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了解我國鄉鎮衛生醫療信息系統應用現狀和存在的問題,積極推動鄉鎮醫療衛生信息化發展。基層信息系統包括健康檔案管理、健康信息服務、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基本醫療服務、機構運營管理及監管接口六大功能模塊。目前大多數基層衛生機構擁有《基層醫療衛生信息系統基本功能規范》中要求的六大功能模塊,但各個模塊中的子功能并不完善,尚不能滿足基層醫療機構的業務需求。本文通過分析現有產品和行業的發展動態,對鄉鎮醫療市場進行了研究,在此基礎上明晰了鄉鎮醫療信息系統行業發展現狀及趨勢。
關鍵詞:鄉鎮醫療系統;行業發展
一、前言
國家衛生計生委在印發的《2016年衛生計生工作要點》中,明確提出要加快衛生計生信息化建設,開展健康醫療大數據應用發展試點示范工作,積極實施“互聯網+健康醫療”服務。鄉鎮衛生院承擔著基層衛生的主要任務,基層衛生信息化是我國衛生信息化體系建設的根基,鄉鎮衛生院的衛生信息系統建設更是提升我國基本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水平,實現分級診療、業務協同的基礎。但目前,由于建設時期、建設模式的不同,我國鄉鎮衛生院信息系統存在重建設、輕應用等問題。全面了解我國鄉鎮衛生院的信息系統建設和應用情況,對科學合理制定衛生信息化政策、推動衛生信息資源整合具有重要意義。
二、鄉鎮醫療信息系統功能應用情況
(一)六大功能應用情況
按照《基層醫療衛生信息系統基本功能規范》要求,基層信息系統包括健康檔案管理、健康信息服務、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基本醫療服務、機構運營管理及監管接口六大功能模塊,目前大多數的鄉鎮衛生院都已應用。
(二)子功能應用情況
在六大功能模塊中,鄉鎮衛生院對于居民健康檔案管理子功能、健康檔案查詢子功能、高血壓患者健康管理子功能、住院管理子功能、基本藥物管理子功能和新農合、醫保補償監管接口子功能應用最廣泛。
(三)上級配發系統應用情況
基層衛生服務機構的上級配發系統主要覆蓋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功能,如婦幼保健管理信息系統、傳染病上報信息系統、慢性病管理信息系統、精神衛生管理信息系統及計劃免疫管理信息系統。鄉鎮衛生院應用了婦幼保健管理信息系統、傳染病上報信息系統。
綜上,基層衛生機構擁有 《基層醫療衛生信息系統基本功能規范》中要求的六大功能模塊,但各個模塊中的子功能并不完善,尚不能滿足基層醫療機構的業務需求,基層衛生醫療機構的衛生信息系統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三、鄉鎮醫療信息系統集成行業現狀
鄉鎮醫療信息化建設已經具有一定的成效,但是仍有一些方面制約著衛生信息化的進一步發展即各條線信息系統割裂,資源缺乏整合,信息資源未能有效地發揮作用。
目前行業的主要問題如下:
(一)缺乏系統性和連續性
雖然醫院信息系統建設都已基本完成,但整個衛生信息化建設缺乏系統性和連續性,后續擴展工作未能及時跟進?,F有的醫院信息化管理系統和各條線業務系統僅在獨自業務范圍內發揮作用,尚不能達到從整體上發揮對衛生全行業管理和醫療資源管理的作用。
(二)信息孤島嚴重,資源缺乏整合
衛生信息資源整合程度還停留在初級階段,目前還不能全面管理市民整個生命周期的健康信息。衛生行政部門和醫療衛生單位之間衛生信息技術利用效益不高,相互分割,形不成合力,衛生信息資源未能有效地發揮作用。
(三)信息化建設重管理,輕服務
前期系統的建設側重在業務系統,對公共服務系統建設的信息服務設施不足。公共衛生信息化工作進展較慢,應用水平較低,相應規劃和信息化建設目標不明確。
國內發達地區已經啟動了區域醫療衛生資源共享系統的建設,可以實現醫院之間調閱疾病診斷、檢驗、影像資料。先進的醫療檢查儀器可以實現網絡共享,使區域內醫療資源得到充分利用。服務對象的健康資料在區域內多家醫院共享,可杜絕重復檢查,降低醫療費用,同時也能夠使得市民享受更加方便快捷的醫療服務。
隨著醫院近幾年業務的不斷擴大,現有的基礎系統已無法滿足醫院管理的需要,因此協同醫療服務的需求越來越大。軟件廠商可借此采用先進、成熟的信息技術,建立功能完備、標準統一、系統安全的區域衛生信息體系,實現衛生領域信息資源共享共用和醫保信息的互通互聯,建成一個安全可靠、運行通暢、標準統一、應用全面、管理規范、資源共享的縣、鎮、村三級衛生信息化網絡體系。基本實現醫療衛生電子化、醫療服務數字化、公衛管理網絡化、信息服務智能化、安全保障一體化的戰略目標,開創全人全程終身式的健康服務新模式和現代化的醫療衛生協作管理新模式,推動和支持城鄉一體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
