等種種適應方式將緊張情緒消除,但是有些農民工可能會采用非法手段去實現自己的目標,甚至是違法犯罪的手段。
當難以通過正常的制度性手段去實現其既定的目標時社會某些成員無法忍受作為城市邊緣人的社會角色和由之而來的相對剝奪感,就會尋求用非法的手段去追求自己的“幸?!?,這也就是默頓所說的創新(犯罪),“革新對社會有著相當大的影響,這種情況持續而經常地發生,減輕甚至消除了社會系統中其它社會成員對傳統準則的信念。社會反常狀態有著傳染性,人們意識到社會沒有能力控制犯罪,于是也求助于他人已成功使用的違法方法。這就是為什么犯罪在某些低收入的生態地區滋生繁衍的原因。”因此,作為自控意識薄弱、法制觀念缺乏又長期處于邊緣化的農民工群體而言,也就更容易模仿其他成員的創新行為,結果出現城中村大量的群體性農民工犯罪現象。
四、結語
通過筆者對上海市城中村犯罪研究,發現上海市城中村農民工犯罪原因復雜多樣,比如城鄉二元結構體制下的戶籍制度,政府公共服務能力的缺失,社會保障體系的不完善,對城中村治安管控的不力,農民工文化素質的低下、法制觀念的淡薄等。筆者贊同默頓的社會失范理論。當然任何一種犯罪理論都不足以完整解釋某種犯罪現象產生的所有原因。犯罪始終是一種反抗現有社會秩序的最極端的方式,城中村農民工犯罪同樣也是對現有不公平的城鄉二元體制的一種挑戰,也許有人會說只要將城中村徹底改造為現代都市,城中村農民工犯罪原因就能完全消除。然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城中村改造工作需要遵循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更需要與城市化建設同步。預防和治理城中村農民工犯罪更需要認清其犯罪之現狀,掌控其犯罪之規律,把握其犯罪之特點,尋其犯罪之根源,找其解決之對策。
參考文獻:
[1] 趙德意、胡德華:《城中村犯罪控制機制研究》,載于《廣東法學》2010年第4期.
[2] 源自上海市虹梅派出所刑警與犯罪民工的訪談筆錄.
[3] 源自上海市虹梅派出所提供的關于高家浜、喬家塘兩個地區的犯罪數據.
[4] 吳宗憲著:《西方犯罪學》,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342頁.
[5] 同上.
[6] 熊易寒:《市場脫嵌與環境沖突》載于《讀書》2007年第9期.
[7] 楊高峰:《廣州城中村農民工犯罪原因之解釋》,載于《赤峰學院學報》2008年第2期.
[8] 張小虎: 《目標與方法的斷裂——對默頓社會反常理論的再認識》,載于《法學評論》2001年第4期.
作者簡介:王勇(1990—),男,江蘇連云港人,華東政法大學2014級法律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刑事法律實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