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隨著農業現代化昔日作為飼料和燃料資源的玉米秸稈被“付之一炬”變成了煙霧。現階段只有通過創新技術處理“再飼料化”,剩余還田實現就地消化。其他任何集中工業化利用均因其質輕、值低、運費和人工成本高而收集難。
關鍵詞:氨貯玉米秸;反芻動物;營養價值
在農耕區歷來都是用秸稈飼養耕畜,是一種自然形成的生物鏈。秸稈過腹還田是農業生態系統最重要一環,不管是傳統農業還是現代農業皆如此。只是由于秸稈營養價值低適口性差,不適應現代高產能高效益產業要求,從而隨著動物飼養業集約化專業化發展逐漸失去了利用價值。因此,如何提高秸稈的營養價值改善適口性充分發揮其潛能實現飼料化以過腹還田消除污染恢復農業生態系統乃是當務之急。
秸稈飼料化有多種加工處理方法,唯“氨貯法”最實用也最具競爭力。堆垛法秸稈氨化處理技術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挪威人發明,八十年代初大連市畜牧獸醫研究所在國內率先進行全面系統實驗研究證明玉米秸經過氨化處理顯著改善適口性增加粗蛋白質提高有機物消化率營養價值倍增,優于“黑龍江羊草”。根據飼養試驗在精料定量秸稈盡食情況下氨貯玉米秸與不經處理的玉米秸(對照組)比較增加采食量15%左右,提高日增重14%——37%。如日喂3公斤精料消耗6公斤氨貯玉米秸達到日增重950克(體重400公斤育成奶牛)和日喂1.12公斤精料消耗5.65公斤氨貯玉米秸達到日增重830克(體重200公斤黃牛),證明氨貯玉米秸的高營養價值。
鑒于我國人多地少只能發展集約式節糧型舍飼畜牧業。因此如何解決飼草問題便成為焦點。種草養牛不切合實際,青貯玉米養牛雖然飼養奶牛是必要的但是過分推廣則不可持續。如一畝地青貯玉米只能產一頓干物質其總營養價值與一頓干氨貯玉米秸相差無幾,而氨貯玉米秸是廢物再利用不爭地不爭糧且成本低廉。國外在草比糧貴條件下發展起來的“精料養肉牛”更不合時宜,首先它違背反芻動物生理特點各種消化代謝疾患頻發;其次是飼料報酬率,國外6公斤精料增重一公斤活重,我們可用3公斤精料6公斤氨貯玉米秸實現,二者相比較其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顯而易見。
當前國內市場由于進口肉奶產品的沖擊出現殺牛倒奶現象。這主要是國內產品喪失價格競爭力所致。如何提高國內養牛業競爭力,其關鍵是降低生產成本。因此,推廣氨貯玉米秸恰逢其時。因為飼料費占養牛總成本50%以上而飼草又占總飼料費的50%以上,同時這方面可作為空間非常大。如飼養場自制氨貯玉米秸的成本﹤300元/噸(折干),是黑龍江羊草(1200元/噸)四分之一,更是進口“洋草”(3000元/噸)的十分之一。按通常8(當地羊草): 2(進口洋草)的比例喂用,一般成年牛年需干草2噸計算喂氨化玉米秸可省2500元/頭、年。因此,讓國人能夠吃上廉價的國產牛奶和國產牛肉《氨貯玉米秸》是一大“法寶”。為此,除提倡牛羊飼養場自制自用氨貯玉米秸外還應實行產業化商品生產。前年我們就近就地分散在田間地頭進行“氨貯玉米秸”產業化開發性嘗試證明是可行的。
《氨佇玉米秸》產業化是個系統工程,需要統籌協調。
一、將氨貯玉米秸項目納入國家農業生態文明建設規劃
首先選定在示范縣開展產業化試點以利復制普及示范推廣,逐漸實現產業化生產體系。試想播種一萬畝玉米的農場年產秸稈就地氨貯可養兩千頭牛,余糧可養豬萬頭,畜糞肥田,於是高附加值產業的生態文明農業園區成矣。
二、與穗莖兼收玉米聯合收割機配套并行
氨貯玉米秸成本構成的大頭是秸稈前處理和收集運輸。所以降低成本的最佳方案是穗莖兼收玉米聯合收割機粉碎后的秸稈直接就近就地集中堆垛氨化處理,以簡化工序且保證產品質量(不沾泥土),可省成本一半(如自用只需集中堆垛和氨化處理其實際成本折干計算<300元/噸)。
三、建立產業服務平臺
獲取液氨難是推行堆垛氨化法的一大障礙。目前各地限于條件由尿素等取代效果置疑且很難規模化。為此,必須成立秸稈氨化處理技術咨詢服務公司作為產業化運營服務平臺,同時也是生產鏈條的龍頭和中樞并取得液氨供應運輸資質后在合適區域內(點狀布局)統一組織實施進而形成產業化集群。運營模式主要為公司主導經營:對經過機械收割粉碎的新鮮玉米秸就地集中氨化處理就近直接銷售牛羊飼養場。若飼養場內自制自用,公司有償供注液氨和技術服務。
四、政策扶持
“氨貯玉米秸“是一項創新技術,其推廣亟需政策激勵。如作為尿素原料的液氨市價竟是尿素兩倍,故用于秸稈氨化時應比照尿素等氮肥予以適當優惠或補貼。
參考文獻:
[1]張田增等《秸稈飼料氨化處理實驗研究被告》.
[2]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動物營養》.
[3]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秸稈飼料》.