四、鄉鎮醫療信息系統集成發展前景分析
(一)建立和完善全縣各級各類醫療機構信息化建設,在基層醫療機構要以健康檔案為基礎,滿足鄉鎮衛生院業務需求為目的,建立集基本醫療、公共衛生服務和衛生管理為一體的管理信息系統。在縣級醫療機構推進以醫院管理和電子病歷為重點的臨床信息系統建設,完成醫院數據集成,為區域協同醫療和建立全市居民健康一卡通奠定基礎。
(二)以醫療衛生服務共享、資源共享、信息共享為目標,構建兩級衛生信息數據中心和信息管理平臺,通過對區域內各醫療衛生機構衛生業務和管理數據的采集、整合和利用,實現各醫療衛生機構間橫向、縱向的檢驗、檢查結果的互認互通,電子病歷、電子處方等醫療衛生信息資源的共享,以及本市區域內的協同醫療。
(三)推行就醫實名制,為每個區域內居民建立唯一的健康檔案,記錄居民從出生到死亡的全部生命過程。同時,按照衛生部《健康檔案基本架構與數據集標準(試行)》、《基于健康檔案的區域衛生信息平臺建設指南》等相關標準,建立起以人的健康信息管理為基礎的市民健康檔案,實現市、區醫療衛生機構通用的市民“健康一卡通”。
(四)完善公共衛生和應急指揮體系建設。通過采集區域內的醫療診斷結果數據,監測區域內疾病的發生發展,對流行病和傳染病進行監控,并可以生成疾病譜的變化、疾病趨勢變化;初步建立公共應急指揮應用系統,實現疾病監測和預警,建立應急預案庫和應急專家庫,輔助應急指揮中心進行決策調度指揮;完善區域內相關專業防治站所的業務信息系統建設。
(五)建立面向市民健康服務,實現衛生健康信息發布及相關增值應用服務平臺。根據數據中心采集的相關信息,結合社會公眾關心的健康信息需求,將數據中心的數據進行處理,動態地發布在衛生信息發布網站上,在一定的安全機制保障下,供市民和社會使用。
(六)建立面向各級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和政府其他監管部門的衛生業務管理平臺,實現衛生管理信息的收集、整理、共享和有效利用,滿足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調度和指揮需要,滿足社會保險等政策制定的需要,并不斷滿足各級行政主管部門相關管理、監控要求。
整個基層醫療信息化在建設時要處理縱橫向業務的關系,建立縱向醫療衛生管理業務系統時,必須兼顧考慮橫向業務的整合或在橫向業務系統的基礎之上建設;建設基層橫向醫療衛生業務系統或整合時,又必須兼顧縱向管理業務的需要,通過居民主索引MPI和個人健康記錄EHR的主框架實現醫療衛生資源縱向和橫向的整合,充分利用資源實現各醫療衛生機構之間的協作。根據對區域衛生發展目標和需求的分析,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在目前各醫療衛生機構信息系統的基礎上構建一個醫療衛生信息數據共享與交換平臺,同時建設區域衛生信息數據中心,制定統一的標準,有效整合醫療衛生業務應用系統,形成一個互聯互通的醫療衛生業務協作網絡。通過建立區域衛生信息數據中心和交換平臺,實現各種醫療衛生信息的共享和交換,實現居民在各醫療機構間(醫院與醫院之間,醫院與社區中心之間,社區中心與社區中心之間)診療資料全面共享和交換,包括電子處方,電子申請單,電子報告,電子醫療文書等等;實現雙向轉診和雙向服務,形成居民的電子健康檔案EHR數據庫,采集、提煉各種醫療衛生管理數據,采用數據挖掘技術等手段,輔助決策支持和應急指揮,在此基礎建立統一的服務平臺,開展一站式的醫療衛生信息服務等等。
五、結語
基層醫療信息化系統建設必須堅持經濟實效原則,注重投入產出效益,不盲目追趕技術超前,防止大起大落,力圖以較少的投入,產出適宜的效果。鄉鎮醫療信息系統集成開發和建立,涉及居民健康和生命,必須堅持安全可靠原則,保證系統穩定運行。系統建設必須堅持實用先進、安全可靠的原則。盡可能采用先進、開放、成熟的計算機硬、軟件技術、信息技術及網絡通信技術,使系統具有較高的性能價格比、良好的可擴充性和可伸縮性,以適應醫療衛生業務發展和變化的需要。整個系統建設必須始終遵循國家和省市有關計算機信息系統的安全保密規定,同步實施醫療衛生信息系統的安全保密體系,確保系統的安全、可靠、穩定和持續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