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政府誠信是社會誠信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核心部分,建設誠信政府,在全社會的信用體系建設中具有主導作用。沒有良好的政府誠信,就無法建立良好的社會誠信。然而,由于種種歷史原因,“強政府”模式至今尚在,政府在行政執法、社會管理、社會服務等方面還有許多缺陷。由于政府誠信缺失,導致了各種政策供給不足,并影響著社會投資和黨風建設。因而,我們有必要對加強提高政府誠信作思考。
關鍵詞:政府誠信;誠信缺失;誠信建設;誠信教育
誠信政府建設是政府行政能力和黨的執政能力的體現,政風的好壞直接影響干群關系,進而影響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地位。誠信政府建設是政府依法行政的基礎。當前,各級政府和公務人員不同程度地缺乏法制觀念,依法辦事能力較差。法制觀念的淡薄,不能依法辦事,有法不依,隨意行政,必然導致政府誠信的缺失。
構建誠信政府是政府依法行政的基礎,有利于增強政府和公務人員法制觀念,增強依法辦事能力。建立了良好政府誠信,政府就能夠有效提供滿足公眾需要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務,進而提高執政能力,構建高效政府。在一個政府信用缺失的社會里,不可能建立起誠信的社會體系。政府誠信是建設誠信社會的需要。下面就如果構建誠信政府作幾點思考。
一、在制度方面
(一)加大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力度,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政府信用是現代民主和法治條件下的責任政府的重要標志。在過去傳統體制下,政府的管理職能延伸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政府管了一些不該管也管不好、管不了的事務,結果給公眾和企業造成政府“輕諾寡信”的印象。轉變政府職能就是變過去的全能政府為有限政府,最大限度地減少政府對經濟的直接干預,使政府按社會分工承擔有限責任,從而使政府更容易信守諾言,取信于民。政府不該管的事,該放的放下去,該轉移的轉移出去,放權于基層,還權于社會和企業,以更好地承擔經濟調節、市場監管、公共管理、社會服務的職能。要變權力政府為責任政府。首先,以《行政許可法》的實施為契機,深化行政審批及管理制度改革,繼續精簡行政審批事項,對政府進行“限權”。其次,要增強責任意識,加大行政執法和監督的力度,切實轉變作風,本著群眾利益無小事的精神,關心關注民生,以實實在在的政績取信于民。第三,推進依法行政,實現行政法治。法治是使法律的權威高于政府領導人的權威,迫使政府官員守法的制度。法律是信用的監護者。政府守法,是政府建立信用的前提。依法行政,簡言之就是用法律、法規來規范公共管理的行為準則和行為規程,政府的一切行為都要納入法治的軌道,不可逾越,否則就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凡是法律沒有授權的事情,政府不能去做,否則就是越權;凡是法律授權的事情,政府不僅要去做而且必須做好,否則就是失職;無論是越權,還是失職,都構成了政府違法。依法行政,從根本上說就是以法控制和約束行政權,實現行政程序的公開化、法制化。在當前的政府活動中,需要盡快制定一部行政程序法,實現行政程序的公開化、法制化。
(二)建立政府信用考評機制,加大政府失信行為的處罰力度。建立科學的政府信用考評機制,建立政府信用考評機制,依法處理失信行為。地方政府要逐級建立政府信用考評機制。實行上級政府負責對下級政府的信用考評,本級政府負責對所屬部門的信用考評,國家工作人員的信用考評由其所在單位負責。集體考評結果作為其參評先進的依據,個人考評結果則作為本人晉升、晉級的依據。信用考評標準可分為守信標準、警示標準、失信標準和嚴重失信標準。同時,應盡快制定政府違規失約的追究、賠償制度。對失信的行為要依法追究其行政及經濟責任,并給予受損方一定的補償;對嚴重的政府失信行為要采取行政、經濟、法律等綜合懲治措施;特別惡劣的,要堅決追究失信者法律責任。建立守信獎勵的激勵機制, 從而形成失信者受損、守信受益的社會局面。此外,也可考慮推行政府政績評價的公開化與社會化,通過聘請第三方信用中介機構或社會公眾動態地對政府信用評級,形成一種競爭機制,使信用等級差的地方政府無法得到銀行的貸款或進行其他方面舉債的資格。
二、行政方面
(一)強化各級人大的政治監督和管理。以國家強制力為后盾對政府及其官員的失信行為加強約束和監督。措施包括加強人大的自身建設,提高人大代表的議政素質;明確人大和人大代表在行使監督職權中的責任,落實監督內容,完善人大的質詢制度、代表視察制度、信訪制度;建立必不可少的監督問責制度和機制,使質詢、特別調查得以落實。同時還要注意把人大的監督和審計監督、輿論監督、群眾監督等監督機制結合起來,增強監督效果。
(二)加強司法監督。司法監督包括事前監督和事后監督,前者主要通過法律手段對政府失信的運行程序展開合法性監督;后者主要是懲罰性監督,對違法行為予以法律追究。有效發揮司法的監督機制作用,必須加快司法體制改革,如賦予司法機關真正獨立的權力和地位,提高司法隊伍的整體素質,盡快出臺完備詳盡的反貪污法、監督法等等。(三)完善政府內部的自我監督。必須合理劃分行政內部監督權限,明確各監督機構的職責,排除長官意志、政治解決等各種不利因素對監督的干擾,提高監督的效率。
三、道德教育方面
(一)加強行政道德建設。公務員是政府行為實施的主體,作為行政人,公務員個人行為直接關系政府信用的好壞。這不僅因為其言談舉止,代表政府信用的形象,更因為他們所做出的決策,對一個地區、部門、單位的發展至關重要。公務員誠信是政府誠信的條件。從這個角度來說,加強政府信用建設,應以道德建設為重點。應將行政道德法律化。使守信成為公務員的自然需求和行為準則。同時,必須規范公務員行為。要完善國家公務員制度,對政府中行使國家行政權力執行國家公務的行政工作人員的錄用、升降、權利和義務等予以規范。
(二)加強公務員誠信教育。公務員是政府人員構成中的主體,他們的誠信度如何,對政府誠信度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要打造“誠信政府”,必先打造一批誠實守信的國家公務員。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自覺堅持鄧小平理論,學習領會以德治國的方略和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遵循國家的法律法規,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要采取多種形式,大力開展講誠信、守信用教育,提倡各部門定期舉辦誠信知識講座或培訓,幫助公務員了解國際和國內誠信建設發展趨勢,認清當前誠信建設形勢,不斷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要使每個政府公務人員牢固確立誠信觀念,養成誠信行為習慣,形成取信于民的良好風尚,把政府的公信力提高到新水平。
(三)營造良好的輿論監督氛圍。輿論監督體現的是公眾用他們的“正義感”來衡量和監督政府的行為。輿論監督的要義在于,揭露違法犯罪行為、批評不良社會現象。營造良好的輿論監督氛圍,一方面保護了普通公眾的知情權,另一方面會促進問題的解決。新聞輿論監督是一種自下而上的民主監督,它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以新聞媒介為載體,以反映公眾的呼聲、提供輿論信息為手段,對黨和國家機關及國家公職人員的行為進行監督。應從法律和制度上給予新聞輿論更大的自由空間,限制政府官員起訴新聞媒體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